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汉语汉字)

2023-04-14 5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4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湿

汉语汉字

湿(拼音:sh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表示所含水分多的“湿”本作“溼”,该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本义为潮湿的。由潮湿又引申为沾湿。《说文》另有“湿”字,读tà,该字始见于战国文字,是古水名。古籍中多用来代替“溼”。如《易·乾》:“水流湿,火就燥。”《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溼”作为“湿”的异体字淘汰。

中文名湿
拼音shī
繁体
部首
五笔IJOG(86、98)
仓颉EATC
字级一级(编号:2756)
平水韵入声·十四缉
笔画12
释义湿(会意兼指事。从水,顯声。本义:潮湿)同本义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说文》
四角码3611₂
统一码U 6E7F
造字法会意字或形声字
结构合体字,左右结构
异体字*溼、𤃁、𣺯、𤂽、𦒣

文字源流

【甲组】“溼”演变流程图

《说文解字》将“溼”与“湿”分列为两个字头,二字含义各不相同,其实它们也有相通的地方。从汉隶以来,经籍多有以“湿”为“溼”者,现代整理汉字时将“溼”作为异体字并入了“湿”。

“溼”,甲骨文作甲组,左部是水,右部为𢇍(绝的古文,像丝的绝断);或又从止,所会之意不明。商承祚谓:“象足履湿。”金文改从土,与甲骨文稍异。石鼓文(甲组图3)亦从土,而讹上部为二系相联形,遂为小篆所本。

《说文解字》:“溼,幽溼也。”所谓“幽溼”,也就是渗湿的意思。由此就可以引申为“潮湿”。由“潮湿”可以引申为“沾水”,如王昌龄《采莲曲》:“争弄莲舟水湿衣。”

【乙组】“湿”演变流程图

《说文》对“湿”字的解释是水名,是古代黄河下游主要支流之一,在今山东省境内。读作tà,后作“漯”。从字形上看,“湿”右部的“𣊡(㬎)”或省去一半,稍加变形就成为“漯”字。“湿”,战国文字作乙组,左部仍是水,右部一说为“𣊡”,汉隶或简作“㬎”。有人说“㬎”是“显”字的省略,“显”的古字形是人在日光下看丝,在这里作声旁表音。也有人认为日和丝应该分开解释,像在日光下晒湿丝的样子,会干湿之湿意,本与幽湿之“湿”音同而形异义别。后代“湿”“溼”二字通用无别,用作干湿之义统作“湿”,读shī。“㬎”,草书简化作“显”,为简化字所本。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形容词

沾了水的或显出含水分多的(与“干”相对)。

《周易·乾卦》:“水流湿,火就燥。”

唐·白居易《琵琶行》:“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唐许浑《神女祠》诗:“龙气石床湿,鸟声山庙空。”

犹迟缓。

《吕氏春秋·贵卒》:“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则遫为上,胜之则湿为下。”高诱注:“湿犹迟久之也。”

中医术语。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湿属阴邪,流行于夏季。

《素问·天元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

动词

用同“㬤(qī)” 。干燥。

《诗经·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暵其湿矣。”

沾湿。

唐·王昌龄《采莲曲》之二:“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

唐·岑参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巴金《家》四:“她自言自语,说到这里,泪水湿了她的衣裳。”

名词

古水名。在今山东省境内。后作“漯”。

《后汉书·郡国志四》:“平原郡……高唐湿水出。”

名词

通“隰”。低湿的地方。

动词

低下。

《荀子·修身》:“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

亦作“隰”。 古人名用字。

《谷梁传·襄公八年》:“郑人侵蔡,获蔡公子湿。”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十一上】【水部】失入切(shī)

(溼)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而有土,故溼也。㬎省声①。

【卷十一上】【水部】他合切(tà)

(湿)②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从水㬎声。桑钦云:“出平原高唐。③” 

〖注释〗①“从水”句:王筠《说文解字句读》:“凡郁幽物者,必有以覆之。覆土而有水,则不见风日,宜其溼矣。”②湿:俗作漯。钮树玉《校録》:“盖汉人隶书‘㬎’字多省去一‘糸’,又变‘曰’为‘田’耳。”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此水为古黄河下游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浚县西南别黄河,东北流经濮阳、山东范县、莘县、聊城、临邑、滨县等县境入海。今山东徒骇河,俗名土河,土、湿双声,实一语也。盖即古湿水之残馀而稍有迁改耳。”东武阳:《汉书·地理志》东郡有东武阳县。在今山东朝城县西。③“出平原”句:见桑钦《地理志》。高唐:《汉书·地理志》平原郡有高唐县。在今山东省禹城西南。

说文解字注

【卷十一上】【水部】

(溼)幽溼也。从一。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凡溼之所从生,多生於上,有覆而气不渫,故从一土水会意。

从𣊡省声。失入切,七部,今字作“湿”。

【卷十一上】【水部】

(湿)湿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东郡东武阳,二志同,今山东曹州府朝城县县东南有东武阳城是也。《前志》东武阳下曰:“禹治漯水,东北至千乘入海,过郡三,行千二十里。”过郡三者,东郡、平原、千乘也。《水经》曰:“河水,又东北过高唐县东。”注云:“河水於县漯水注之。漯水上承河水於东武阳县东南,而北迳武阳新城东。

又迳东武阳故城南。又北迳阳平县故城东。又北绝莘道城之西北。又东北迳乐平县故城东。又北迳聊城县故城西。又东北迳淸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文乡城东南。又东北迳博平县故城南。又东北迳瑗县故城西。又东北迳高唐县故城东。又东北迳湿阴县故城北。又东北迳著县故城南。又东北迳崔氏城北。又东迳邹平县故城北。又东北迳建信县故城北。

