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珍丹(临床常用中成药)

2024-01-18 24阅读

七珍丹

临床常用中成药

七珍丹,中药名,主要原料有木香、知母(焙)、小茴香(盐炒)、橘皮(去白)、枳壳(去瓤)、川楝子、甘草,主治小肠疝气;一切下部冷疾等症状。

中文名 七珍丹
成分 木香、知母、小茴香、橘皮等
主治 小肠疝气
药品类型 中成药

药物信息

【药物组成】木香、知母(焙)、小茴香(盐炒)、橘皮(去白)、枳壳(去瓤)、川楝子、甘草各等分。

【处方来源】《普济方》卷二四九。

【方剂主治】小肠疝气;一切下部冷疾。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35丸,空心盐酒送下。

药物典故

相传在清乾隆年间,有一姓韩的宫廷太监,系河北省武强县人氏,在皇宫当差多年,甚为勤快,祖上世代为医。其置身宫廷,虽不是御医,但受世袭影响,通晓医理,精于医术,加之聪慧过人,深得皇室家族赏识。

在皇宫大内经常有皇室婴儿所患高热不退、夜啼不安,甚至惊风抽搐等急性热病,宫中太医、御医时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等清热熄风之剂,时难取效,皇室家族甚是急迫不安。

此时有人荐见通晓医理的韩太监诊治。韩太监以祖传的药丸,婴儿服后,少则一天,多则三天,热退神清,啼止便通,平安入睡,且饮食增加,恢复较快。慢慢地韩太监的医术在宫内颇有名气。

此后但凡小儿发热不退,惊风抽搐,只要服韩太监的药丸,往往药到病除。韩太监因而受到皇室家族的宠信,由此也受到太医及宦官的嫉妒讥笑、讽刺挖苦,并屡遭暗算之苦。韩太监自知无法脱离红墙之内,同时无法摆脱奸宦之害,为使祖传秘方不至失传,将秘方传于郝姓同乡,以绢赠之,上书“欲儿安,七珍丹”。又书天、犀、羚、牛、麝、蟾、沉。郝氏为免遭官祸,借故辞去宫中差职,远迁于山西降州府安家落户。

为纪念朋友赠方之恩,郝氏在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开一药店名叫“德义堂药店”,永做纪念。郝氏的后代将此药方代代相传于今。故七珍丹遂成为山西绛州一大名药,家喻户晓,常用不衰,广流民间,被誉为儿科良药,并有“若要小儿安,月月离不开七珍丹”的传说。

不良反应

七珍丹致小儿肠套叠7例报道

小儿肠套叠其原因一般认为:

1、饮食改变和辅食刺激,婴幼儿期为肠蠕动规律处于较大变化时期,所以易发生肠蠕动紊乱;

2、局部解剖因素;

3、病毒感染或其他原因引起回盲部集合淋巴腺肿大诱发肠套叠。

七珍丹是婴幼儿常用的一种中成药。主要成分是:羚羊角、牛黄、麝香、沉香、天麻、天竺黄、全蝎、蟾酥、僵蚕等。主要功能:消积导滞、通便泻火、镇静退热、化痰熄风。常用于小儿感冒发热、夜哭烦躁、痰涎壅盛。根据七珍丹的药物配伍,性味属咸、苦、寒、凉。多具有清热泻火、解毒、通便之功用。故能促进肠蠕动,如用量过多,肠蠕动过强,可致肠套叠。

所以应严格按药品的用法及用量服用。根据本组病例分析,其发病机理可能与小儿年龄小,局部解剖因素有关,回盲部处于激动状态,肠系膜柔软而长,升结肠与腹后壁固定差。用药后肠蠕动增加,用药剂量又超过正常用量。

由于七珍丹被称为儿科良药,常被基层医生和家长所选用,但由于忽视了药量的大小,又未考虑到婴幼儿肠功能本身发育不完善,故即使投以常规剂量,也有可能发生肠套叠,应引起基层医生及家长的高度重视。

参考资料

1.七珍丹的传说·北京药师协会

2.七珍丹致肠套叠7例报道·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社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