圭(汉语汉字)

2024-01-09 13阅读

汉语汉字

圭(拼音:guī),是汉语通用规范二级字。

拼音 ɡuī
繁体
部首
五笔 86&98:FFF
仓颉 GG
郑码 BBVV
字级 二级
平水韵 上平八齐
名称
笔画 6
部首笔划 3
四角号码 40104
词性 名词
统一汉字 U 572D
笔顺编号 121121
注音 ㄍㄨㄟ
异体字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上下结构

字源演变

会意字。从重土。古代用不同的圭玉表示分封给诸侯的土地,所以从重土。但圭玉是玉器,为了表意更加明确,异体字从“玉”,如字形3、6、7,战国秦汉颇常见,但没有成为后来的规范字。“圭”的本义指古代的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其名称、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说文》:“圭,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又指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圭表”的部件。在石座上平放着的尺叫圭,南北两端立着的标杆叫表,用于测定节气和时间。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名词

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等举行隆重仪式时所用的玉制礼器。长条形,上尖下方。其名称、大小因爵位及用途不同而异。

汉刘向《说苑·修文》:“诸侯以圭为贽。圭者玉也,薄而不挠,廉而不刿,有瑕于中,必见于外,故诸侯以玉为贽。”

古代测日影的仪器叫圭表。石座上的横尺叫圭,用以测量日影长短。

《宋史·律历志九》:“观天地阴阳之体,以正位辨方、定时考闰,莫近乎圭表。”

量词

古代容量单位,一升的十万分之一。

《孙子算经》卷上:“量之所起,起于粟。六粟为一圭,十圭为一撮。”

古代重量单位,一两的二百四十分之一。

《后汉书·律历志上》“量有轻重”

李贤注引《说苑》:“十粟重一圭,十圭重一铢,二十四铢重一两,十六两重一斤,三十斤重一钧,四钧重一石。”

墨形似圭,故称墨一锭为一圭。

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引宋李格非《破墨癖说》云:“余用墨,每一二岁不能尽一圭。”

形容词

清洁,洁净。

《仪礼·士虞礼》:“圭为而哀荐之飨。”

指鲜明。

唐韩愈《祭湘君夫人文》:“伏以祠宇毁顿,凭附之质,丹青之饰,暗昧不圭,不称灵明。”

(Guī)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瑞玉也。上圜下方。公执桓圭,九寸;矦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矦。从重土。楚爵有执圭。珪,古文圭从玉。古畦切 。

说文解字注

瑞玉也。

瑞者、以玉为信也。

上圜下方。

圭之制,上不正圜。以对下方言之,故曰上圜。上圜下方,法天地也。故应劭曰:圭自然之形,阴阳之始也。以圭为阴阳之始,故六十四黍为圭。四圭为撮,十圭为一合,量於此起焉。方言曰:鼃,始也。多不得其解,愚谓鼃从圭声。与圭同音。鼃始也,卽圭始也。

公执桓圭九寸。

桓,玉部作瓛。此不改者,依周礼文也。郑曰双植谓之桓,桓圭以宫室之𧰼为瑑饰。

侯执信圭,伯执躳圭,皆七寸。

郑曰:信当为身。身圭、躬圭皆𧰼以人形为瑑饰。九寸,七寸谓其长也。

子执榖璧,男执蒲璧,皆五寸。

二玉以榖以蒲为瑑饰,五寸谓其径也。

㠯封诸侯。

详周礼大宗伯典瑞,玉人。天子以封诸侯,诸侯守之以主其土田山川。故字从重土。

从重土。

重土者,土其土也。古畦切。十六部。

楚爵有执圭。

此说楚制之乖异也。其事𢽳见各书。若国策之景翠、庄辛,淮南之荆佽非、子发,说苑之鄂君子晳,吕览之能得五员者,皆楚执圭者也。高注淮南曰:楚爵功臣赐以圭,谓之执圭。比附庸之君。

古文圭。从玉。

古文从玉。谓颁玉以命诸侯,守此土田培敦也。小篆重土而省玉,葢李斯之失与。今经典中圭珪错见。○圭珪移於部末者,许例当如此也。 

康熙字典

《唐韵》古携切。《集韵》《韵会》涓畦切,𠀤音闺。《说文》:瑞玉也。上圜下方。圭以封诸侯,故从重土。《书·禹贡》:禹锡玄圭。《诗·大雅》:锡尔介圭。《周礼·春官·典瑞》: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

又《周礼·春官》: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封国则以土地。注:土,犹度也。土圭,测日景之圭。

又量名。《前汉·律历志》:量多少者不失圭撮。注:六十四黍为圭。又《後汉·与服志》:凡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为一文,文采淳为一圭。

又丸散之刀圭,准如梧桐子大,十分方寸匕之一。方寸匕者,作匕正方一寸,抄散不落为度。见《本草纲目·序例》。

又与闺同。《礼·儒行》:荜门圭窬。

音韵汇集

字头

小韵

反切

声母

韵母

韵目

韵部

声调

四呼

韵摄

上古音系

广韵

古携切

齐合

四等

平声

合口

中原音韵

齐微合

齐微

阴平

合口呼

洪武正韵

居为

七灰

平声

分韵撮要

第二威伟畏

阴平

参考资料

1.圭 ·汉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