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志愿者(志愿者服务组织)

2024-01-13 24阅读

国际志愿者

志愿者服务组织

国际志愿者(International Volunteers)是在联合国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等机构协调和指导下开展的志愿者服务组织。不少项目是跨地区、跨国界的,志愿人员常常被派往世界各地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因而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联合国还把每年的12月5日定为“国际志愿者日”,目的是鼓励全球各地政府及团体,于当天共同表彰志愿者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并藉此提醒社会人士积极支持及参与义务服务。

中文名 国际志愿者
外文名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别名 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
总部所在地 联合国
成立时间 1948年4月22日
成立宗旨 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弘扬人道主义
组织机构 主任、副主任和秘书合作
主要工作 生态平衡、反酗酒、禁毒禁烟、扫盲、技术培训、南北合作、卫生保健等
发起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出版物 《国际志愿服务协会委员会通讯》

起源

国际志愿者

在国际社会,志愿者源于对战争的人道主义援助,它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和平年代,志愿者帮助弱者、消除贫困、保护环境、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努力,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净化社会风气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像欧美国家的志愿服务已有数十年的历史,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制度和体系,建立了跨地区、跨国界、跨洲界的服务网络,积累了不少经验。它们的志愿服务组织基本上是在市场经济的框架内运转。

特点

国际志愿者

一是专业性强。参加志愿服务的人员大多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如教学、救护等。

二是注重立项操作。从事的志愿服务大多不是凭空臆造的活动,而是往往经过调查研究,分析是否可行,这样也能增强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三是规范化、法制化。法国、德国等国已把志愿服务与“国家服务”联系在一起了,一般地讲,青年或者需服民役,或者需服兵役,民役包含参与一定量的公益服务。不少国家的政府已把志愿服务纳入其社会保障体系和法律体系,从而使志愿服务工作成为越来越多公民的自觉行为。

四是向国际化发展。一些国家的志愿服务工作是在联合国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等机构协调和指导下开展的,不少项目是跨地区、跨国界的,志愿人员常常被派往世界各地从事一定时间的志愿服务,因而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

发展

国际志愿者

1、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生产等待恢复,城市需要重建,重建家园,人们需要团结和平的氛围,需要理解和沟通。在瑞士,德国人皮埃尔组建了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该组织致力于救灾、重建家园,促进欧洲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在20世纪20年代,参加瑞士水灾的救助;30年代,参加西班牙内战的救援工作。该组织还在印度设了分部,参加印度地震的救灾抢险。

在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的影响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数欧洲国家相继成立了志愿者组织。成立早的组织国际化,并出现了一批专门协调各国志愿者活动的国际组织。比如丹麦国际合作协会(Ms)这个志愿者组织,向世界各国派遣过大量的志愿者,到不发达国家传播技术知识,推动当地的生产建设。

最早成立的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现在在欧洲有21个分部,在亚洲、非洲地区有7个分部,在欧洲分别设有秘书处。他们的志愿者工作受到欢迎,影响非常广泛,推动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推动着志愿服务活动的发展。

2、国际劳动营

国际劳动营(Work—camps)始创于1920年。当时,德国和法国青年共同修复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毁的房屋、牧场,共同的劳动,创造了交流沟通的机会,加深了了解,消除了战争造成的不和。国际劳动营逐渐成为欧洲各主要志愿者组织最普遍的活动形式。他们以和平、东西方关系、南北合作,环境保护、生态,禁毒等等问题为劳动营活动的主题,促进各国间志愿者的交流、理解。一些体力劳动方面的志愿服务及社会公益活动逐渐减少。关注的问题的改变,活动的方式也在改变,开始以参观、旅游、夏令营等方式开展活动。

举办国际劳动营的程序一般分以下7步:一是选题:确定一个有意义有吸引力的选题;二是立项:根据活动主题,确定劳动营的劳动项目,比如除草、养老院服务、某地的卫生维护等等技术性不强的体力劳动;三是募资:募集活动经费,营员的交通、食宿费用自理;四是培训:对劳动营组织者培训,招募相关的技术指导人员;五是招募:公开招募劳动营人员;六是开营:组织劳动营人员开展活动;七是总结:劳动营结束,对活动及经费使用情况写总结。最后要向上一级组织汇报,进行评估,以利于下一次活动的开展。

