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浦风波

2022-12-18 2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3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洋浦风波

1989年春天,围绕海南省决定在洋浦地区由外商成片承包、系统开发一事,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引起轩然大波,曾惊动中南海,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1988年8月,海南省政府对外宣布,将设洋浦开发区,出让给于元平的香港熊谷组经营。1989年3月23日,在首都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上,张维等五位政协委员对海南引进外资成片开发洋浦的做法提出异议,认为有损我国主权。这番发言,引发“洋浦风波”,激起全国人民的公愤。

洋浦风波

洋浦风波洋浦

洋浦,位于海南岛西北部的儋县(今儋州市)境内,是个濒临北部湾的半岛。这里土地贫瘠干旱,十种九不收,素有“三多三少”之说,即荒地多、石头多、仙人掌多,水少、林少、村庄少。尽管洋浦不适宜农业开发,但发展工业和转口贸易却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这里海岸线曲折,港湾深阔,是难得的天然良港;洋浦港近连香港、台湾省和东南亚各国,远接日本、朝鲜半岛,处在亚太经济圈的中心地带和国际海运航道的中心位置,可发展成为国际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洋浦附近资源丰富,有储量可观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盐、钛矿、褐煤、油页岩、石英砂、石灰石矿等,具备提供能源和发展建材工业的理想条件。早在1887年,清朝两广总督张之洞就提出了建设洋浦港的设想。1988年海南建省办大特区,洋浦成为海南开发的试验地。这一举措,当时在国内属首创。然而,要雕琢洋浦这块“璞玉”,又谈何容易。仅洋浦开发区中的“七通一平”就需要100多亿元的投资,而海南1988年财政收入才4.2亿元,国家一年给予海南的低息贷款也只有2亿元。怎么办?出路就是吸引外资!于是产生了经济特区中的洋浦开发模式,即“引进外资成片承包,系统开发,综合补偿”的利用外资进行开发的方式。1988年6月,海南省政府与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达成开发洋浦的初步协议,12月31日向国务院上报了关于让外商承包,成片开发洋浦的请示报告。孰料,正当海南人民为洋浦的开发前景欢欣鼓舞的时候,一场意想不到的风波以空前猛烈的强度骤然掀起。1989年3月,五名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政协七届二次大会上联合发言,提出海南省拟将洋浦港中心地区30平方公里的土地,以每亩2000元人民币的低价租给日本企业熊谷组,期限长达70年,此举欠妥。随即,二百多位政协委员也就这个问题分别联名递交了提案,在国内外激起强烈反响,外商观望,国内一些不明真相的学生甚至上街游行,贴出了“声讨海南卖国”的标语口号。面对这种指责和“声讨”,海南省主要领导人一面立即就洋浦开发问题发表讲话,说明实情,澄清误解;一面上书党中央、国务院,指出一些人对洋浦开发的指责“完全是离开时间、地点、条件看对外开放政策”。正在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之际,4月28日,邓小平审阅中共海南省委书记许士杰、省长梁湘3月31日写给他和杨尚昆的《关于海南省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的汇报》,作出批示:“我最近了解情况后,认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手续要迅速周全。”这48个字的重要批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决策是正确的”,这是对海南省委勇于走改革开放之路的鲜明支持。“机会难得,不宜拖延”,体现了强烈的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须向党外不同意者说清楚”,展示了这位伟人的宽广胸怀。是年5月,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派出以经叔平任组长的调查组,到海南进行调查和考察,对洋浦开发作出了公正评价。“手续要迅速周全”,这是对加快海南发展的嘱托。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南省吸收外商投资开发洋浦地区30平方公里土地建设洋浦经济开发区。如今,洋浦经济开发区已投入资金50多亿元,进行了高标准的基础建设,土地已平整,区内道路及相关的地下管网已铺设好,港口、电厂、邮电通讯等已投入使用。随着纸浆厂、炼油厂、变性淀粉厂等一批大项目的进入,正在迎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洋浦风波争论