又东北迳千乘县二城间。又东北为马常坈。乱河枝流而入於海。”按,此班、许所说故道也。《河渠书》:“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水湍悍,难以行平地,数为败,乃厮二渠以引其河。”《汉书音义》曰:“二渠,其一出贝丘西南,南折者也,其一则漯川。出贝丘者,王莽时遂空,唯用漯耳。”玉裁谓湿水故渎,今不可详。

从水,㬎声。它合切,七部。按,《日部》㬎读若唫,此湿所以在七部也。汉隷以湿为燥溼字,乃以漯为洓湿字。累者,俗絫字。在十六部,於音殊远隔也。

桑钦云:“出平原高唐。”平原郡高唐,二志同。今山东济南府禹城县西南有高唐故城。《左传》襄十九年、廿五年、昭十年、哀十年之高唐也。《前志》高唐下曰:“桑钦言漯水所出。”郦注《河水篇》云:“按《竹书》《穆天子传》两言湿水,寻其沿歴迳趣,不得近出高唐也。桑氏所言盖津流所出,次於是间也。”玉裁按,桑举其源之近者耳,今禹城县湿水已不可详。  

广韵

失入切,入缉书 ‖湿声缉1部(shī)

溼,水沾也。失入切。三。

湿,上同,见经典。又他合切。

他合切,入合透 ‖湿声缉1部(tà)

漯,水名,在平原。

湿,上同。

康熙字典

【巳集上】【水部】 湿·康熙笔画:18 ·部外笔画:14

古文:𦒣《唐韵》他合切。《集韵》《正韵》托合切。竝音踏。水名。《说文》:水出东郡东武阳,入海。《水经注》:湿水,出累头山。一曰治水。

又《广韵》《集韵》《韵会》失入切。《正韵》实执切。竝音𥌁与溼同。《说文》:幽溼也。或作湿。

又《集韵》叱入切。音蛰。湿湿,牛司动耳貌。《诗·小雅》:其耳湿湿。

又鄂合切。音𡀾。湿阴,汉侯国名。

又席入切。音习。与隰同。坂下溼也。或作湿。

《通雅》“湿、溼、漯、显、𩔰以形相借。《集韵》:漯、㶟、湿三字同。水出鴈门。○按,《说文》湿水,即禹贡孟子济漯之漯。盖湿乃漯本字也。后以漯为湿,又转以湿为乾溼之溼。𩔰字原从纟作,不从亚。

【巳集上】【水部】 溼·康熙笔画:14 ·部外笔画:10

《唐韵》《集韵》《韵会》竝失入切。音䏉。《说文》:幽溼也。从水,一所以覆也。覆土而有水,故溼也。《尔雅·释地》:下者曰溼。《易·乾卦》:水流溼。

又吏治太急曰束溼。《前汉·酷吏传》:急如束溼。注:言其急之甚也。溼物则易束。

又溼溼,水光开合之貌。木华《海赋》:瀼瀼溼溼。

又扬子《方言》:溼,忧也。宋卫谓之愼,或曰𥌳。陈、楚或曰溼,或曰济。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志而不得、欲而不获、高而有坠、得而中亡谓之溼。或谓之惄。注:溼者,失意潜沮之名。

俗作湿。徐铉曰:今人不知,以湿为此字。湿乃水名,非此也。毛氏曰:湿,本合韵,托合切,水名。后误以为乾溼字。

常用词组

1.湿地shīdì

富含土壤水分的土地(如沼泽、泥炭地)

2.湿度shīdù

(1)

(2)指空气中水分的含量:森林湿度达到80%

(3)常指一定物质中所含水分的比例

3.湿度计shīdùjì

(1)∶通常通过测量电阻率来确定材料(如木材,面粉,土壤或烟草等)湿度百分比的仪器

(2)∶自动记录大气湿度变化的仪器

(3)∶测量大气湿度的几种仪器中的任何一种

4.湿纺shīfǎng

化纤和人造纤维制造工程中,纺丝溶液由纺丝泵压入喷丝头,然后,以细流形式从喷丝头细孔中喷入凝固浴中,凝固成为纤维丝

5.湿风shīfēng

一种经常随之降雨或雪的风

6.湿乎乎,湿呼呼shīhūhū,shīhūhū

形容物体湿润的样子

雨后场院上湿乎乎的

7.湿季shījì

指多雨的季节

8.湿津津shījīnjīn

形容出汗湿润的样子

走了七八里山路,浑身有点湿津津的

9.湿淋淋shīlínlín

形容全部湿透,往下滴水

湿淋淋的衣服

10.湿漉漉shīlùlù

潮湿的样子。也作“湿渌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七根火柴》

11.湿蒙蒙shīméngméng

形容空气中的水气多而导致视物朦胧的样子

到处都是湿蒙蒙的水气

12.湿气shīqì

(1)∶液体(如水)以比较微小的量散发或凝结并弥散在气体中成为一种看不见的蒸气或是雾;特指大气的水汽

(2)∶中医指湿疹、手癣、脚癣等症

13.湿热shīrè

潮湿炎热

湿热天气在这个地区很普遍

14.湿润shīrùn

(1)∶土壤、空气等潮湿而滋润

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百合花》

(2)∶因心里难过或激动而眼含热泪

她眼睛湿润了

15.湿生shīshēng

植物生长时根部有过量水分的情况

16.湿透shītòu

被液体浸透

汗水湿透了他的衣服

17.湿疹shīzhěn

英文翻译

wet; damp; moist

参考资料

1.湿·汉语字典

2.湿·汉典

3.湿·新华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