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庄古镇(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2024-01-13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李庄古镇

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

李庄古镇是一个文化和历史遗迹沉淀的古老的小镇,是一个诉说着抗战风云和沧桑的古老的小镇,也是一个能折射汉族传统文化、涵养着汉族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镇。其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东郊长江南岸,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古镇”之称。李庄距今已有1460年建镇史,是长江边上的千年古镇,依长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导岷山,流通楚泽,峰排桂岭,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观。这里气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捷,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75.82

中文名 李庄古镇
地理位置 宜宾市郊19公里处
占地面积
开放时间 全天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英文名 Li town
所属国 中国
人口 1.2万人口(2008年)
方言 四川话—宜宾片区
机场 宜宾机场
火车站 宜宾火车站
下辖地区 由同济和奎星两个城镇社区组成
邮政区码 644000
行政区类别 古镇
政府驻地 宜宾市翠屏区
票价 免费
类别 古镇

简介

话说“东有江苏昆山的周庄,西有四川宜宾的李庄”。周庄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乡小桥人家”。而李庄的特色则是:“传承文化有功绩,工艺四绝堪称奇”。

李庄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宜宾市郊19公里处的长江南岸李庄坝,古为渔村,汉代曾设驿站,由于濒临长江,故为明清水运商贸之地。李庄古镇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民居、庙宇、殿堂等建筑的特点。镇上酒肆茶楼,商店林立,繁华热闹。现仍保存明、清古镇的格局和风貌,石板街道,两旁多为清代建筑,风火山墙高耸,雕花门窗,古色古香。院落间有幽深的小巷。临江码头,有石板阶梯层层叠叠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浓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筑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细,栩栩如生,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历史

李庄古镇

三千年前,李庄就是人聚居之地。据资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李庄为古僰人聚居地,据说是因长江中打鱼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里桩”、“李家村”、“李庄坝”等名。从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庄设置南广县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杨广的名讳,改南广县为南溪县。唐代中,戎州(今宜宾市)府治曾二次迁驻李庄。至北宋初年,南溪县治才从李庄迁至今日南溪县城所在地仙源坝。从明代开始李庄设镇并成为长江上游的重要码头和物资集散地。从清代道光年间起一直是南溪县的第一大镇。

1992年被命名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1995年被列为国家、省级小城镇建设试点镇。镇内有体现明清建筑特点的庙宇、殿堂、楼台、古戏楼、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赏价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华宫、文昌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

有被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的“旋螺殿”,与“魁星阁”,“百鹤窗”、“九龙碑”一起堪称古镇四绝。李庄文物古迹众多,人文景观荟萃。现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迹,有明代的慧光寺、东岳庙、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宫、东狱庙、南华宫、天上宫、祖师殿、文昌宫、慧光寺、张家祠堂、罗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比较完整地体现了明、清时期川南庙宇、殿堂的建筑特点。木雕石刻做工精细,图像生动,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李庄古镇

李庄还是抗日战争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十六字电文发出起,国立同济大学、金陵大学、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等十多家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战时期迁驻李庄,全国知名专家、学者如李济、傅斯年、陶孟和、吴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劳干等云集李庄达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这部扛鼎之作就诞生在李庄。使李庄成为抗战文化中心而闻名遐迩。直到抗战胜利后的1947年才先后迁回原处。这对李庄的社会、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李庄是一个“民族精神的涵养地,传统文化的折射点”、“东部有周庄,西部有李庄”。

游李庄古镇,品李庄白肉,烧李庄草龙,赏三江日落、观传统龙舟、秧歌、腰鼓、牛儿灯、川剧民间表演,还可寻古镇四绝:魁星点斗、旋螺古殿、白鹤奇窗、九龙石碑,让人流连忘返。李庄可以让有爱国情怀的人欣赏抗战文化,可以让喜欢品味建筑风格的人欣赏川南民居和古建筑文化,可以让寻根问祖的人欣赏客家文化,可以让湖涂(或虔诚)的人欣赏宗教文化,可以让贪杯好吃的人欣赏饮食文化中央电视台黄金旅游线、四川电视台、香港凤凰电视台等都曾来此拍摄纪录片《万里长江第一镇》。

