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07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2022-04-30 173阅读

文章最后更新时间:2022年05月02日已超过749天没有更新。

黄德智

黄德智,男,1979年生,广东鹤山人。本科学历,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CNC主管,技师。他熟练掌握各类车床及加工中心操作,学会计算机绘图、辅助编程技术和各种零件加工工艺,先后设计和制造40余种自制工装及特殊刀具,完成小革新项目180多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10多个,仅工装改进一项就节约近50万元资金。他对加工程序进行整理,实现自动化加工,使数控加工效率提高15%,设备利用率提高10%,节约资金10多万元。他在取得本科学历的同时自学英语、德语,完成5万多字的精密设备说明书翻译。他经过努力由一名普通的外来工成长为技术管理上独当一面的“土专家”,被公司聘为高级技师。2009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黄德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黄德智个人简介

由普通的机床操作工成为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技能全面,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非科班出身的青年优秀科技人才。在这短短的9年时间里,黄德智同志获得了不下十多种荣誉,他由中级工被破格晋升为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他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 “全国知识型职工优秀个人”、“广州市青年岗位能手”、“广州市优秀进城务工青年”、 “第十一届广州十佳青年”等称号。2010年“五一”节前被国家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的称号,并出席了全国和省、市的劳动模范总结表彰大会,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省、市危多领导的亲切会见。

黄德智人物经历

毕业9年一路破格晋升2001年7月,黄德智从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踏入广州机床厂有限公司。按照公司的安排,他本可以进入技术部门搞设计,可他却主动要求到劳动强度较大的第二机械车间,当了一名普通的操作工。身边的朋友和家人都说他傻,他却认为在生产现场,可以学到在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榜府府。就这样,黄德智进了车间,开始了他的事业生涯。在车间,他边工作边撰文总结自己的学习心得,还向公司小报投稿,供大家学习参考;他与工友们携手挑战高精设备和技术,齐心协力完成技术改造、小项目180多项,参与技术改造项目20多个。两年后,黄德智被师傅们推荐到技术管理部,负责工艺改进工作。由一个车间的操作工上调到公司的技术部门,当时在公司里可是一件新鲜事。不久,公司要为要求极严的日本客户制造一批极其复杂的匀变速曲线凸轮。这批产品发外加工费用极其昂贵,每件至少上千元。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就有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声誉。黄德智挑起了这个重担。他根据公司自身生产工艺能力,采用了多种新工艺、新方法,让这批凸轮在质量完全过关的前提下如期交货,既保证了生产周期,又确保了企业收益,更得到日方工程师的连声称赞。机械加工中最让人伤脑筋的是装夹问题,繁琐、费时不说,稍有疏忽还会出现废品,黄德智尝试进行改造。30多种经他重新设计制作的工装夹具派上用场后,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其中一款溜板箱原来装夹时间近半小时,改进后只需5分钟。初尝甜头,黄德智一鼓作气优化加工程序,使一些机械零配件的钻孔、镗孔、攻丝、铣面等工序实现一次性自动化,效率提高了一倍。他按公司生产的数控车床和新型车削中心系列产品加工零配件的要求,编制出大量简单明了、加工效率高的操作加工程序,并在老师傅的指导下改进了多项工艺和加工方案。努力总有回报奔糊重立,通过综合刀具、工装夹具、编程、工艺等方面的运用和改进,数控加工的效率比以往提高了15%,设备利用率提高了10%,节约资金十几万元。黄德智获得了同事们的敬重。进公司4年后,公司成立精密加工分厂,黄德智被任命为该分厂的技术主管,负责分厂数控设备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改进才埋弃。精密加工分厂在成立后短短4个月时间里,精密设备和员工均在不断增加,产能扩大了2倍以上阀盛盼举。为了车间加工效率的提高、质量的改善、成本的降低,黄德智笔记本从不离身,随时记录出现的各种问题,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还前后制定了《不合格控制流程图》墓请料、《产品防护制度》等20多个基本覆盖从人事到生产各个方面的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将管理方法从靠人情管理转向靠制度管理,做到了管理公开、执行透明、赏罚公平、有法可依。他们的管理模式在公司内刊上推广。黄德智说:“回顾工作的历程,我与同事相处的时间要比家人长,与设备相处的时间要比同事长,但我无悔自己的青春,无悔自己的选择。”真诚倾注的心血和汗水终有回报,数年间,他由中级工破格晋升为公司有史以来最年轻的高级技师,先后获全国、广东省、广州市“知识型职工先进个人”,“全国机械工业劳动模范”等称号,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更捧得“全国微凳想劳动模范奖章”。高职教育奠定人生基础参加工作后,最让黄德智感到自豪的事,是一次民族自尊“保卫战”。当时,公司要为日本客户制造一批圆柱凸轮,对方因对中方技术工人缺乏信心,强烈要求把这批工件发回日本本土加工。黄德智觉得,一定要为中国人争这口气。在他不眠不休奋战40多小时后,首件下机。日方工程师的检测极其苛刻,但反复检测了多遍也挑不出任何瑕疵,当场拍板通过。也许正是这种“争一口气”的执著劲,支撑着黄德智从求学时期一路走来,一直不甘人后,自强不息。黄德智在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班主任杨志勇说:“小黄是1998年入校的,在学校,他就显示出了与其他学生的不同。”上学期间,凭着一股执著劲,做事踏实的黄德智,利用课余假期积极参加各种学习班,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平时,他与室友们互相勉励、共同学习,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宿舍俨然成了学习的小集体。杨志勇说:“小黄的成功再次证明,职业教育也是一条好出路!”在黄德智的母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校党委书记焦兆平这样诠释黄德智成功的根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校要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院始终把“一技之长+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一技”是学生找工作的“敲门砖”,而综合素质,则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毕业9年了,黄德智至今仍对大二时开设的mastercam软件课记忆犹新。当时这一适应市场需求的数控加工编程软件刚流行开来,资料不多。学校为课程专门配备良好的计算机设备。以前从未接触过电脑的他,极珍惜每一次上机时间,跟几个好朋友一起互帮互助着学,既感到困难,又觉得新鲜,专业能力在其间得到了一次飞跃。上学时打下的专业技能基础受用至今,令黄德智一直心怀感激。踏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的大门,映入眼帘的一方巨石上的四个大字“学以致用”尤为引人注目。“作为高职院校,我们不但注重‘学’,更注重‘用’。”黄德智说:“‘用’为‘学’作物质的积累,‘学’使‘用’更好地提升。学习决不能闭门造车,只有通过‘用’才能升华‘学’的兴趣和层次。”他一再表示,自己是个幸运的人,能在踏入社会之前,就读于一个适合自己的学校、适合自己的专业,平实的一句“学以致用”,深远地影响了他的人生。黄德智所在的工厂与母校近在咫尺。如今,在昔日老师的眼里,他是一位积极帮助学校推进教学与企业实践“零距离”对接的好校友。杨志勇告诉记者:“每次我要组织在校生到他所在的公司去参观学习,德智总热情地帮我联系安排。组织去车间参观时,他还一路随行,边给师弟师妹带路边给他们讲解机床知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