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神(道教神仙)

2023-06-16 62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二郎神

道教神仙

二郎神,又称二郎显圣真君、灌口二郎、二郎真君、灌口神、赤城王、昭惠显圣仁佑王、清源妙道真君等等,是民间信仰和道教的神祇人物。

民间多认为他是一位与水利、农耕、防止水灾有关的神,甚至是水神,清以前曾被奉为戏神,还被奉为猎神、蹴鞠神、雷神、酒神等。由于封神演义的影响,二郎神通常叫作杨戬,他力大无穷,变幻莫测,能有七十二变(八九玄功)。他的武器是三尖两刃枪,武功绝伦,座下有神兽哮天犬,额间有第三只神眼。

中国

中文名 二郎神
别名 郎君神,灌口神,灌口二郎,神保观神,二郎神君,灌口神王
国籍
职业 神仙
主要成就 治水,斩蛟,擒龙,担山赶日,劈山救母
性别
神职 护国神,水神,雷神,戏神,蹴鞠神,酒神,医神等
生日 农历六月二十四,六月二十六
本领 八九玄功、法天象地、天眼
尊号 清源妙道真君、护国灵应王、川主帝君、惠民大帝君、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圣烈文昭宣灵忠仁王,清源妙道孚佑太乙真君惠民仁圣大帝

信仰流变

二郎神又号灌口二郎,起源于四川灌县(今四川都江堰市)由治水英雄崇拜而衍化的泛水神信仰。其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唐代,唐崔令钦《教坊记》收有《二郎神》词牌,乃唐初宫廷音乐家根据民间娱神咏唱二郎神的曲调制成,说明唐初已经出现名为二郎神的神祇。《安义县志》载唐永徽年间有圣水庙,祀二郎神。《钦定日下旧闻考》载唐贞观二年创建二郎神庙,宋元佑二年重修,康熙三十五年重建。《蜀梼杌》载五代时蜀宫中有以二郎神为题材的舞蹈《灌口神队》。只是这些早期传说中的二郎神尚无名姓。

宋代,二郎神崇拜经过道教以及宋时朝廷政权的一系列推广,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此前的二郎神崇拜多集中于四川地区,其主要流传的事迹为治水平患。而经过宋代扩大化后的二郎神崇拜,其规模遍及全国,其功能也从治水平患转向了更为广泛的请水驱病、消灾祈福 、驱妖逐魔、护佑国家,无所不及,故百姓顶礼膜拜,敬而祭之。同时,随着二郎神崇拜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二郎神的出身来历也开始呈现多样化。除了四川地区的李冰之子李二郎为二郎神的说法外,二郎神为隋朝嘉州太守赵昱说(系道教传说人物,正史无征),二郎神为仙凡之子并且劈山救母的杨二郎(杨戬)说(民俗仙化人物,又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传播, 成为二郎神广泛流传的文学形象 )等不同的说法都同时存在于后世的二郎神崇拜之中。三者并行不悖 ,各自存在于地域、 宗教和文学的划分中。

身世之谜

李二郎说

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间,领导民众建成了功德绵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间传说,在这个浩大的工程中,他的儿子“二郎”有协助父亲开离堆,除水怪,引岷江为都江堰,使成都平原千百年来富甲一方的大功,因而被民众作为神灵奉祀   。此类传说见于文字记载的时间,似始于北宋。《宋会要》记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二郎神)为灵惠侯,并言二郎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     。北宋张商英为山西当阳玉泉山撰《元祐初建关三郎庙记》载:“李冰治水患,庙食于蜀之离堆,而其子二郎以灵化显。”南宋范成大曾任四川制置使,大概曾去瞻仰过这位“郎君神”,其《吴船录》称:“崇德庙在(永康)军(今灌口镇)城西门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庙食处也。”大儒朱熹也认定二郎为李冰儿子,其与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朱子语类》 进一步点明:“蜀中灌口二郎庙,当时是李冰因开离堆有功立庙。今来许多灵怪,乃是他第二儿子。”   其后,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   ,被清朝封为“承绩广惠显英王”   。由于皇帝敕封,方志见载,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说法长期流布全国,尤其受到讲究引经据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其庙祀因而越出川界,成为国家之神。

赵二郎说

赵昱说则由北宋末年兴起 (传说人物,正史无载)。据《龙城录》载,隋朝时有个赵昱,隐居青城山学道,隋末拜四川嘉州太守。时有老蛟兴风作浪,成一方祸害。赵昱乃持刀投江,没入水中,与老蛟大战,最终赵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奋波而出。于是州人顶戴,奉为神明。其后他弃官隐去,不知所终,但又在嘉陵江水涨溢为患时,几度“显神”。唐太宗从地方官的奏折中获知后,即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在灌江口为之立庙。后来唐玄宗避安史之乱逃到四川时,又加封赤城王。   由于宋徽宗好道,政和八年,宋徽宗将二郎神“昭惠灵显王”的封号改为“昭惠灵显真人”,并赐“普德观”庙额,道教为将民间信仰纳入道教谱系,遂吸收《龙城录》中赵昱斩蛟的故事将其编录入《新编连相搜神广记》,并称在唐太宗以前,当地民众已为赵昱立庙于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时,益州大乱,张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诣祠下求助于神,事后请皇帝追尊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   明《万历续道藏》和《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清源妙道真君”条与《搜神广记》所记也大体一致,自此这位“二郎神”声望日隆,成为著名的道教神仙体系中的 “ 二郎神 ”。道士称赵昱为:“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其元皇神榜记载:“正一启教玄皇会上赵侯圣主如意宝光尊神统领五方五路阴司猖司兵马”,之后民间产生了一批赵二郎的杂剧,并对其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神魔小说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杨二郎说

