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四十六中(合肥市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初中)

2024-01-19 18阅读

合肥四十六中

合肥市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初中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于1946年建校,前身为合肥市万慈小学,金寨路小学,1975年为现名。原校址位于三孝口南端金寨路406号,北望七桂塘,南靠红星路,占地面积6.33亩,校舍建筑面积9800多㎡。2007年7月,遵照合肥市委、市政府决定,原合肥46中与合肥师范附属学校初中部(成立于1999年8月)合并,成立新的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整建制迁入滨湖新区,隶属于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成为合肥市第一所全日制寄宿制公办初中。确立了打造省内一流、全国知名的名牌特色初中的奋斗目标。

中文名 合肥四十六中
校训 方正通达
地址 合肥市滨湖新区西藏路2658号
校风 团结、奋进、求实、创新
办学特色 严管理、轻负担、高质量、重特色
培养目标 全面发展、学有特长

学校概览

合肥市第四十六中学于1946年建校,目前已有70多年历史,于2007年整体迁入滨湖新区。目前一共有5所分校(滨湖新区4所,经开区1所),46中本部、46中南区、46中海恒分校(经开区)、46中南宁路校区、46中中山路校区。

培养模式:顺应自然、尊重差异、强化基础、发展特长

地址:合肥市滨湖新区西藏路2658号

邮编:230091

电话:办公室2911462,教务处2911467

学校占地165亩,绿化率达60%,环境优雅宜人,徽派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0万㎡,古朴风格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名校风范与一流设施相得益彰。各类器室按部颁、省颁标准配齐配足,并拥有艺术活动中心楼、室内体育馆各一座;学生公寓3幢,可容纳2500名学生住宿;餐厅两座,可供4000多名师生同时就餐。

管理理念

学校坚持以精细化管理雕琢精品,形成一套成熟的精细化管理模式。实行“网格化”管理,让管理纵到底、横到边,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管理体制和高效的运行机制。试行“扁平化”管理,实施级部主任负责制,将学校管理的中心由“中层”迁移到“基层”。形成了具有46中特色的合作式寄宿制管理风格。

基本内容

新校东邻徽州大道,南望合肥一中,西靠徽一路,北临紫云路,乘BRT专线至市中心仅需20分钟,交通便捷畅达。新校占地165亩,绿化率达54%,环境优雅宜人,徽派建筑,总建筑面积达10万多㎡,古朴风格与现代气息交相辉映,名校风范与一流设施相得益彰。新校按照国内一流标准,建设并配齐各类教育教学、学生寄宿生活所需的设施设备。

三幢教学楼有68个教室容纳3400名学生,每层之间都以连廊连接;办公楼建筑面积4355㎡,科技楼4468㎡,实验楼7240㎡,学生食堂建筑面积达6407㎡。各类器室按部颁标准配齐配足,有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阶梯教室、语音室和劳技、美术、音乐教室,科普活动室与书法、地理教室等,还有可容纳近400人的现代化学术报告厅2座;7807㎡的综艺楼一座,内设健身房、舞蹈房、校园电视台以及各类功能教室。

3000㎡图书馆1座,配备现代化的电子书库,各类书籍应有尽有;拥有标准400米塑胶跑道运动场一个,室外篮球场、羽毛球、排球场各10个;学生公寓3幢,可容纳2800学生住宿,4人一间,每间27㎡,配有卫生洗浴间、空调、电话及各种网线,每层楼都配备开水房、洗衣间、公共卫生间和学生活动室;餐厅两座,可供3600学生同时就餐;学校还将建设体育馆一座与体育场看台。

管理机制健全

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下设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寄管处五个职能部门以及工、团、妇、队等群众组织。1994年学校实行内部体制改革,各处室职责明确,工作效率高;全体教师实行双向选择聘任制,一年一聘任,三年一循环,极大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增强办学活力;自2000年开始,实行全员聘用合同制,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

师资队伍优秀

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42人,其中在编教师196人,生活辅导教师29人,党员85人,高级职称67人,截止2008年8月底具有本科学历教师173人,硕士1人,学历合格率100%;学校将全面整合原46中和师范附中的优秀教师队伍群体,并面向全国遴选年富力强、品学兼优的优秀教师加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优秀课任教师和生活教师队伍;现各学科均有学科带头人和相对稳定的老中青三结合的专职老师任教,他们学有专攻,教有所长,治学严谨,师德高尚,为人师表。