改革开放初期几场著名争论"洋浦风波"列其中洋浦开发区是参照国际惯例来设计和运作的,但是,在80年代后期,这种做法却不能为国人所接受。这种模式遭到了有些人的公开指责,不少人将“土地大面积承包给外商”与殖民时代丧权辱国的“租界”联系起来,甚至将两者划上等号,以致酿成“洋浦风波”。1989年3月,全国政协七届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有的委员对“洋浦模式”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不久,“洋浦风波”迅速波及全国,并且在日本、美国、中国香港地区、中国澳门地区等国家和地区引起强烈的反响。上海《解放日报》率先对此作详尽报道,围绕着出租外商土地70年、由其成片开发的“洋浦模式”是否“卖国行为”、是否吃亏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海南干部群众困惑为难、国内外舆论沸沸扬扬、外商望而却步之际,党中央和邓小平等领导同志明确支持洋浦开发。针对1989年3月发生的“洋浦风波”,邓小平同志明确批示:“海南省委的决策是正确的,机会难得,不宜拖延。”在随后的两年间,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到洋浦视察,并一再声明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南引进外资开发洋浦。江泽民同志在视察时明确指出:引进外资成片开发,纯属商业行为,不存在损害中国主权问题。这场风波最终在党中央及邓小平等同志的干预下得以平息。最终打破这一僵局的还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之后。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洋浦开发区以及备受争议的“洋浦模式”才得以确立。

洋浦风波第二春

风雨沉浮十余载洋浦迎来第二春洋浦,这个曾因率先在全国将成片土地出让给外商开发而引起激烈争论的经济开发区,在历经15年的阳光与风雨、喧嚣与沉寂之后,如今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迷人风姿更胜昔时:作为海南经济特区建设“龙头”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确立和显现,特别是国务院批准在此设立保税港区后再度引起人们极大关注,成为新一轮开发开放的热土。海南人由衷地欢呼:洋浦的“第二个春天”来了!打破十余年沉寂在我国版图上,洋浦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北与广西隔海相望,西与越南一衣带水,毗邻东盟自由贸易区,是泱泱内陆大国走向蓝色海洋的重要节点之一。由于缺乏建设资金,1988年,海南经济特区甫一成立,海南省委省政府就正式向中央请示:将洋浦30平方公里土地使用权,一次性出让给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成片开发。由于当时一些人对这种开发模式不理解,因此引发了“爱国”与“卖国”的争论即“洋浦风波”。1992年3月9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洋浦经济开发区,中国首例外商投资成片开发区就此诞生。然而,好事多磨。由于当时海南省出现了一波以房地产开发为主的经济热浪,洋浦也卷入房地产炒作大潮之中,越炒越高的土地价格吓跑了前来投资办工业的客商。1993年,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彻底击碎了海南房地产虚热的泡沫。从此,洋浦开发进入长达十余年的“冬眠”状态。“冬眠”是如此漫长,即便在全国经济建设开展得如火如荼的20世纪九十年代,这里仍然一片寂寥。问题的根源究竟在哪儿?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局长丁尚清说,土地控制在外商熊谷组土地开发公司手里,造成了开发商与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的矛盾。当时曾有人半开玩笑地说:“管理局管天,开发公司管地。”意思是洋浦开发区管理局负责招商引资,但土地价格却由熊谷组土地开发公司决定。“外商想通过卖地赚钱,把土地价格定得过高,想来办企业的投资商进不来,而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却使不上劲,只能干着急。”丁尚清说。1992年以来,熊谷组(香港)有限公司只做一些前期基础投入,总计不到40亿港币。特别是1998年之后,他们对洋浦再没有什么投入,发展思路越来越窄,致使国家给予洋浦经济开发区的诸多政策无法落实,十几年过去,洋浦涛声依旧。直到2004年,海南省委、省政府在国务院的支持下,对洋浦的开发主体实施了两次重组,于2007年实现了政府主导开发的重大转变。“以成片土地让外商开发是不得已而为之。”曾参与两次洋浦重组的关键人物——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华告诉记者,第一次重组减轻了17亿元的负担;第二次重组利用了中央财政的补助资金,将海南省政府首次重组投入的2.37亿元资金全部返还,可以说海南省没花一分钱就将洋浦拿到手中,是一次漂亮的资本运作。海南省政府完全主导发展战略,掌握发展主动权,使洋浦的开发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2008年4月3日,注册资金30亿元人民币的海南省洋浦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挂牌,从此,洋浦保税港区及开发区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将全部由这个省属国有企业运作,未来三到五年,这个公司将用100多亿元加快洋浦基础设施建设及招商。经济“龙头”作用初显记者日前在洋浦经济开发区看到,在这片满目葱茏繁花似锦的土地上,一座座现代化的工业厂房矗立在绿树丛中;居民区街道净洁,两旁楼宇林立,银行、电信、法院等机构齐备,酒店、学校一应俱全。洋浦作为临海工业城的雏形已初步显现。洋浦经济开发区管理局的同志告诉记者,1992年国务院批准设立经济开发区时,洋浦还是一个没有任何城市作为依托的荒芜之地,31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范围内,到处是石头、荒草、仙人掌。如今,经过“五通一平”,开发整治区内用地,修筑道路、码头,建设电力和供水设施等,洋浦已变成最适宜发展大型工业的滨海新区。洋浦经济开发区三面环海,可兴建码头80多个,现已修建24个,其中深水码头14个,特别是建成使用的30万吨原油码头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深水港码头,10万吨成品油码头是全国最大的成品油专用码头。为我国从海上运输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提供了良好的停泊与补给条件。按照重点建设石化加工、石油储备、港口转运和林浆纸一体化的发展规划,洋浦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选商工作,并率先在海南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高科技发展”战略。在中央的支持下,金海纸浆厂和中石化炼油项目在洋浦落户,并先后于2005年和2006年建成投产,拉开了洋浦建设石化工业基地、商业石油储备基地和物流中心的序幕。据洋浦管理局介绍,目前洋浦已建成的项目共有50多个,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项目30多个。其中中石化的液化天然气项目、1200万吨的凝析油项目正在加紧筹建中。正在加紧洽谈的1000万立方米石油商业储备项目则是我国第一个中外合作的石油商业储备项目,外方积极性很高。该项目总投资约130亿元人民币。其中基地投资约45亿元,包括500万立方米储油库、两个10万吨级出油码头等,进油码头租用中石化炼油厂的30万吨级原油码头;购进原油的流动资金约85亿元。这个项目将为向我国南方供应石油和向东南亚国家销售成品油,形成商业石油储备基地和区域性的物流中心发挥重要作用。2007年,洋浦经济开发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土地,创造出了占全省40%以上的工业产值,提供了全省一半的国税,上缴地税排名全省第三位。再过两年,即到2010年时,洋浦将实现工业总产值、国内生产总值、税收收入和港口吞吐量均比现在翻一番,分别达到1000亿元、300亿元、120亿元和7000万吨。尤其令人兴奋的是,4月5日,经国家批复同意,海南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总公司签订被称为海南工业的“一号项目”——100万吨乙烯项目的合作框架协议,项目落户洋浦经济开发区。据介绍,项目将在两年后正式投资建设,预计2013年建成投产。这是迄今为止洋浦将要建设的最大的一个工业项目。该项目投产后,每年将为海南提供3000亿元的工业产值,比现在海南全省工业年产值1000多亿元还要多两倍;并可以提供数百亿元的财政收入。