杨二郎为仙凡之子,故事见载于明朝《二郎宝卷》。在民间广泛流传的 “二郎劈山救母” 故事中,二郎神是玉帝三女三公主(或为玉帝之妹)与下界杨天佑婚配而生的独生子。   在明朝初年的移民政策背景下,二郎信仰传播到了西北,由古蜀氐羌文化而衍生的杨二郎信仰受到氐羌旧地各族的偏爱,更凭借神魔小说的力量,成为明清以来人们最熟悉的“二郎神”。《西游记》第六回称他是“显圣二郎真君,见居灌洲灌江口”。《封神演义》定其名为杨戬,是玉鼎真人的徒弟。远在北宋初期,“杨二郎”之说就已在民间流传,如《通幽录》即有卢顼之舅在塔上“与杨二郎双陆”等语,并谓杨二郎为神人,“出入如风如雨,在虚中”。四川是羌氐族旧地,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中国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额为天”的习俗,即用刀在额上刻上痕迹,然后在伤口涂上墨,使长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迹,看上去像一个竖起来的眼睛,即所谓“天眼”—这就是二郎神有三只眼的来历。东汉以还,氐人由今陇南扩散到川北、西康,这一带不仅二郎神的庙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唐以后,氐人逐渐融合于汉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也随之成了道教神系中的成员,成为民间信仰广泛崇拜的二郎神。甘藏地区的青衣神,也是三只眼,恐怕很多与氐藏融合有关     。

究其来历还有另一条可供追寻的线索,山西平定治西镇存有南宋开禧三年的《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其碑文说:“夫昭惠灵显王者,爰自蜀川,乃象帝之裔,先天之神也。”象帝即天帝,二郎神为天帝后裔,民间玉帝被视为老天爷(天公、天帝),二郎神是玉帝(天帝)之甥(或为外孙)   ,敕封昭惠灵显王   ,概出自宋朝时期流传的说法。  

融合说

二郎神的由来与传说中的李冰治水有直接关系。最早记李冰治水筑都江堰事的是《史记·河渠书》,在《风俗通》、《蜀王本纪》、《华阳国志》等文献中,李冰逐渐被神化。《华阳国志》载都江堰的关键部位玉垒山为开明氏所凿,李冰修筑都江堰承袭了前人开明氏(鳖灵)基础,在李冰的基础上,后人也曾做出了他们的贡献。蜀中亦传说李冰治水决非一人之功,必有襄助者。东汉《风俗通》便有李冰斗杀江神过程中得到佐吏相帮的记述   ,在唐代卢求《成都记》李冰斩蛟、化牛斗江神的传说中,也说有武士们持箭相助   。北宋开始流传李冰之子李二郎协助治水等神话。但北宋以前的史书未载李冰有子,南朝梁李膺《治水记》虽有“蜀守父子擒健蛙,囚于离堆之趾”的记述,但也未言明是二郎。“二郎”的出现,有两个极端:一个是李冰确有二子并参与治水,只是史书阙载,《四川通志·名宦志·李冰传》就附有《李二郎传》;另一个是纯粹的民间造神捏合创作。这两“极”发生的几率都不高,文献不会迟到唐宋才突然冒出一个“真实”的二郎,即使附会也不会毫无来由,二郎最初可能是助李冰治水的青年助手或部将,然后逐渐被“改造”成李冰的儿子。   之后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的传说   、李冰斩蛟神话、以及协助李冰治水斩江神的众人传说皆附丽于二郎,配合氐羌等少数民族的原始信仰,融众多治水英雄因素与原始英雄神话于一体,共同构成了现在灌口二郎神的信仰。  

1974年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东汉末年造的“镇水三神石人”之一的李冰神石人,次年又在河底出土了缺头的持臿神石人(镇水三神石人之二)。没出土的第三个神石人应与第二个持臿神石人相同,对称地侍立在“李冰神石人”两侧,同受蜀民的崇拜祭祀。李冰石人两旁的持臿神石人,身材苗条,比李冰矮小,显然是青年男子,概为李冰之佐。而古代的青年就叫“郎”(汉代已然),又古代王侯的侍从官、副官通称郎或侍郎。都江堰在唐、宋时叫“侍郎堰”,即本于此。人们对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确称呼,但对这两个无名神石人只好用他们的身份——“郎”来称呼了。因“郎”有两个,故简称“二郎”,又因它们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唐初《教坊记》收录的《二郎神》词牌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实是“石二郎”一音之转。古代蜀人祭祀“三神石人”,既祭祀了李冰,又祭祀了二位“郎”。后来洪水埋藏了“镇水三神石人”之后,前人曾立三神石人并祭祀三神石人,即祭祀李冰和祭祀二位郎的故事,或许在口耳相传中,将数目“二”误传误解为“排行第二”,二位郎讹作一个,号“二郎”。二郎无名无姓、于史无征,更便于神话夸张附会,随着李冰治水故事的流传,二郎的故事也多起来了,便有了新的万能的治水之神,这个造神过程大约历时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  

