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铜车马(中国一级文物)

2023-06-07 3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6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秦始皇陵铜车马

中国一级文物

秦铜车马,秦青铜器,中国一级文物,1980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封土西侧出土,现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秦铜车马一组两乘,因年代久远,两乘车出土时破碎成3000多片,经过近8年精心修复,1989年陈列展出。两乘铜车马一为“立车”,一为“安车”,均为古代单辕双轮车,并按秦代真人车马1/2比例制作。铜车马整体用青铜铸造,使用金银饰件重量超14千克,由3500余个零部件用铸造、镶嵌、焊接、子母扣连接、活铰连接等多种工艺组装而成。

秦铜车马是中国考古史上出土的体型最大、结构最复杂、系驾关系最完整古代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中文名 秦始皇陵铜车马
出土时间
所属年代 秦朝
类别 青铜器
别名 铜车马
出土地点 临潼区秦陵北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内
收藏单位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文物历史

秦始皇陵铜车马

1980年12月,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20米、距现地表7.8米深的地下发掘出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两乘铜车马一前一后放置在一个木椁内,因木椁腐朽,上部的填土塌陷,铜车马出土时均已被压碎,但由于未被盗扰,原位没有大的变动,车马的构件基本齐全。这组铜车马按出土时的前后顺序编为一号车和二号车。

1983年,二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1988年4月,一号铜车马修复完成。

出土细节

1980年冬,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7.8米深的地下出土了两乘大型铜车马。本图为二号铜车马,出土时破碎为1555块,经修复,完整如初。车通长3.17米,高1.06米,相当于真车马的一半。总重量为1241公斤,由大小3462个零部件组装而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黄金制件737个,白银制件983个。其形体之大,堪称“青铜之冠”。其设计制作也与现代工程结构有着惊人的相似,大大超出人们的想象。

文物描述

铜车为单辕双轮车,辕长2.46米,轮径为0.59米,车舆分前后,平面呈凸字形,凸突部分是驭手所坐之处。教材图上可以见到跪坐着的铜御者。铜御者高0.51米,重52公斤。其神态恭敬中又有一丝得意,充分表现出一个高级奴仆的心理。车室的后面有门,左、右与正前辟有三个窗户。正前窗板为镂空的菱形花纹,窗板可以开启,便于主人与御手互通信息。两侧窗可以前后推拉,窗板亦是镂空菱形纹,从室内可以观察到车外的情况,但外面的人难以看清车内。蓬盖面积达2.3平方米,将御水也罩在下面。蓬用铜骨架、铜条支撑,上覆以绢帛。

4匹马的高度为0.91到0.93米,长度为1.1到.15米。4匹马的重量也不相同,分别为177公斤、180.7公斤、183公斤和212.97公斤。四马神态各异。中间的两匹马昂首正视前方,两侧的马略侧视,张大鼻如喘息状。耸立于马头之上的物体是车撑,用于支撑车辕,这样在长途休息时可减轻马的压力。铜车马在制作上运用了铸造、焊接、镶嵌、粘接以及子母扣、纽环扣、锥度配合、销钉连接等各种工艺。钻孔的最小直径为1毫米,饰件多处用如发丝的铜丝,窗板的铜片仅厚至0.12枣0.2厘米,车辆头的内孔滚圆,就象车床加工的一般。

铜车马的许多零件都与现代使用的相似,如车门、前窗用的活动铰页,其形状与今日门窗上使用的活页非常相似;系马肚子、马颈的套环采用了策扣连接,策扣与今日人们用的腰皮带上的策扣完全相同。秦陵出土的铜车马共有两乘。前乘为护卫武士所居,此图为后乘。据考证,这仅是秦始皇车队中的属车,属于后妃一类人的乘车。史书记载,秦始皇出游时这样的车乘有81驾,其盛况观此铜车马可想而知,而他本人乘坐的车马就当更为豪华气派了。铜车马共两乘,出土时已碎裂。经考古人员复原,比例为真实车马的二分之一,均为双轮、单辕、前驾四马结构,所不同者为车的造型与功能。

一号车为安车,舆为横长方形,进深48.5,舆广74厘米,舆中部竖一独杆圆形伞盖,盖径1.22米,御官俑立于伞下偏右处,手执六辔,身佩长剑。在车舆左前阑板上有承放弓弩的承弓器一付,同时在舆内前阑板内侧还置有一个彩绘铜质箭箙,箙内尚存50支三棱带羽铜镞和4支平头带羽铜镞。

此外,车舆内还发现一件制作精美,形状完整的铜盾牌,盾牌为“出”字形,四周彩绘几何纹,中间绘变形龙纹。这种铜盾从形制上,应是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对称双弧形盾,把它配备在战车上,可能就是战国、秦时专用于战车的防护装具“孑盾”。一号铜车马重1061公斤,每件马个体重230公斤,配件3064个。尺寸大小是按真车马的二分之一按比例而缩小 的。根据《后汉书-舆服志》注引蔡邕曰:“立乘曰高车,坐乘曰安车。”《晋书-舆服志》又载:“坐乘者谓之安车,倚乘者谓之立车,亦谓之高车。”《释姓-释车》曰:“高车,其盖高,立乘载之车。”一号车属于立乘,其名称应为立车或曰高车。