古建筑

概述

镇内有体现明清时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赏价值的禹王宫、天上宫、东岳庙等“九宫十八庙”;有被世界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称为“颇足傲于当世”的旋螺殿等建筑。

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其学术带头人梁思成先生将张家祠百鹤窗、旋螺殿、奎星阁、禹王宫九龙碑称为“李庄四绝”。

张家祠

李庄古镇

李庄镇西的张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时,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从族人手中购得的大宅,为表达张氏子孙爱敬祖先之心,专辟为追远根本的宗祠之用。

这座宗祠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上为正祠,下为厅房。其厅房的50扇窗门别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这座张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也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奎星阁、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故宫博物院的数千箱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家国家级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纷纷迁驻李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使这里成了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国营造学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庄写下了他的名着《中国建筑史》,张家祠内也举办过包括有“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在内的多次文物展览。

禹王宫

现名慧光寺,建于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两个四合院构成。主院有山门、戏楼、正殿、后殿、魁星阁及厢房等建筑,其山门、戏楼均为重檐歇山式顶,檐下饰如意斗拱,整个建筑气势恢宏。大山门上面原赞颂大禹治水的匾额和两边的石刻对联,撰、书均出自前清翰林-——李庄人张松睛之手。寺内的戏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戏台之一,戏台台基上有单钩栏古代戏剧故事浮雕。1942年5月国立同济大学35周年校庆就在这里召开,同济大学和江安国立剧专在这里联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宫是李庄现存最大的清代建筑,这里的九龙石碑远近闻名。

九龙碑

李庄古镇

九龙石碑位于慧光寺内,高2.7米,宽1.3米,雕刻有九条穿梭遨游于云海中的神龙,除正中的一条外,其馀八条均呈对称状分布的左右两边,每条龙均可从中仔细分辨出头、身、尾,龙口中还含有一颗可以转动而不脱出的宝珠。寓意为大禹和河之龙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从此没有水涝灾害,造福万民、二说有九州江山一统之意。

东岳庙

李庄古镇内又一著名古建筑,曾经是同济大学工学部所在地。

魁星阁

魁星阁位于李庄镇尾长江之滨凸出部位,建于清光绪年间早期,为全木结构通高三层建筑。魁星阁位处江边,上下航行的船只10里开外即可看见,因此它具有导航的作用。魁星阁曾被梁思成赞为“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

旋螺殿

李庄古镇

旋螺殿位于李庄镇镇北2.5公里外的石牛山上。该殿建于明万历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进深、面阔均为8米。外为三重檐,内实二层,青色筒瓦,塑八条垂脊,垂脊上各置垂兽和走兽。屋面坡度平缓,宝顶及八个翼角的起翘均不甚高,比例匀称,线条柔和,风格独特,造型奇丽。内部结构设计匠心独运,巧妙地运用力学原理进行支撑。其主要特点:梁架采用抬梁支住法,较之一般同类型古建筑用层层爬梁重叠而上者,显得异常洗炼,斗拱结构,三檐即有三种样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区别,与宋、清两代官式结构迥异;顶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叠架成网目状花纹,并向右转至顶,形如旋螺,高敞奇丽,上下三层找不到一根钉子,却异常牢固。

梁思成在李庄时,曾赞誉李庄的民俗建筑,说有“李庄四绝”:一)奎星阁,是上海到宜宾二千多公里长江江边建造得最好的亭阁;(二)禹王宫内的九龙石碑,犹如故宫太和殿前九龙石那样“可贵王冠”上的“明珠”;(三)张家祠的百鹤祥云窗,用整块楠木雕成,四周有镂空的祥云衬托,上有两只仙鹤,每扇窗上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四)旋螺殿,在镇南石牛山上,是明代万历年间的雄伟建筑,特点是不用一颗铁钉,是榫逗斗拱全木结构。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赞誉道“:其梁柱结构之优,颇足傲于当世之作”。他还把这民间工匠巧手创造中的力学原理,借鉴、传承和创造性地运用到1945年他参加联合国会议大厦顶部的设计中,并以之作为他写于李庄的《中国建筑史》中的古建筑实例。这是对李庄民俗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创新从遗产中得到了滋养;遗产在创新中延长了生命的光辉。两者在新时代获得了双赢,产生了新的生命力。