《教坊记》中《煮羊头》《河渎神》《二郎神》三曲名并列,或正因河渎神与二郎神同属水神的缘故。而煮羊头这一民间的祭神活动令人联想到宋代灌口地区通过屠羊血食来祭祀二郎神的风俗。   据记载至迟在唐末,李冰祠(及附近)就有了一位大量血食的神祇,其与李冰同享奉祀,文献称其为玉垒山神(亦即灌口神,后因彭州丹景山知玄为玉垒山神受戒事而讹为“丹景山”神,玉垒山为现今都江堰水利工程-内江“宝瓶口”一侧山体)   ,恐怕民间一直称其为二郎神。从南北朝时期开始,蜀地就有着将健壮的男性称呼为“冰儿”(冰之子)的习俗   ,而二郎神作为英勇斗江神的众人化身,亦可称“冰儿”,或由此后世形成二郎神为“李冰神子”、“李冰次子”的歧义、转义。  

《华阳国志》说李冰“乃自渝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舆地纪胜》引唐末五代杜光庭《水纪》载“杨磨有神术,能伏龙虎,于大皂江侧决水壅四,与龙为誓者。今有杨磨江,或主事讹为羊麻(磨)江。磨辅李守,江得是名,嘉厥绩也。”这个杨磨,辅佐李冰治水,开羊摩江(今都江堰外江分流羊马河),羊摩江的得名也是来自李冰的助手杨磨,是为纪念他的功绩而以他的名字而命名(有学者认为,磨、摩、模、无等字,在蜀地都属于古蜀方言,是人称称谓的记音,“杨磨”就有点类似于现在说杨先生,他当系氐羌人   )。于是传说中协助李冰战胜江神的人,终于有了个名字。他既然有如许功绩,理应同李冰一样祠于灌口,这个水神极可能是附会李冰之子李二郎,亦即民间传说中流传“杨二郎”之来源,其为氐羌人,故为灌口二郎神加入“挟弓引犬”的氐羌游猎文化因素。宋代封赠灌口神祇中,便有客神将军,《宋会要》载其庙祠在李冰祠之左,“尝佐李冰治水之功”。此客神将军大约为李冰的助手杨磨,客神是外来之意,指其与中原文化不同,大约因他戎装挟弓的将军打扮。由于《西游记》《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深纵影响力,逐渐李二郎变成了杨二郎。    

二郎神熔铸众多治水英雄因素于一身,因其传说发源地以及祀庙位于灌州灌口(今都江堰岷江宝瓶口一带)而称灌口二郎神。   在地域上,以四川灌县为核心向四周辐射,同时又吸收周围兄弟民族地区的文化因子,二郎神生日六月二十四日并举办庙会的风俗,亦可能是受灌口为邻的氐羌族民间习俗的影响,六月二十四日这天,乃是氐羌及其派生的诸多民族共同的盛大节日。至于其神迹,就“二郎神故事的原始成分”而论,如像“担山赶日”和“接草量天”之类,联系羌氐人作为草原民族自然易于理解。二郎神“杀羊祭祀”亦是从羌俗,《说文》:“羌,西戎牧羊人也”,二郎神驾鹰牵犬的猎神形象亦容纳了氐羌牧羊神的文化因子。现代保留在羌族中的川主崇拜,其对象是天父木比塔或二郎,其实就是最大的天神或人神,亦是视二郎为其祖先神的投射。天父木比塔的三女儿木吉珠和凡人热比娃结合后生下羌族祖先,此乃羌族起源神话,亦附于二郎,随着二郎神信仰的全国化,形成二郎神为天帝(玉帝)三女与凡人结合而生的转义。  