学生品学兼优

学校现有60个教学班,3400多名学生,其中共青团员700多人,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必将促进学生文明守纪、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受到社会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办学特色凸显

84年以来,我校中考成绩逐年提高,从86-91年(92年后,市里不排名次)连续六年中考获合肥市第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校提出了“严管理、轻负担、高质量、重特色”的办学思想,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9年8月17日,《中国教育报》在“素质教育特别报道”栏目中以“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为题报道了我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

近年来,46中人经过深刻反思论证,在专家的指导下,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新的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育高素质人才,办特色化学校”;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以教育科研促学校质量,以教师成长促学生发展,凸显科普特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每一个学生都获得个性化的发展空间;2003年被确定为“合肥市科普示范学校”,2005年首批被命名为“合肥市特色初中”(全市仅两所中学)。

教育教学成果显着

我校在新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全体教职工的艰苦奋斗,学校的特色建设已经取得成效。顺应自然、强化基础、发展特长,我校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和毕业率稳定在100%。多年来,中考各项成绩统计名列全市前茅,毕业生受到高一级学校的普遍欢迎,他们认为:我校学生发展潜力大,学习方法活,富有创新精神。

2004年中考,张少愚同学名列全市第一;04年、05年被合肥一中理科实验班录取的人数全区第一,被合肥一中录取率在10%以上。04年、05年我校连续两年获庐阳区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区仅两所)。2006年中考一、六、八中学联合招生录取率达34%,省示范高中的达线率为63%,居合肥市第一。2007、2008两年在面临迁址滨湖新区的特殊历史时期,全校干部教师齐心协力,克服种种困难,继续保持高质量的办学水平。合肥一六八联合招生录取率等各项指标均居合肥市前列;在合肥市省示范高中特长生录取总人数和录取率位居同类学校之首。

各级各类竞赛更是硕果累累。例如信息学竞赛连续4年获合肥市团体一等奖。2006年4月寿鹤鸣、梅诗珂、孙徐湛、潘睿在安徽省信息学竞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中寿鹤鸣成为安徽省代表队成员参加在四川绵阳举办2006年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荣获全国团体冠军。王彦博和黄治等均获得省级科技创新大赛和电脑机器人比赛一等奖(居合肥市第一),王彦博同学在第二十一届全国青少年创新大赛上荣获“茅以升科学技术奖——全国少年科技奖”(该奖项全国仅有10名),并被评为“江淮十佳好少年”。

在全国第七届电脑机器人比赛中,该校有一个项目获全国金奖,一个项目获全国铜奖。信息学、科技创新和电脑机器人等比赛获奖等级高、人次多,连续多年名列合肥市第一,实现了合肥市、安徽省的历史性突破。乒乓球连续22年获市初中男女团体冠军。

在创办特色学校过程中,教师中涌现了一批科普教育带头人,先后有19位教师获得省、市“教坛新星”称号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3名教师获“市长奖”,50余人次获区级“教坛新星”称号及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四位教师在国家级教学大赛中获一二等奖。中央电视台多次播出了反映我校师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节目。

由于我校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成绩突出,多次受市、区教育主管部门表彰,先后被评为合肥市特色初中、合肥市文明单位、合肥市甲级管理学校、综合治理模范单位、绿化先进单位、双拥模范单位和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进单位等。

办学目标明确

总体目标:深入贯彻“严管理、轻负担、高质量、重特色”的十二字办学思想,育高素质人才,办特色化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凸显科普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科学精神带动全程管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把我校办成省级乃至全国一流特色初中,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多层次的合格人才奠基。

分阶段目标:开好局,起好步,在新的起点上,抓住学校新一轮发展机遇,成功地实现二次创业;三年初显成效,五年铸造辉煌;成功创建安徽省特色初中,努力把我校办成省内一流乃至全国知名的特色初中。

参考资料

1.滨湖顶尖学区之合肥四十六中全面解读,带你深入了解合肥46中·腾讯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