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审计风险)

2023-01-27 7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10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ar

审计风险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师对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1996年底公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中对审计风险定义为:所谓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中文名审计风险
外文名ar
别名错报风险
主体财务报表

模式

审计风险是审计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也是实务界最为关心的热门话题之一。而率世纪初以来,国内外一系列重大企业财务造假丑闻和审计失败案例的接连发生,更使人们关注于审计风险的研究。本文试从审计风险模式演变人手,探讨风险导向审计的内涵和最新发展。

一、审计风险模式及其演变

从一般规律来说,审计风险受审计主体和审计客体两方面风险因素的影响。审计风险基本模式就是由审计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两方面要素构成的。从审计客体来看,被审计单位的一切经营活动成果和资产负债状况最终都须通过财务报表予以反映。但不真实可靠的财务报表会导致审计失败及审计责任,所以财务报表本身的风险会导致审计风险。ill从审计主体来看,如果审计人员不遵守审计准则的要求.或所遵照的审计准则已相对滞后于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要求,也会导致审计失败和审计责任.从而形成审计风险。由此,审计风险的基本模式可表述为:

审计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审计主体风险=财务报表风险×检查风险

但由于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环境对审计发展的作用和影响不一样,导致不同时期的审计方法也不一样。以下就从这三个阶段来分析审计风险模式的发展演变。

1.账项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

在审计发展的早期,由于企业组织结构简单,业务性质单一,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主要是为了满足财产所有者对会计核算进行独立检查,促使受托责任人(通常为经理或下属)在授权经营过程中做出诚实、可靠的行为。注册会计师主要对客户负责,对第三者的责任则不明确,因此审计风险也相对较小。

2.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随着企业规模日益扩大,经济活动和交易事项内容不断丰富和复杂化,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量和审计成本迅速增大,使得详细审计难以实施,因此,职业界逐渐将转向抽样审计。然而,采用抽样审计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企业风险、样本取舍、误差范围乃至误差率进行估计,具有内在局限性。同时职业界逐渐认识到,设计合理并且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保证会计报表的可靠性,防止重大错误和舞弊的发生。

3.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式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西方管理层欺诈舞弊活动的出现和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使制度基础审计方法的局限性越来越明显。制度基础审计过于关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即控制风险而相对忽视引发审计风险的其他因素和原因,未能做到审计资源的合理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风险导向审计方法便应运而生。其传统模式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二、风险导向审计的新发展

注册会计师在运用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时.通常难以对固有风险作出准确评估,往往将固有风险简单地确定为高水平,转而将审计资源投向控制测试(如果必要)和实质性测试。

最新资讯

近日,敦化市审计局召开全局干部职工大会,安排部署审计机关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会议要求,准确把握审计机关存在四大廉政风险点,强化思想认识,加强风险防控,点对点正确对待和处理好风险,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审计干部队伍。

参考资料

1.敦化市审计局四个“准确把握”切实防控审计风险·人民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