虽然北宋以前的历史文献中只记录了李冰,而忽视实际开凿沟渠的广大劳动人民以及协助李冰治水的众人化身“二郎”,但李冰与“二郎”,本来是相辅相成的,直到这种格局被蜀地割据势力打破为止。五代时,二郎已经声势浩大,因为"二郎"是民众(包括当地少数民族)的代表,与大众更为贴近,故而受到一般百姓的爱戴。所以前后蜀时,两任蜀主王衍、孟昶都致力于打造灌口神,使之成为护国大神,张唐英(1029~1071)在《蜀祷杌》中,就述及五代前后蜀之两后主,俱喜作灌口二郎之像,且川民祭祀灌口二郎规模可观,盛装戎饰,有“战斗之像”。灌口神在蜀地之影响超越了李冰,径为灌口之主神,成为“川人”精神象征。宋太祖平定西川后,为了维护统治,打击川人所造之神,将后蜀给灌口神的封号“护国灵应王”废除。但是当地民众对灌口神的信仰热情依然不减,公元993年,即宋太宗淳化四年,王小波、李顺依托二郎神祠赛活动发动起义。从而导致宋政府加大了打击灌口神的力度。政府镇压李顺之乱后,还有像李顺一样打着“李冰神子”(二郎神)旗号聚众之事   ,足见二郎神在当时当地的影响之大。北宋政府见对灌口二郎的信仰打压未有大的效果后,另行诏封赵昱为二郎神,令其庙食灌口,以替代令人眷念前朝,易滋民变之灌口二郎。今见资料中有关宋代封赐赵昱事俱在蜀乱之际,不为无因   。然赵昱“斩蛟成神”之故事,本源于宋人王铚伪托柳宗元撰述之《龙城录》,赵昱显圣之地嘉州(今四川乐山市)、犍为、眉州均属岷江下游,亦与都江堰灌口无关,令其“庙食灌口”未必能令蜀人心服,于是“蜀乱”平息之后,宋廷就开始作出让步,仍封灌口二郎。《宋会要·礼二○·郎君神祠》记载说:“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八月,诏永康军广济王庙郎君神,特封惠灵侯,差官祭告。神即李冰次子,川人号护国灵应王,开宝七年命去王号,至是军民上言,神尝赞助其父除水患,故有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显灵真人。”复封以后受到特殊的尊崇,其地位和神功都有飞速提升,自此加大了灌口二郎信仰的传播,在公元1078—1085年即元丰时,北宋国都汴梁之西,就建立了灌口二郎神祠,其信仰又传向金国。  

灌口主祀二郎神的庙宇现今又称二王庙。但所谓灌口二郎也是对李二郎、赵二郎与杨二郎的泛称。二王庙的二郎神清源妙道真君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神话人物,他一身三任:官方视他为皇帝敕封的王(李冰次子);道教仍沿用赵二郎的神号,称二郎神为清源妙道真君;而关于二郎神像的介绍则是“二郎神杨戬系上界天神具三眼…李冰治水之精神感动上苍,玉皇大帝派遣杨戬下界化身为‘二郎’斩妖治水…”也就是说,历史上种种二郎神的神格都汇入了此神像中。  

附会

据《古今图书集成》引《浙江通志》载:“二郎神庙在杭州忠清里。神姓邓讳遐......挥剑斩蛟数段而出,自是患息,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以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

据《浙江通志》,邓遐“勇力绝人,气盖当时”,他是桓温手下的名将,曾在襄阳城北水中斩蛟,为民除害出了名,“乡人德之,为立祠祀之”,其所以称二郎神,在当时二郎神庙中享受香火,主要因为“其尝为二郎将,故尊为二郎神”。邓遐,历史上实有其人,《晋书》有传,但不云其为二郎将事,“二郎将”的官名也不过通志的杜撰,当是灌口二郎神信仰传播以后附会而来,并非二郎神本源。邓遐享用的二郎神庙在杭州城清忠里,斩蛟地点是在湖北襄阳的沔水,所谓“斩蛟”之类的传说,大概与李冰斩蛟的传说一样,是因为他为百姓做了好事,治理过河流(邓遐当过襄阳太守),所以被当地供奉。但邓遐事迹影响不大,鲜为人知。邓遐既不享祀于灌口,非灌口二郎,又从未被道教尊奉为“真人”、“清源真君”,也不曾被朝廷敕封为神。邓遐为“二郎神”之说只此一孤证,“二郎神”一号虽不为灌口二郎所独有,但自北宋以来所谓“二郎神”主要是指灌口二郎神。  

至于《古今图书集成》引《贤奕》曰灌口二郎像为蜀汉王孟昶(亦即张仙),那不过是花蕊夫人怀念故主,奉昶小像于宫中,被宋太祖发现而哄骗宋太祖的托词,不足为据。  

今人对二郎神来历起源亦有诸多论断。如学者张政烺认为二郎神原型为独健,唐天宝元年,大石、康居等五国围攻安西,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请毗沙门天王发神兵救援安西,带兵出征者即天王第二子独健,由此这位“二郎”独健广泛传播,张政烺认为独健被本土改造成了二郎神。但此说牵强,独健救安西是在天宝元年,他在唐朝形成崇拜最早也不可能超过天宝年间,但崔令钦《教坊记》已有了二郎神曲名,据崔氏自序,教坊记所记乃开元旧事。也就是说,独健在唐轰动之前,已先有二郎神这一神祇出现,独健说从时间上就不成立   。此外,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古蜀王“蚕丛”   、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

人物生平

人物简介

二郎神杨戬是玉皇大帝的亲外甥,曾经力抗天神劈山救母,也曾出手阻挠其外甥沉香救母。杨戬也是中国神话中第一得力之战神,作为玉帝的外甥,他与玉帝的关系并不好,“听调不听宣”便是极度的个性的表现,这与他的对手孙悟空有几分相似。

玉皇大帝封杨戬为“英烈昭惠显圣仁佑王”,道号“清源妙道真君”,但他始终对这个舅舅不理不睬,坚决不在天庭居住,而是在下界受香火,帐前有梅山七圣相伴,麾下一千二百草头神,对于玉帝是“听调不听宣”,就是说只服从命令,没事别套近乎。这就是“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