二号车名为“安车”,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广35,进深36.2厘米,仅供御手一人乘坐,后室舆广78,进安全深88厘米,上罩一个穹窿式的篷盖,盖长178,宽129.5厘米,状如龟甲,前后室均罩于篷盖之下,具有防风避雨、防尘防晒的实效。御官俑身佩长剑,跽坐于车前室,手中握着辔索。后车室内没有发现兵器,舆内仅置有铜方壶和铜折页各一件,舆底为类似于古车软垫的“文茵”方形大铜扳。

铜方壶古时称为“鸱夷”,汉代学者杨雄名赋《酒箴》里有一段描写鸱夷的记载,其文曰:“鸱夷滑稽,腹大如壶。尽日盛酒,人复借酤。常为国器,託于属车。出入两宫,经营公家。”从中可以明了鸱夷的形状、大小、作用、使用方式等等问题。车舆后室的正前和左右两侧各有一窗户,前窗为刻有菱形花纹的镂空固定窗,左右两边的车窗互相对称,窗子可以开合,既利于通风采光,又利于密护,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可调节室内温度。“开之则凉,闭之则温。”当时把这种车叫做辒辌车,体现了豪华、舒适的特点,据说秦始皇出巡天下时乘坐的就是这种车。

二号铜车马总重量为1241公斤,其中马个体重约230公斤,御官俑重51.95公斤。车总共由3462个零部件组成,其中青铜制件1742个,金质制件737个,银质制件983个。这辆坐乘安车,虽然不一定就是秦始皇本人所乘之车,但从那穹窿式的锈有花纹的篷盖,以及后室内所铺的“文茵”,外加可以启闭的窗户等等来推测,它也是具有很高规格的皇宫府僚所乘之车。古代等级森严的乘舆制度,到秦始皇时已成定制,其中每乘车构件的质地、车饰、驾车马的数量、颜色等等都有明确规定。

文物价值

以二号铜车马为例,车上御官铜人俑作跽坐姿态,两臂前举,双手执辔,每个手指的关节、指甲都塑得非常逼真,俑身略同前倾,双目注视前方,半抿双唇,面带微笑,神态恭谨,一个忠于职守的高级御官形象活脱脱地被塑造出来。铜马共有四匹,四肢粗大,比例匀称,膘肥体壮,筋骨强健,中间两马举颈昂首,两侧马头微向外转,静中寓动,造型风格和秦陵陶马相似。

车马工艺精湛,如装饰用的缨络,用细铜丝绞结而成,颇似麻毛。值得特别提出的是错磨和彩绘相结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效果。作者按马体的不同部位的毛向错磨,再涂彩色,造成真实的皮毛感。细部的真实和鲜明的质感是这乘铜车马造型艺术的一大成就。车马通体彩绘,图案花纹风格朴素明快大方,以白色为基调的彩绘肃穆典雅,配以大量的金银构件,更显得华贵富丽,这套大型的人俑车马代表了秦代青铜铸造工艺的突出成就。

文物鉴赏

秦铜车马结构复杂,细节表现清晰、逼真,冶金铸造技术高超,采用多样的工艺手法。车中的零部件制作难度极大,工艺精湛,造型准确、写实,人、马生动、传神。驾具、马饰完整,系驾关系清楚,彩绘纹饰精美,与浮雕结合,表现出了马车不同部位原本的材质、构造和面貌。在青铜器上彩绘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是秦代的创举,它突破了殷周时代在青铜器上铸纹和春秋战国时期金银错纹饰的局限,使青铜器上的纹样更加绚丽多彩。

铜马穿金戴银,金银项圈、金当卢、金银泡等,金银饰件约占零件总数的一半,雍容华贵。在青铜器上通体彩绘,是秦代的创举。以白色为底,以红、紫、蓝、绿、黑等色为辅助,花纹色彩斑斓。虽然历经岁月,乳白的底色大都脱落,但盖内、车门内外、前窗及厢外等地方的纹饰依然清晰。

秦铜车马无论设计还是铸造、加工、连接、装配等环节,都不亚于现代许多复杂的机械制造。在铸造方面,使用了多范合铸法、红套铸法、接铸、嵌铸、包铸等;在连接方面,采用了套接、铆接、焊接、扣结、子母口对接、合铰链接、链环链接等;在模拟塑形表现方面,使用了圆雕、浮雕、錾刻、磋磨、冲凿,以及涂色、彩绘等手段。

保护措施

秦铜车马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1995年8月,陕西省文物局授予《秦陵一号铜车马修复技术》项目“陕西省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同年11月,中国国家文物局授予该项目“中国国家文物局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1997年,“秦铜车马一号车修复”获得了中国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7月,《秦始皇陵铜车马发掘报告》由文物出版社出版,报告分铜车马坑的形制、一号铜车马、二号铜车马、铜车马的铸造工艺、车制及铜车马各部件的名称五大章节。《秦始皇陵铜车马修复报告》由文物出版社1998年7月出版,报告分铜车马的整体迁移、铜车马的修整复原、铜车马修复后的几点认识三大章节。

2002年,秦铜车马被列为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

参考资料

1.秦始皇陵出土一号二号铜车马·中国经济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