祖师殿

祖师殿是当年同济医学院所在地。进入小巷深处蓦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门宇,旁边一棵老榆树,绿叶婆娑。进去就是四、五座乒乓球桌大小的石台,坐落在杂草中。当年同济师生就在此解剖尸体。曾经有位老乡爬到祖师殿看到下面的尸体,吓得滚下来。然后便传开同济师生吃人的谣言。为了平息谣言,傅斯年决心举办一次科普展览。又由于当时整个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迁过来了,所以最后办了无数的展览。展览轰动四方,重庆的大小名流都来参观。想想看,有一天把台湾故宫博物院里的东西都拿出来展览,会是怎么样的盛事吧。

栗峰山庄

李庄古镇

梁思成还把李庄镇西南约5公里的栗峰山庄(板栗坳)说成川南民居的精品经典之作。这个山庄,现已败落;若能修复和革新其规模、气势、文化内涵,不亚于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宜宾江安夕佳山庄。当年的科普展览就是在此举办的。山庄十分优美,内有浮雕石刻,瓦当有精美做工;彩绘的麒麟、蝙蝠、喜鹊等寓意福禄寿喜,也是民俗中可贵的审美文化。

古街巷

李庄作为历史文化名镇,至今完整保存着18条明清古街巷。这些街巷道路皆由条形或方形石板铺砌而成,两边一般留有一米宽的石阶。街巷的名称多根据其位置、特征或集中从事某一商贾活动而命名。如羊街,古时为牛羊的交易市场。席子巷,则是一条过去为前店后厂加工和销售草席而得名的小巷,这条建于清代初年的小巷长60米,宽不过2.5米,两边均为木结构、青瓦顶的二层民居。平日,席子巷十分静谧清闲,只有三两妇女、老人和孩子坐在石阶上静静地玩耍。席子巷是李庄古街巷的代表。

四合院

从高处放眼望去,李庄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砖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连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积约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积由数百至数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说是李庄四合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铺有条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统,主要功能是采光、休闲和洗晾衣物;有的还修有栽种花草的台圃。

老酒窖

除了老街巷、四合院外,小小李庄古镇上,至今还保留着好几家老酒厂、老酒窖。宜宾地区酿酒历史悠久,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名酒“五粮液”就出产于此,造酒业在这里十分普及和兴盛。这些老酒厂虽历经几百年沧桑,但仍保留着醇厚的传统酿酒工艺原貌。

李庄老酒厂是厂长周正红祖辈几代人经营起来的,厂里的酿酒工都是李庄镇人,别看他们大多是30来岁的壮汉,但从事酿酒的年头已有一二十年了。他们每天劳作在酒窖里,默默无闻地制作着高粱白酒,并在当地销售,并不与宜宾声名显赫的“五粮液”名酒争风。当然,他们每天也有自己的乐趣,劳作之馀美美地喝上几两自己酿造的高粱酒。

民俗

李庄古镇

李庄的民俗民风,历来就是淳朴质实,重视耕读,热心公益事业,心怀天下,爱乡爱国。《南溪县志》记载:“张瑶治家有法,子侄慧能读则读,弗能读即去而耕。无舍业嬉者,无袖手游者……凡道途坍塌,桥梁倾圮者,皆通之。”李庄原与南溪一地,民俗民风一贯好客,犹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李庄在抗战时期,曾成为与重庆、昆明、成都并列的中国四大文化中心,成为当时中国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重镇。当时李庄“的九宫十八庙”,迁来了国立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社会科学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和同济大学等国内第一流的学术机构,云集了傅斯年、梁思成、童第周等一大批有国际影响的第一流知名学者,在这里潜心科研和培育人才。当时李庄接纳这些重要机构和著名学者,就是传承和发展了这种民俗民风。