杨戬在古典神话中被描述得‘清奇秀气’,和《封神演义》中的‘扇云冠,水合服,腰束丝绦,脚登麻鞋’的杨戬并不迥异,只可能是麻鞋换了锦靴。杨戬也是个高傲之人,“我输与他,列公不必相助;我赢了他,列公也不必相助。”“只可惜太上老君不是个磊落之人”,从这两句话就可看的出来.由于他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战神,民间对其恭敬之盛,可说是数一数二。有关他的出身传说之多,在民俗中可是少见的。

生平事迹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

缕金靴衬盘龙袜,玉带团花八宝妆。腰挎弹弓新月样,手执三尖两刃枪。

斧劈桃山曾救母,弹打鋋罗双凤凰。力诛八怪声名远,义结梅山七圣行。

心高不认天家眷,性傲归神住灌江。赤城昭惠英灵圣,显化无边号二郎。

这首诗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写,可谓形神兼备,二郎神杨戬的英挺形象历历在目,但是,这位号称为"天界第一战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么了身世来历?他是何年何月从何处流传至今的呢?

首先,从吴承恩写在《西游记》里这首诗来看,至少在明朝中叶,民间对于二郎神的传说还是耳熟能详的,因此这诗只是概括式地一点而过,书中也没有加以解释和注释。但时至今日,二郎神的传说大量已经淹没不可考了,像诗中所说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弹打凤凰"就不知所云了。

其次,杨戬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轨的产物,传说他的母亲是玉帝的妹妹,因为羡慕人间恩爱生活偷偷下凡来到人间,结识了一位姓杨的书生名杨君,并与之结为秦晋之好。还生了儿子,就是杨戬。

二郎神有过劈山救母的事迹,但他劈开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头。按照《西游记》里的说法:二郎神的妈妈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给了凡间一个姓杨的男人,他们的儿子名叫杨戬,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郎神”。玉帝因为妹妹嫁给凡人,龙颜震怒,就把自己的亲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亲)压在桃山底下。后来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这才救出母亲。劈山救母也出现了几个不同的版本。刚开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迹绝对是关于杨戬的,但后来添枝加叶,以讹传讹的,就变出了"宝莲灯"故事。此说是有根据的,因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带着明显的上古神话色彩,而沉香的故事显然要时尚的多,形成的时间也较晚。不过,大家比较一下便会发现这两个故事一脉相承,包括人物关系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宝卷》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历史:二郎神的父亲杨天佑是上天“金童临凡”,为确州城内书生。母亲云华仙女恋旧情下凡与杨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违犯天条,为花果山孙行者所困,被压于太山之下。后来,二郎神得到天上斗牛宫西王母的指点,“担山赶太阳”,劈山救出母亲云华仙女,反而用太山压住孙行者。《二郎宝卷》是这样描绘二郎神劈山救母的:“开山斧,两刃刀,银弹金弓;升天帽,蹬云履,腾云驾雾;缚妖锁,斩魔剑,八宝俱全。照妖镜,照魔王,六贼归顺;三山帽,生杀气,顶上三光;八宝装,四条带,腰中紧系;黄袍上,八爪龙,紫雾腾腾。”(见《二郎宝卷,求签桂造品第十》)“二郎变化有神通,八装圣宝紧随跟,出门先收各牙洽,黄毛童子护吾身。后收七圣为护法,白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圣,归依爷上拜兄弟。帅将跟随常拥护,天地同春成神圣。白马爷乘神坐骥,白犬神嗷紧跟巡。贯会降妖捉鬼怪,邪崇精灵影无踪。”(见《二郎宝卷。心猿不动品第十一》)《二郎宝卷》中描绘的二郎神形象与《西游记》中的二郎神形象极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压直”的别写,则与元明以来二郎神杂剧相同,而“白犬神嗷”又与《封神演义》中“细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神话传说

二郎治水

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话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绩是治水、镇水,因此二郎神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为核心,辐射于斩蛟,屠龙等诸传说。    

《宋大诏令集》:“昭惠显灵王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昭惠显灵王是二郎的封号)  

《四川通志[嘉庆]》:“俗传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

《古今图书集成》:“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大元一统志》:“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担山赶日

担山赶日来源于古蜀国对太阳的崇拜。担山赶日前身是扰山趁日,宋开禧年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描绘二郎神“有扰山趁日之威雄,溷海擒龙之勇猛”。

《西游记杂剧》二郎神出场唱道:“不周山破戮天吴,曾把共工试太阿。谁数有穷能射日,某高担五岳逐金乌。”

《二郎神醉射锁魔镜》:“喜来折草量天地,怒后担山赶太阳。”  

《宛署杂记》:“担山孔,在县西鸡儿台离城二百五十里。南北二山各有一孔,相对若可担然,俗讹为二郎所凿。”

《(光绪)永平府志》:“交叉并立数里外即能望见,传为二郎杨戬担山所遗...”

