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地铁车站

2022-12-18 8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9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在一个地铁车站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创作于1913年的诗作,也是他所领军的欧美意象诗派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诗里,庞德吸收了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学经验,采用意象叠加的方法,有效地传达了自己的现代都市体验。

在一个地铁车站

在一个地铁车站作品原文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

在一个地铁车站中文译文

在一个地铁车站译文1

这些脸在人潮中明灭朵朵花瓣落在湿润的黑粗树枝上

在一个地铁车站译文2

这些面庞从人群中涌现,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瓣朵朵。

在一个地铁车站译文3

人丛中这些幽灵似的面庞,潮湿的黑色树枝上的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译文4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在一个地铁车站创作背景

据庞德本人回忆,1913年在巴黎,有一次,他从协约车站走出地铁车厢后,“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里所产生的情感而造成的困境很有用。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原先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在一个地铁车站作品鉴赏

在一个地铁车站隐喻

这首诗可谓是来源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直接经验。第一行的描述有写实的一面:黑压压的人群,行色匆匆和光影的相互交织,这些面孔又如“幽灵一般”飘忽。诗意的产生正是在于这个怪异的比喻的运用:为什么这些面孔要用鬼怪、幽灵这样诡异不美的意象来表现?难道仅仅是为了形容现代生活中的美难以发现,难以挽留和转瞬即逝吗?可以说,现代诗的玄妙就在这里。诗人故意留下的空白,就是为了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主动去填补,美的欣赏才能真正实现。该诗的美丽、玄妙因为有了第二行的隐喻而发挥到了极致。“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一句,既有色彩上的突出对比,视觉形象非常鲜明,因其非常具体可感而给读者以较大的冲击力;又与上一句互文对举,将地铁车站的人群与湿黑的枝条这两个都令人感到冷漠、压抑的意象相类比,还将几张神采焕发的美丽面孔与花瓣这两个令人赏心悦目的意象相叠加,两两对应、互映,颇似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在非逻辑的跳跃中造成情意的含蓄隐晦。《在一个地铁车站》一诗中意象之间的美丑对比、褒贬态度都是比较明确的。“地铁车站”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场景,络绎不绝的人流集中了现代生活的复杂面相,搭乘地铁上班或下班的人群大多经受着现代工作制度与生活节奏的桎梏和折磨,麻木、机械化的精神往往使他们显出黯淡无光的面容;然而,人类的美丽生机并未消失,至少在一些妇女和儿童那里,我们还是会看到生命的希望,并且因此而精神振奋。

在一个地铁车站艺术特色

1.独特的视角,精巧的构思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捕捉生活中一个最富于表现力的瞬间,体现生活中的美,使日常生活中平淡无奇的现象在诗中闪烁出神奇的光彩。2.生动的意象,奇妙的联想这首诗充分体现了庞德的意象主义的美学取向,即“不把意象当作装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在反复的修改过程中,诗人删掉了一切多余的词语,直接以意象去激发读者的想象并让读者自己把这些想象所唤起的意义进行叠加与组合,使这首诗取得了凝练而又空灵的效果。诗中第一行的“面庞”与第二行的“花瓣”虽然是两个迥然不同的意象,但是两个意象一旦叠加起来便形成了相互映衬、相互加强的比喻。最后这两个意象在读者心中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新的意象复合体。这样,有限的、感性的、具体的意象便具有了无限的、理性的,抽象的内蕴。通过这种意象叠加的技法,诗人生动、准确地再现了他走出地铁车厢的那一瞬美感经验:一个阴沉沉的雨天,地铁车站上人群熙攘,突然黑压压的人群中闪现出了一张张光辉、美丽的面庞。然而她们的出现只是幻影般的一闪,很快便消失在昏暗的背景中了。这使诗人联想到风雨中飘落在又黑又湿的树枝上的花瓣,它们不同样会很快凋谢和飘零吗?诗人似在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的短暂易逝。3.凝练的诗句,丰富的内涵全诗仅仅两行,寥寥数字,语言凝练至极,意象极为单纯而内涵极为丰富,充分体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和“意在言外”的美学原则,具有激发人们想象的强烈的艺术冲击力。从这首诗的意象出发,可以引发我们对与之相似或相通的许多现象的联想,以及对这些现象的理性认识。可以引起人们对生活中的美或人的个性随处可见的赞叹,或对生活中的美或人的个性难得一见、一闪即逝的遗憾;可以使人感到生活美、个性美的永恒,也可以使人感到现代生活中人的个性的危机,感到个人的平淡、渺小、易于被淹没……甚至对这首诗不作任何的联想和理性分析,而只是把诗中的意象在自己的头脑中过一过,留下一点印象,也是可以的。

在一个地铁车站作品评价

高中语文正高级教师龚志民《高中语文教学手记 必修 1-3册》:庞德真了不起,用《在一个地铁车站》两句话就为一个时代绘出了神采。人类真的应该审视自己的物欲,重新建立自然与社会、物质与心灵的和谐关系。

在一个地铁车站翻译信息

《在一个地铁车站》选自1915年出版的诗集《鲁斯特拉》。它的中文译本起码有九个,译者分别为郑敏、杜运燮、余光中、洛夫、颜元叔、李英豪、周伯乃、流沙河、赵毅衡等。

在一个地铁车站作者简介

埃兹拉·庞德,生于美国爱达荷州。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哈密尔顿大学学习,1906年获硕士学位。庞德曾四次去欧洲,并发起意象派诗歌运动,主编意象派刊物《自我中心者》和第一本意象派诗选;还曾帮助乔伊斯出版《尤利西斯》,帮助艾略特整理《荒原》初稿,帮助海明威出版了第一本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庞德公开支持法西斯主义,并在罗马电台发表数百次亲法西斯、反犹太人的演说,战后被美军逮捕,遭到“叛国罪”的起诉,后被关入精神病院。1958年,庞德结束了12年的精神病院监禁,重返意大利居住,直至去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