劳动营的志愿者活动非常活跃,每年大约组织1500个劳动营,参加人数约5万人。1997年9月27日至10月10日,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以国际劳动营的形式,派国际志愿者13名,到我国的北京和内蒙古两地,进行了14天的志愿服务活动。13名志愿者来自11个国家,在内蒙古库布齐沙漠边缘进行了一周沙漠植树;在北京聋儿康复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开展扶助活动。国际劳动营的志愿服务感染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志愿者组织,把自己的爱奉献给他人,奉献给社会。

3、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

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以下简称CCIVS)系一非营利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1948年4月22日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创立。该组织创建的目的在于追求和平,反对战争,弘扬人道主义,重建家园,协调各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组织机构

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像国际民众服务组织(SCI)和国际劳动营一样都是非营利性的非政府国际组织。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的宗旨:促进志愿服务在各国及国际上的广泛开展、推动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为人民间的理解与友谊而努力,并始终如一。

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的组织成员:来自五大洲共有130多个。其中62个正式会员,70个联席会员。专职工作人员200名,还有几千名志愿者。

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的志愿服务是纯粹的民间性民事服务,是非政府行为,专业性弱,自我选择性相当大,完全出于自愿。

从统计看,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的活动中,涉及社区和农村发展的占30%,环境保护占25%,教育占20%,文化遗产保护占10%、种族和解占10%,救灾援助占5%

国际志愿协调委员会(CCIVS)对志愿服务的划分,分为三个层次:3个月以内的服务为短期,3个月至一年的为中期服务,一年以上的为长期服务。

CCIVS的成员组织,现在多从事的是中、短期服务,像劳动营、研讨会、人员交流等活动,开展长期服务还存在一些困难。CCIVS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科文组织每年把CCIVS的拨款列入专项预算,大约提供50%以上的活动经费,另外还有联合国青年基金的赞助,一些组织的捐助及会费。

CCIVS在继续加强与教科文组织的合作的同时,也在发展与其他组织的合作,发展壮大自己。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成立时,CCIVS派代表参加了大会并发了言,并与我们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业务领域

根据不同主题举办劳动营或培训班是CCIVS各会员组织的主要活动形式,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由最初的和平、人道主义援助和社区重建,发展到种族融合、生态平衡、反酗酒、禁毒禁烟、扫盲、技术培训、南北合作、卫生保健等。当然,各地因经济文化背景的差异而有所区别,欧洲组织一般以失业、健康、环保和社会融合为主题;亚、非地区则侧重技能培训、扫盲和社区发展等方面。

据统计,1994年共有2.2万余名志愿者参加了CCIVS各会员组织举办的劳动营,其中涉及社区和农村发展的活动占30%,环境保护占25%,教育占20%,文化遗产保护占10%,种族和解占10%,救灾援助占5%。从发展的长远趋势分析,有关促进南北合作和救灾援助的劳动营在其项目中所占比重将日益加大。

CCIVS出版物有《国际志愿服务协会委员会通讯》(季刊,英文),每年出三期;《非洲和亚洲劳动营组织》;《欧洲和北美洲劳动营组织》;《志愿者手册》等。

1993年以来,该组织与中华青年联合会交往密切,成为中国在国际志愿服务领域的合作伙伴之一。1997年,中华青年联合会作为国际劳动营的组织者之一,第一次参加国际志愿服务协调委员会。

工作特色

二战冷战结束后,由于许多国家及地区的民族和种族矛盾趋于尖锐,争端迭起,因而旨在缓和冲突、推动民族间和睦友好的项目也就成为CCIVS及其成员组织活动的工作重点之一,并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是CCIVS项目的特色之一。

比如,1995年它在法国举办了冲突地区志愿服务研讨会,邀请前南地区、北爱尔兰、黎巴嫩、以色列、阿尔及利亚和亚美尼亚的志愿者交流了在缓和冲突方面的工作经验,1995年夏同教科文组织在黎巴嫩合作举办了国际青年营,10月组织布隆迪志愿者代表团考察了北爱尔兰志愿者的和解项目等。在其二十六届代表大会通过的志愿服务工作规划中,还特别把冲突地区的志愿服务专门立项。

CCIVS内部也开始看到,举办青年营或研讨会仅仅是志愿服务的一种形式,有必要进一步丰富志愿服务的手段。其1995-1998年工作规划提出一系列拓展长期志愿服务的举措,如加强与环境、和平等相对“专业”的非政府组织在相关领域的合作,建立技能型志愿者专业服务网络等。

参考资料

1.2017年国际志愿人员日的具体时间·日历网

2.国际志愿者组织与节日·沈阳市志愿服务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