《白雪遗音》:“杨二郎,赶太阳。”  

搜山降魔

二郎神带领神兵神将们搜山降魔的传说,有《搜山图》卷,也称为《二郎神搜山图》。据记载,最早有北宋画家高益画的《鬼神搜山图》,无法得知其内容。后来传出《真君搜山图》,描绘驱鬼捕邪之事,二郎神为主将   。以后明、清两代,不断有传本出现,传世的画作现今分藏于各大博物馆。

二郎擒龙

五代就有二郎擒孽龙的传说,《蜀梼杌》 :“六月朔宴,教坊俳优作《灌口神队》,二龙战斗之象,须臾天地昏暗,大雨雹。明.日,灌口奏:岷江大涨,锁塞龙处,铁柱频撼。”

从宋到清都有文献记载二郎神屠龙,宋杨无咎《二郎神(清源生辰)》:“灌口擒龙,离堆平水,休问功超前古。”   元《清源真君六月二十四日生辰疏》载其屠龙:“恭惟清源真君,秀储仙洞,威振灵关。破浪兴妖,随显屠龙之手;含沙射影;特彰斩蜃之功。” 明《蜀中名胜记》持剑逐龙:“神宣驿者,世传二郎神持剑逐蹇龙过此因名。” 清《四川通志》锁龙:“传闻二郎锁孽龙于其中,霜降水落,或时见其锁云。”清杨潮观《灌口二郎初显圣》简名《二郎神》,总目作“李郎法服猪婆龙”,叙蜀郡太守李冰开离堆,龙婆、龙子寻衅厮杀,冰不敌,其子二郎纵鹰犬助战,并擒龙婆龙子。锁龙婆于离堆下,约勒江波,命小蛟攻开东岸,分水内江,灌注农田。按二郎神治水功迹,蜀人尊为川主。  

二郎斩蛟

宋代花钱有大量二郎斩蛟的题材,花钱上的二郎通常驾鹰随犬,随从执弓、旁立三尖两刃刀,降服蛟龙或化成人身的蛟龙。

 宋代二郎神降蛟花钱

《李公父子治水记》:“二郎固有道者,承公家学,而年正英韶,犹喜驰猎之事。奉父命而斩蛟。其友七人实助之,世传梅山七圣,谓其有功于民,故称圣人。”

劈山救母

劈山救母是二郎担山赶日传说的一个分支,现存有明嘉靖三十四年无名氏《二郎宝卷》以及在《西游记》和《唐三藏西游厄释传》记载仙凡独生子二郎劈山救出母亲的传说。  

神职司掌

二郎神神职多样,继承了灌口神、李二郎、赵二郎多种神格,是水神、战神、戏神,是扬善除恶、赐福护佑、去灾弥祸之神。  

掌风管雨

早期二郎神的神格主要来源于治水的李冰,灌口二郎神主掌风雨,李二郎的主要事迹也是擒龙治水。到了赵二郎这里,故事的主体依然是斩蛟除水害。清源二字,也与水相关,除水害是二郎神的第一职责。他走出四川后,也负责除水害,降云雨,故后来有“神(清源)司水”(《常熟县志》)之说。《畿辅通志》卷九说:“昭惠灵显真人庙,在南宫县故城。公元1081年,即宋元丰辛酉,大河决,北溢滹沱,潴潦原野,浊流平堤而不下,民赖以安,故祀之惟谨”;金章宗年间的《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记载,二郎“主管风雨,掌致云雷”。传说宋军西征时,二郎神也曾经起云降雨,帮助宋军获得胜利。   道教斋醮科仪中的《二郎真君宝诰》亦载其“兼总三十六部雷雨,系五谷之丰歉。天上人间掌风云,普洒甘露救万民。”   其后又延伸“护卫稼禾”、“趋避雹冰”、保护农耕的职能。  

二郎神能以“圣水”治病。公元1087年,即北宋哲宗元祐二年七月封二郎神为灵惠应感公,就是因为人们能够向他“请水”治病。《宋大诏令集》卷一百三十七《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载:“近年京中人民,春夏间多疫疾,于灵惠侯(二郎神)请水,往往痊安。”元王义山《稼村类稿·龙兴重修敷佑中庙碑》说:“昭惠灵显王祠,在城北荐福院侧。公元1090年,即宋元祐五年,郡人立庙。指马跑泉为圣水,人有疾,饮辄愈。”《江西通志》记吉水县南二十里的石砻瀑泉说:“县东北里许,普德庙之左,有灵泉,岁时尝涸。相传六月二十四日为神生,朝前三日,水辄清冷溢出,饮之者可愈疾。”杨无咎《二郎神·清源寿辰》词所说“晓汲双泉,晚除百病”,也都是说二郎神以水治病。  

护国威灵

南宋周虎(1170—1231)《神佑王碑记》载公元1206年,即开禧二年,因二郎神助抗金,取得转折性的重大战绩,故而宋宁宗封二郎神为“护国圣烈昭惠灵显神佑王”。此役中金兵会攻和州,周虎带领将士,誓死守城。作战33次,杀退金兵,金兵受重创,由此与宋议和,江淮一带得以安定。而在周虎所刻的碑记中则称得到了二郎神的帮助,因此周虎指挥的和州战役,不仅让他一举成名,也稳固了清源妙道真君二郎神战神的地位,以致宋明以来的话本、戏剧、小说大多描写二郎神为武神。   开禧三年《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中亦有“喜号在万种之容仪,怒号有千般之操恶......英明神武,不可量乎!护国安民唯(二郎)神也”的记述。  