栗峰山庄大门有一联,提到李庄民俗民风“宗风两铭”。“两铭”即宋代张载的《东铭》和《西铭》。张载有句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005年,国民党主席连战来大陆时,就引用过张载所语“为万世开太平”。李庄当时接纳文化人,不仅是“为往圣继绝学”,而且也是为发展学术“,为天地立心……为万世开太平”,在新的时代,传承和发展了宋代道学精华并赋予了新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1946年5月,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等几十位专家,署名镌刻了《告别栗峰碑铭》,立于山庄牌坊头进门右侧。内说:“尔来五年……幸而有托,不废研求。虽曰国家厚恩,然而使客至如归,从容乐居,以从事于游心广意,斯仁里主人暨军政当道、地方明达,其为借助,有不可忘者。”再一次表达了对于李庄好客“、使客至如归”的优良民风民俗的赞颂。李庄民俗文化,还有很多丰富的内容,诸如:体现川南古镇民居建筑习俗的代表作“席子巷”,是青石板路面的窄巷,民居多是木榫穿逗结构的二层小青瓦房屋,冬暖夏凉,错落有致,协调和谐。每间门面外还有两扇齐腰矮门,称为“腰门”,有独特韵味。民俗中还有火烧草龙,划花船,牛儿灯,老茶馆。

民俗饮食中有选料、火候、刀工、佐料独特的“蒜泥白肉”,又长又薄又透亮;因其长,曾“称裹脚肉”,因不雅而改此名。当时专家师生都喜吃。外籍教师也常来,因语言不甚流利,常常“拍屁股”示意,要那用上好猪腿肉做成的这道名菜。这是民俗文化中的一个趣闻。

李庄是个古风古韵浓郁的小镇,这里的民俗活动也别有一番情趣,例如舞草龙、放龙灯、划花船、表演“牛儿灯”、川剧清唱等等,都是年节里乡亲们喜爱的文娱活动,特别是“舞草龙”,舞得尤为热烈红火,成为李庄最具独创性的民俗活动。

舞龙在中华大地上广泛流传,历史悠久,多姿多彩。一般由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子汉们组成龙队,来回跑动着舞动龙头龙身。但在古镇李庄,最为活跃的却是一支女子舞龙队。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这支由大姑娘小媳妇们组成的巾帼舞龙队便要大显身手了。她们舞动的是用金黄稻草扎制的草龙,只见和着铿锵的锣鼓点,一条“金黄长龙”在空中上下翻滚、左右跃腾,女子们的一招一式洒脱娴熟,不仅丝毫不逊须眉,还在刚劲中透着女性的娇媚。她们的舞龙表演常常让观众眼花缭乱,不由得阵阵喝彩,拍手叫好!

李庄舞草龙起源于何时呢?相传这是自唐代传下来的习俗。起先是用金黄色布扎制“金”龙,以示对皇上的敬畏。后来由于天逢大旱,百姓为救田野禾苗,便舞龙求雨,舞后再将“龙”烧掉。若将精心扎制的各色彩布龙烧掉,很觉可惜,于是村民们就变通了一下,用稻草扎制草龙然后烧掉,意在提醒主管降雨的泾河龙王不要忘记职责,赶快降雨,以解万民之厄。久而久之,李庄一带就形成了舞草龙的习俗,且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如今的舞草龙早已被赋予了新意,成为表现李庄人喜庆欢悦气氛的最佳形式。别小看这些不甚起眼的草扎之龙,它舞出了李庄人的气质,李庄人的名声。

抗战文化

抗战时期,上海的国立同济大学等机构,已迁五次,仍被日机轰炸威胁,需第六次搬迁到川南一带。当时有些地方已接纳了疏散的人口,拥挤不堪。很多地方自顾不暇,还顾虑外来人口要增加他们供应生活需求的负担,引起物价上涨,影响自己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李庄毅然决然发出电文,热情相邀“: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这16字,掷地有声,巨力千钧。这三千人的江边小镇,要接纳一万多外省借的文化人,这是何等开阔博大的胸怀和气概!