洋浦风波新机遇

“保税港区”带来新机遇2007年9月24日,国务院批准设立洋浦保税港区,为加快洋浦经济开发区建设注入了新活力。这是海南改革开放进程中又一个里程碑。丁尚清说,设立海南洋浦保税港区将为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发展华南特别是环北部湾地区面向东南亚的国际航运和物流发挥重要作用。洋浦再次站在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制高点上。据海口海关有关负责人介绍,洋浦保税港区将叠加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特殊开放区域的所有相关的优惠政策和功能,是我国迄今保税层次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手续最为简便、区位优势最明显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区内主要税收优惠政策有:国外货物进入港区保税、国内货物进入港区视同出口实行退税、港区内企业之间的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和消费税。洋浦保税港区还将参照国际惯例,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政策,尤其是石油、天然气、化工原料储运交易的管理政策。根据国务院批准的洋浦保税港区建设规划,洋浦保税港区位于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内,占地面积为9.2063平方公里,将分三期开发建设。目前,洋浦正加紧为一期建设进行居民搬迁工作,争取10月份封关运作。海南洋浦设立保税港区有着不可比拟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洋浦半岛350多平方公里,深水岸线约50公里,可建1万吨至30万吨级码头泊位80多个,具有环北部湾地区枢纽港的最佳条件,现已建成中国南部惟一的30万吨级码头,近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建立洋浦保税港区,有利于洋浦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石油商业储备和战略储备基地。——毗邻东盟贸易区,靠近国际主航线,洋浦是距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区域最近的深水良港和油气化工基地。建立洋浦保税港区,可为南海油气资源的开发提供国际采购、国际配送、保税仓储、保税加工以及开采船舶的维修、补给等服务。——洋浦地处东南亚至东北亚国际海运主航线的中心位置,建立洋浦保税港区,可以利用洋浦独特的区位优势,抢占东南亚国际航运和国际物流新的制高点,推进国家环北部湾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新的起点,新的航程。一度沉寂的洋浦正以“时不我待”的姿态,在科学发展的旗帜下,加快建设步伐。第一步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大力发展能源、资源型加工工业,把洋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进口替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保税物流中心。第二步是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若干产业集群,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拓国际市场,最终把洋浦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出口加工基地和面向东南亚、连接环北部湾、背靠华南腹地的区域性航运中心与物流中心,以及东盟自由贸易的“桥头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