二郎神成为战神,先从“二郎神”助官军战斗之事而来。二郎神助阵之事,首先见于公元1103年,即宋徽宗崇宁二年的诏令。《宋大诏令集·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载:“灵惠应感公(即二郎神),惟神迈迹右蜀,克载典祀......王师西征,叛羌负固,能出云雨,遂殄丑夷,实系神威,默相予武......可特封昭惠灵显王。”  

 二郎神图画

“王师西征,叛羌负固,能出云雨,遂殄丑夷”。此事实指王厚、童贯崇宁二年收复湟州前巴金城之役。   此为徽宗西征第一次大胜,开始宋军前锋几为所败,时降大雨,两方收军而止(这在《宋大诏令集·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中被认为是“实系神威,默相予武”,认为是受了二郎神的护佑)。因为在这次战争中帮助宋军取得大捷,二郎神也由“灵惠应感公”晋升为“昭惠灵显王”。  

南渡后的宋廷为应对战争,稳定民心,于高宗绍兴七年(1136 年)又进封二郎为“昭惠灵显威济王”。

苏洵《谥法》卷二关于“威”的追封有三种解释:“赏劝刑怒曰威。以刑服远曰威。强毅刚正曰威。”无不昭显其神勇威武刚正的战神一面,希望二郎的神力可以助宋军应对战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 年),二郎被封为“英烈昭惠灵显威济王”,爵封至八字王   ,《谥法》卷二对“烈”的定义为“安民有功曰烈,秉德遵业为烈。”进一步强调了二郎安民保民护国的神威。

《武林旧事》官本杂剧段数中有所谓《迓鼓二郎》,迓鼓戏是一种夹杂有灵怪与刀枪的军事集体舞,《迓鼓二郎》概是借演述二郎神显圣神威,出战得胜之事,祈求二郎神护佑军队取得胜利。其后的《二郎搜山图》及诗,也是将他当作护国战神赞扬的。《秘殿珠林》卷十八载钱塘叶森在公元1297年夏午观南宋王辉画素笺本墨画《搜山图》题诗云:“不假丹青设颜色,但将笔墨轻描摹。狞狰恇怯各有态,画艺不与常人俱。川灵蜀祗效奔走,撇鹰纵犬慓威纡……雪浪翻空声澎湃,锁龙在柱囚天吴。清源真君颜如玉,玉冠上服笼绣襦。座中神色俨而厉,来征水衡校林虞。文身锦膊列壮士,挟弓持弹金头奴。烈烈勇气增烜赫,飞捷喏奏传献俘。……愿神为国施大勇,削平淮海开清都。”吴承恩有《二郎搜山图歌》云:“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二郎神和军事关系亲密,军防重地多建二郎庙,比如长城关口有三座,分别为长城密云二郎庙,长城大境门二郎庙,长城山海关首山二郎庙,明朝初二郎神信仰还随军屯传播到了西北边境。

去灾弥祸

随着二郎神信仰的广泛传播,二郎神的神职也扩大开来,民国《南宫县志》引金章宗时吕仲孚之言说:“正隆五年(1160)秋,大蝗其飞蔽天,其食空亩,四旁告饥,谷价腾涌,县人奔祷于(二郎神)祠,蝗自散去,不留于境,是岁也幸以无害。”皇甫汸《长洲志·清源真君行祠》云:“神姓赵名昱……邑中患疡者,祷之辄应,相传六月廿四日为神生辰,男女奔赴,以祈灵贶云。”

黄仲昭《八闽通志·福宁州·土主七圣庙》对二郎神的灵显有集中的记述:“开庆元年(1259),知县李姓者,自蜀郡奉其香火至邑,邑人为立祠。元至正十四年(1341),福宁大饥,神化为商人,由湖广附米舟至指松山,谓舟人曰:‘米至是,其直十百。’遂以所执扇畀舟人,乃由小舟登陆,约曰:‘明当相迓。’是夕见梦于乡人曰:‘米舟至矣,亟往松江迓之。’明日米舟果至,视舟人所执扇,则庙中旧物也。有司以闻,加封灵惠威正博济真君。二十一年,乃重建庙宇。国朝洪武五年(1372),草寇郑龙率三千余人犯境,守御百户宁祥麾下仅六十余人,卜于神,许其进战,兵刃既接,贼见衣绯者率援兵至,遂惊溃,龙等卒就擒。十四年,处州寇作,百户张清祷于神。贼至长岭,望见骑士如林,遂不敢近。十七年,倭寇犯松山,炽甚,守卒无斗志。里人张子政祷于神,鼓勇而前,贼望风披靡。他若雨旸愆期,灾疫流行,随祷辄应。今州人皆敬事之。知县尹昌隆为记。成化十七年(1481),同知马迪率众更新其祠。”