当时日寇遍地燃起侵略烽火,占领中国土,屠杀我同胞,要毁我文化,容不下一张学者的书桌。中华儿女不仅在前线抗击侵略者,还要反击日寇亡我中华精神传统的文化侵略,坚持文化研究和教育后代,使民族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保存并发展国魂。

李庄接纳的学者,在艰难清苦的生活条件下,精神抖擞,坚持着为保卫和发展中华文脉而战。学者也是战士,他们需要战斗的阵地。而李庄就为他们提供了宝贵的战壕,证明了:日寇再凶恶,也不能摧毁中华文化命脉,熄灭中国文化绵延传承的火种。李庄就是这样有重大战斗意义的圣地。

在这个圣地上的战斗成果是辉煌的。在这里粗茶淡饭、简陋清苦的条件下,学者们写出了很多重要的学术着作。李庄月亮田,梁思成当年战斗的故居的门上,挂有一副对联:“国难不废研求,六载清苦成巨制;室陋也蕴才情,百年佳话系大师”当时,李庄无电无公路,缺医少药,林徽因重病在身,贫病交加,典卖衣物,吃尽当光。傅斯年还特地破例给上级写信,申请救济。在陋室油灯下,梁思成夫妇仍在“共同奋力完成《图像中国建筑史》(英文稿)等一批重要着作,成为日后这一领域中的学术经典”(见梁思成之子梁从诫2001年月的回忆文章)

当时,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到李庄,见到童第周等学者在艰苦简陋的条件下,用金鱼作生物实验,坚持科研,曾惊异地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学者们犹如困在沙漠里的金鱼,在自己创造的精神海域中仍能自由遨游。

二战中曾有人在反法西斯的战壕中发现桌上炸弹废壳中插有鲜花,就感动地说:有这样精神状态的军队是一定会胜利的,是不可摧毁的。

李庄提供的不是花瓶,而是学者坚持文化战斗的阵地。在李庄民风精神的鼓舞和支持下,学者们产生的战斗精神,至今也能激励我们,不要浮躁地盲从只是求利的风气,仍然应该“不废研求”;即使条件简陋清苦“也蕴才情”,传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传统的精神!

当时李庄的文化人,也并非只是埋头学术,不问世事。他们坚持科研和教学,也是战斗。他们胸怀天下,还关心大局。在前线需要时,当时同济大学青年学生投笔从军有364人,其中还有刚从德国学成归来的青年教授杨宝林。他们在当时作为校本部的禹王宫集体宣誓,慷慨出发。禹王宫(慧光寺)戏台侧还有2001年树立的“四川李庄同济大学爱国荣校教育基地”的木牌,成为激励后辈的精神支柱。禹王宫、月亮田等等这些今日李庄“的旅游景点”,有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使我们联系到新时代的精神,可以扩大和深化李庄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

李庄当时敞开胸怀,接纳和支持了文化人,也提升了自己,使得李庄成为全国的文化重镇,提高了知名度和学术地位。当时,国内外邮件纷至沓来,信封上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可准确送到。当时,李庄人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到研究生这些学业的完成,都可以不出李庄。这成了李庄教育史上最辉煌的一页。这些也必然会影响李庄民俗民风的传承和发展。李庄本来没有电,只是点油灯。同济大学工学院还曾用直流电机发电,供应全镇照明和机器打米。

同大医学院经过科学化验,查出食盐中有氯化钡,导致中毒,从而根治了当时流行的麻脚瘟(软病),也丰富了民间的科学知识。医学院有人体解剖课,李庄曾经误传“为吃死人”。后来,李庄人看了科普展览会,看了古人类骨骼、动植物化石、历代衣冠、甲胄、兵器,具有了相关知识;其民俗民风注入了新时代的认识。今天,李庄要传承和发展抗战时期接纳和支持文化人的精神,就应发扬“海纳百川”的精神,欢迎国内外四方来客,在旅游中支持和接受各种先进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

