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CR(生物学专业术语)

2023-01-28 27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6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BCR

生物学专业术语

B细胞抗原受体(B-cell receptor, BCR)是一种位于B细胞表面的负责特异性识别及结合抗原的分子,其本质是一种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BCR具有抗原结合特异性,每个个体的BCR多样性高达5x10^13,构成容量巨大的BCR库,赋予个体识别各种抗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巨大潜能。在成熟B细胞表面,BCR总是和负责传递抗原刺激信号的Igα/Igβ(CD79a/b)异二聚体共同表达,形成BCR-Igα/Igβ复合体(BCR复合物)。

中文名B细胞抗原受体
外文名B cell receptor, BCR
作用识别、结合抗原并传递抗原刺激信号
本质是一种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定义是一种位于B细胞表面的负责特异性识别及结合抗原的分子

结构

膜表面免疫球蛋白

B细胞表面会表达两种类型的膜表面免疫球蛋白(membrane immunoglobulin, mIg):mIgM和mIgD,用于特异性识别和结合抗原。mIg由两条重链和两条轻链连接而成。其中重链分为可变区(V区,约110个氨基酸残基)、恒定区(C区,约330个氨基酸残基)、跨膜区(26个氨基酸残基)及胞质区(3个氨基酸残基);而轻链则只有V区和C区。重链和轻链的V区各有三个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高度可变的区域,这些区域能够与抗原表位形成互补的空间构象,称为互补决定区(CDR)。mIg上的三个CDR均参与对抗原的识别,共同决定BCR的抗原特异性。

在B细胞的发育过程中,mIg的表达会发生变化:未成熟的B细胞仅表达mIgM;成熟的B细胞可同时表达mIgM和mlgD,称为初始B细胞;而B细胞活化后其表面的mIgD则逐渐消失;当B细胞最终分化为浆细胞后,则不表达mIg。

Igα/Igβ

mIg的胞质区很短,不能直接将抗原刺激的信号传递到B细胞内部,需要Igα/Igβ的辅助来完成信号的传导。Igα和Igβ又分别称为CD79a和CD79b,是一类CD分子,属于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α和Igβ的两条肽链均有有胞外区、跨膜区和一段较长的胞质区,二者在胞外区的近胞膜处借助二硫键相连,构成二聚体。Igα/Igβ和mIg的跨膜区均有极性氨基酸,能够借助静电吸引而组成稳定的BCR复合物。Igα/Igβ的胞质区含有免疫受体酪氨酸激活基序(immunoreceptor tyrosine-based activation motif,ITAM),能够募集下游信号分子,从而转导抗原与BCR结合所产生的信号。

特点

BCR能识别的抗原种类较多,除了蛋白质抗原,还能识别多肽、核酸、多糖、脂类和小分子化合物类的抗原。同时,BCR能够特异性识别完整抗原的天然构象,或识别抗原降解所暴露表位的空间构象。此外,BCR对抗原的识别不需抗原提呈细胞(APC)的加工和提呈,也不需要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的辅助。

B细胞共受体

B细胞表面还存在称为B细胞共受体(coreceptor)的复合物分子,由CD19、CD21和CD81通过非共价键交联而成。复合物中,CD21可以和抗原结合从而增强BCR与抗原结合的稳定性;CD19能够与Igα/Igβ共同传递B细胞活化信号;CD81的主要作用可能是连接CD19和CD21,稳定B细胞共受体复合物。B细胞共受体通过稳定BCR与抗原的结合以及加强信号的传导,能够显著提高B细胞对抗原刺激的敏感性。

活化信号传递

BCR与抗原结合产生的激活信号是B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又称为抗原刺激信号。由BCR复合物和CD19、CD21、CD81(B细胞共受体)共同传递。当抗原与B细胞接触后,B细胞表面的多个BCR复合物将会与抗原结合而发生聚合,从而使得BCR复合物的结构发生变化。此时,细胞质内的受体相关性酪氨酸激酶被激活,并将Igα/Igβ胞质区中的ITAM的一个酪氨酸残基磷酸化,使其形成展开构象。随后。磷酸化的Igα/Igβ招募并激活各种信号分子。其中,信号分子之一的脾酪氨酸激酶(Syk)能够进一步招募并激活磷脂酶Cγ2(PLC-γ2),催化细胞质内的4,5-二磷酸脂酰肌醇(PIP2)分解为两个细胞内的第二信使:三磷酸肌醇(IP3)和二酰甘油(DAG)。

最后,通过蛋白激酶C(PKC)、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等途径启动进一步的信号转导级联反应,产生NF-κB、NFAT等转录因子,将活化信号传导至细胞核中,调控B细胞的基因转录。由于BCR信号转导极为复杂,最终可导致多个不同的结果,包括存活、耐受(失能)或凋亡、增殖,以及分化为浆细胞还是记忆B细胞。

参考资料

1.B细胞抗原受体·生活小窍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