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像制作(雕塑制作技艺)

2024-01-19 20阅读

蜡像制作

雕塑制作技艺

蜡像制作是要经过雕刻模型、倒膜、脱模三个手续的雕塑制作技艺。雕刻模型可用粘土为材料,雕刻的技术不简单,须有艺术修养,初学者应该选择较简单的模型,耐心学习粘土雕刻的模型是实心的立体模型,必须用石膏倒出空心的向内薮的模型才能制蜡像。

中文名 蜡像制作
工 续 雕刻模型、倒膜、脱模
模型材料 粘土
要 求 须有艺术修养

制作过程

采集人物资料,年代故事背景

1、收集相关人物年龄和图片资料,图片资料要与所创作人物的年龄相符,最好是有正面、左右两侧面和45度角后面高像素照片5张。

2、提供相关人物的动态图:如神态、站姿、手势及与道具相关的支体动作。

3、提供相关人物的历史背景,历史资料图片,性格特征及服装资料。

头部与身体泥稿雕塑

蜡像作品的惟妙惟肖必须从最基本的泥塑开始,泥塑是雕塑师对所采集资料的立体化,一切平面的资料及相关的数据由雕塑师通过泥巴表现出来。一般完成一尊蜡像头部雕塑需要2天至5天左右。蜡像的成败就在于雕塑师对泥稿的形与神的把握,所以泥稿是至关重要的。

修蜡:与雕塑一样,精修蜡稿可不是一门简单的手艺,修蜡师傅都是有多年的手艺。五官及脸部皮肤是精修的关键,特别是耳朵和眼睛,在泥稿上很难表现出来,这完全要靠修蜡师傅的雕刻手艺了。一般完成一尊蜡像头部精修需要3天至4天左右。

蜡像精细化妆:化妆主要为了更真实的反映人物的皮肤和血管等的真实性。造型一模一样。毛孔、汗毛和皱纹均采用先进的手工制作,精细度非常高

植发、植眉、植眼睫毛及胡须:植发、植眉、植眼睫毛及胡子。由于头发等需要一根根手工植入,所以特别费时,基本完成一个需要六天至八天左右。

服装:服装是蜡像的重一个环节,由于蜡像主要刻化头部,所以一般身体制作都较简单,一般用玻璃制作,但是要掌握好大型比例动态。主要依托服装来衬托效果。

发展历程

据史料记载,早在古巴比伦时期人们就掌握了蜡制人像技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曾请人为他做过蜡像。古埃及在殡葬仪式中曾把蜡制神像安放在墓穴里。古希腊在宗教礼仪上常有蜡制神像陈列其中。古罗马面膜节,贵族家庭还将蜡制成的祖先面膜陈列出来或参加出殡。到了中世纪,欧洲曾将蜡像用于巫术,教堂里也已经有了为教徒们制作的还愿蜡像,并用蜡制面膜来纪念帝王和伟人,如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阿努佳斯达教会内的圣像,成为已故帝王和伟人的化身。

文艺复兴时期,有用失蜡法制成的青铜徽章像,安东尼奥·阿邦迪奥是当时享有盛誉的蜡像艺人。17至18世纪,西班牙、意大利的彩色蜡塑浮雕风行一时,同时蜡像制作还推广到医学上,西西里人加埃塔诺·朱里奥·尊博曾与法国外科医生德斯诺琪合作制成人体解剖蜡像。在此期间,英国、法国、德国等一些欧洲国家,先后制作了许多精巧蜡像。21世纪中国的蜡像行业达到了一个鼎盛的时代,有各种蜡像馆,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蜡像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陈列品,也受到了广大参观者的喜爱。

蜡像的仿真效果,推动了这门艺术的发展。1770年,在法国巴黎开办了第一个临时性的蜡像展馆,蜡像以一种固定的展示形式出现。1776年,瑞士蜡像艺术家库尔提乌斯,在法国巴黎的凡尔赛宫临时性展出了皇家成员大型宫廷舞会上多姿多彩的蜡像,有情有景,栩栩如生。1802年,玛丽·格劳舒尔茨(即杜莎夫人婚前名)利用年轻时与制作医学解剖蜡像的专家库尔提乌斯学艺的基础条件,收集和雕塑了当时著名人物的头像,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她甚至收集了断头台下带血的人头塑成像,从法国移居到英国,在英伦三岛巡回展出,漂泊近33年,最终定居英国伦敦。

1835年,杜莎夫人将这门艺术从法国传入英国,建立起永久性的“杜莎夫人蜡像馆”。1880年,法国记者阿瑟梅耶,与著名画家、雕塑家阿尔佛莱德.格雷万一起,在法国巴黎创办了“格雷万博物馆蜡像馆”。以后的百余年中,又出现了加拿大的维多利亚蜡像馆,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萨兰开斯特蜡像馆等等。蜡像艺术馆的建立,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欣赏蜡像,感悟历史、珍视现实,与人们崇尚的人物“近距离”接触。这使蜡像这门艺术趋于大众化、仿真化。

或许是源于蜡像艺术的仿真感染性强,或许是中国早在2500年以前就存在失蜡铸造工艺,或许是现代的文化生活中人们更加追寻直观和寓教于乐,这门艺术传入中国后,便因循着民族文化的意识、观念、信仰、喜好、需求和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发展。

1919年五四运动后,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学者程枕霞先生,受到西方蜡像馆的启示,拟用真人大小的蜡人穿着历代服饰,向国内外参观者介绍中国的服饰文化;1957年程枕霞先生在广州文化公园设专厅展示蜡像服饰作品。20世纪30年代,山东孔庙曾塑有孔子蜡像;1990年由香港实业家陈树锴先生集资,张守祥先生创办了小有规模的“北京蜡像馆”。随后,出现了“西安事变蜡像馆”、“西安秦皇蜡像馆”、“北京明皇蜡像宫”、“大连金石蜡像馆”以及博物馆、纪念馆也纷纷用蜡像艺术展现历史,这些蜡像展都以不同的题材反映了某种文化和历史内容的瞬间。2002年,代表着中国蜡像艺术水平,专业的、具有较大规模的、权威的、教育性与欣赏性为一体的,蜡像人物与文物、实物相结合的国家级蜡像艺术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诞生。

中国国家博物馆蜡像艺术馆的陈列原则:以展示中国人物蜡像为主,辅之少量的外国人物蜡像;以展示杰出人物蜡像为主,适量展出必不可少的反面人物的蜡像;以展示近现代人物蜡像为主,辅之少量的古代人物蜡像;以展示写实人物蜡像为主,辅之少量的情景人物蜡像。同时,相应地展示与蜡像人物有关的经典历史故事和场景、背景、文物、道具等。      

蜡像文化

几千年来,人体一直被人类作为美的对象来研究认识和表现,从远古原始岩画,古希腊的裸体运动员到米开哲罗的《大卫》。从罗丹的《思想者》,马约儿的《塞纳河》。直到21世纪的蜡像艺术,各个时期都都不乏杰出的作家和作品。

由于蜡像语言简练,概括的特点,环境,道具在蜡像中尽量不出现,主要通过人物的表现思想传递感情体现美感,因此人物在场馆中占有主导地位,人物任何一个动作变化都不是孤立的局部的他将牵涉到全身的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出外部形体的丰富多姿,同时反映着人的内心体验和精神本质。其意义和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参考资料

1.蜡像制作的历程·上海泥韵艺术品有限公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