全国的古镇为数不少,但古镇多元化与抗战文化融为一体的李庄却是绝无仅有。李庄人民十分珍惜这一独特宝贵资源,更是看重含金量极高的“中国李庄”这一品牌。在新世纪中,李庄人民有理由和信心把家乡建设好,发展好,使之成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无愧于“中国李庄”的崇高称号。

为纪念同济与李庄同生死、共存亡的友谊,2006年,同济大学与宜宾市在李庄建立了“李庄同济纪念广场”,树起了纪念碑。

营造学社

抗战时期,多家文化学术机构辗转迁移至四川李庄,一大批知名学者云集于此,这个长江上游的千年古镇一时间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大后方文化中心,据说在当时寄一封国际邮件到中国,只需写上“中国李庄”四字即可准确无误地送达。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也在此时来到李庄,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道度过了一段艰苦而难忘的时光。1940年初冬,梁思成、林徽因所在的中国营造学社为了就近利用中央研究院史语所的图书资料,随同史语所离开昆明入川,来到离宜宾60华里的南溪县李庄镇上坝村安营扎寨。竹林深处的上坝是个只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子,距李庄镇只有两华里的路程。

梁思成一家住的地方叫月亮田,一个浪漫且富有诗意的名字。在写作《中国建筑史》的日子里,营造学社的经费几近枯竭,幸亏史语所和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的负责人傅斯年、李济伸出援助之手,他们才不至于有冻馁之苦。由于林徽因和梁思成的薪水大都买了昂贵的药品,用在生活上的开支就拮据起来,最后实在山穷水尽了,梁思成只得到宜宾去典当衣物,衣服当完了,便把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派克金笔和手表送到当铺,但换回的不过是两条草鱼。即便如此,梁思成夫妇仍然不改其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提着两条草鱼回家,梁思成幽默地对林徽因说:“把这派克笔清炖了吧,这块金表拿来红烧。”

梁思成、林徽因的窘境让朋友们伤心,傅斯年瞒着两人向中央研究院代院长朱家骅写信求助,费正清和费慰梅也多次来信劝他们去美国治疗、工作,林徽因和梁思成非常感激朋友们的关心,他们给费正清夫妇回信说:“我们的祖国正在灾难中,我们不能离开她,假如我们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们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他们的儿子梁从诫对此也是记忆犹新,当时他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梁从诫后来回忆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1942年10月,梁思成的大妹梁思庄从北平辗转越过日军的防线到李庄探望兄嫂,随后费正清也接踵而至。在朋友和亲人的陪伴下,他们度过了漫漫的长夜,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胜利。1946年8月,梁思成、林徽因一家搭乘西南联大的包机飞离重庆,回到了阔别9年的北平,而伴随他们走过艰辛岁月的那座扬子江畔的古镇,在为后人留下许多温馨记忆的同时,也如实地记录了当年那段难忘的历史。

美食

李庄古镇特色美食最具代表性的是“一花二黄三白”。

“一花”指花生。李庄花生精选本地花生为原料,以盐浸泡,外表呈白色;采用多种中药配制的香料,使用传统工艺,经过10馀道工序加工而成,香、酥、脆、盐味火功恰到好处,已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李庄的黄辣丁(学名黄颡鱼),为长江鱼中佳品,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无比,个头10厘米长短,为红烧、火锅的上等佳肴;若与竹荪做汤,名“二黄汤”,为汤中极品。李庄的黄粑,用红塘和本地粘米、糯米混合,用良姜叶包裹蒸而食。色泽金黄、香气浓郁、香甜糯软、开胃爽口,其独到之处在于包料选择的是良姜叶,具有浓郁的芳香油味。冷却后,可切片油煎,别有一番风味,为宜宾名小吃之一。

“三白”指白肉、白酒和白砂糖精制的白糕。李庄白肉以生长8-10个月的猪为主.取其后腿上约3公斤的“三刀”肉为主料,即选料精。火候准,煮白肉讲究火候,水温保持在摄氏90度左右,煮的过程中不时用竹签刺肉,以便使肉内外受热均匀。起锅后将肉放入凉开水中,以保持水分,为刀工片肉做准备。刀工实为李庄白肉的点睛之作,好的刀工手可将2斤猪肉片成长20公分、宽15公分,厚1-2毫米的肉片50馀片,堪称一绝。

接着是配料,李庄白肉调料必用大蒜和辣椒一并舂成糊状,名蒜泥糍粑椒,再加上好酱油、白糖等调料,具有鲜香麻辣、诸味协调,达到添一分则浓、减一分则淡的境界。白肉已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素有“到李庄不吃白肉。等于没到李庄”之说。李庄白酒以本地高梁为酿酒主料,经传统工艺酿制而成,后经存放和勾兑便可出售。

李庄白酒有“李庄五粮液”美称,也是泡制各种药酒的基本用酒。

李庄白糕主料是采用优质糯米经炒熟后,加进一些能帮助消化的中药材如淮山等,再磨成细粉加入白糖后,用模具压制成型,若是加入炒熟磨细的芝麻则称为“麻糕”。无论是白糕麻糕,都具有香甜软糯、入口化渣的特点,特别适宜老年人和儿童食用。买上一提礼品盒包装的李庄白糕走亲访友,那真是极具特色又拿得出手的上佳礼品。

李庄白肉选料精、火候准、佐料香,特别是刀工片制,堪称一绝。成菜白肉把瘦均匀,晶莹剔透,每片长20厘米,宽10厘米,厚1至2毫米,肥而不腻,爽口化渣,无穷回味。

民间流传李庄白肉因周武王起兵伐纣,起义各路人马将身首断开的妖狐苏妲己割片蘸上蒜泥分而食之演变而来。因其肉片薄而长,且用一支筷子裹而食之,名“裹脚肉”。抗日战争期间,在内迁翠屏区李庄的文化人陶孟建议下,“留芬”饭馆老板欣然接受建议,将“裹脚肉”改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

今天,随着李庄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李庄的当家名菜“李庄白肉”,已成为李庄小吃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闻名遐迩。何卫东,李庄人氏,人称“何三白肉”,13年前刻苦钻研白肉刀工技术,调料工艺,煮肉火候,在众多白肉师傅中取得了“李庄白肉第一刀”的称号。因慕名而来品尝白肉的游客很多,“第一刀”一年要片1000多斤白肉,每年过年正值旅游旺季每天有50至100斤的销售量。据“第一刀”介绍,他收了4个徒弟,他希望能收更多的徒弟,把“李庄刀工蒜泥白肉”的美味以及这种传统工艺带到越来越多的地方。

交通

到达李庄需经过宜宾。宜宾交通方便。“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是川南地区水、陆、空交通枢纽。客轮可沿岷江北上乐山,沿长江东去泸州、重庆。铁路有前往成都、重庆、内江、巡场等几条线路,已建设成内昆铁路南段(宜宾—昆明)、峨宜铁路(峨眉山—乐山—宜宾)。正在建设中的有宜水高速(宜宾—水富)、乐宜高速(乐山—宜宾)、宜泸高速(宜宾—泸州),成都—宜宾—贵阳铁路。宜宾锦湖高客站、西门汽车站每天都有开往四川省内各地及全国各地的长途汽车。

南门汽车站每天都有班车前往蜀南竹海、珙县(僰人悬棺)、兴文石海洞乡的旅游中巴车等。北门汽车站和西门汽车站也有开往宜宾各地区的班车。

宜宾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条件。103公里的内宜高速公路与成渝高速相连,内昆铁路于2002年3月正式通车。宜宾空港已开通北京、上海、昆明、广州、深圳等地的航班。

参考资料

1.李庄四绝·中国文明网联盟

2.李庄美食·去哪儿旅行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