文中除突显二郎神助战之事外,更出现了赈饥、调节旱涝,去除灾疫等职能。另外,灵惠威正博济真君之灵、惠、威、济四字都是宋代对二郎神的封赠,公元1330年,即元至顺元年,曾封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佑王”。宋元时期,不论官方还是民间,二郎神的封号中都有“灵”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二郎神的灵验。“阴阳不测神之妙,变化无穷道之真”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证。  

游戏梨园

二郎神走出四川,不仅被汉人信仰,也被其他民族信仰。有趣的是,他不仅是神通广大、灵应显著的神祇,在明代还被当作戏神,为梨园所敬奉。

明代大戏曲家汤显祖《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说:“予闻清源,西川灌口神也。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流此教于人间,讫无祠者。子弟开呵时一醪之,唱啰哩嗹而已。予每为恨。诸生诵法孔子,所在有祠;佛、老,弟子各有其祠。清源师号为得道,弟子盈天下,不减二氏,而无祠者。岂非非乐之徒,以其道为戏相诟病耶?”汤显祖说二郎神本是“西川灌口”之神,因为长得英俊,又喜欢“游戏”,便成了戏曲的祖师爷。祭祀时用一杯酒,还要唱“啰哩嗹”的无词曲。  

二郎神为人美好,善于游戏,在宋代是普遍的认识。李廌(1059-1109)《德隅斋画品》说:“应感公像。秦蜀守李冰之子,开二江,制水怪,蜀人德之,祠于灌口二郎者也。风貌甚都,威严焰然,挟弹遨游于二江之边,成庙食之气。”金章宗丁卯年(1207)《昭惠灵显王感应碑记》也说:“性好游逸,变化无方。”  

周文璞《方泉诗集》卷四《灌口二郎歌》(后来改题为《瞿塘神君歌》)赞道:“黄衫纱帽佳少年,炯然饿虎穷山渊。不居秦鹿祖龙畔,却走碧鸡金马边。”

陆游《神君歌(谒英显庙作)》则写瑰丽的二郎神出游景象,并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其诗曰:“世间局促常悲辛,神君欢乐千万春。”

六月廿四日二郎神生日之际,在其庙宇前信众大量进献各种游戏之技,娱人的同时也是在娱神。投其所好的做法,正是二郎神“游戏之神”的品格映射。而灌口二郎神能成为戏行的祖师,正在于“为人美好,以游戏而得道”。且能“演古先神圣八能千唱之节”。以游戏而称于世,以演古圣先贤而成“戏道”。  

鞠场风流

蹴鞠业也尊奉二郎为行业神,因循其游戏人间的风骨。《万历野获编》卷四载:“蹴鞠家祀清源妙道真君。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云即古二郎神。”《蹴鞠图谱》记载:“鞠客初入鞠场,子弟必祭之。凡诸郡先生到来,不与众圆友见礼,先到圣前拈香拜毕,要备三牲盘案,祭献祖师──清源妙道真君。”   《蕙风词话》 续编卷一《满庭芳》:“若论风流,无过圆社,拐臁蹬蹑搭齐全。门庭富贵,曾到御帘前,灌口二郎为首,赵皇上、下脚流传。”  

川蜀之主

二郎神又被尊为“川主”,成为护佑四川人民安居乐业的神祇。《蜀都碎事》载“蜀人奉二郎神甚虔,谓之曰川主,其像俊雅,衣黄服......”。《蜀中广记》:“世传川主即二郎神, 衣黄弹射,拥猎犬。”   “六月二十四日竞渡二郎川主诞辰也乐以贺之。”   《平越直隶州志》:“清源妙道二郎真君,崇应惠明大帝蜀灌神也,灌有孽龙为民害,神仗弓剑入峡,寻潭穷水诛之,蜀人崇极祀为川主。”   更有甚者,随着各种神话的加入,民间已把他当成一位有求必应的先天大神。  

巡猎人间

宋张唐英《蜀祷杌》载:“(乾德)二年,八月,(王)衍北巡,以宰相王锴判六军诸卫事。旌旗戈甲,百里不绝。衍戎装,被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百姓望之,谓如‘灌口神’。”

张唐英所记灌口神事,揭晓了前后蜀政权的造神活动以及作为二郎神前身的灌口神最初模样。前蜀皇帝王衍戎装金甲,珠帽锦袖,执弓挟矢,打扮成灌口神形象,以增强威信。传说后蜀孟昶的形象也是灌口神形象。《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六引《贤奕》云:“二郎神衣黄弹射,拥猎犬,实蜀汉王孟昶象也。宋艺祖(赵匡胤)平蜀,得花蕊夫人,奉昶小像于宫中。艺祖怪问,对曰:‘此灌口二郎神也。乞灵者辄应。’因命传于京师,令供奉。”   前后蜀政权宣扬灌口神治水降龙诸事迹,又封灌口神为显灵王、护国灵应王,强化灌口神英俊游猎战神形象,使其风行蜀地,而后世二郎神便以翩翩游猎公子的形象出现在世人眼前。  

二郎神配置猎犬,鹰,弹弓,是一个标准的猎神形象,克制飞禽走兽,山精野怪。有弹打双凤凰、搜山除妖降魔的神话传说   ,故山上建二郎庙多用于镇山。

挟弹送子

二郎神因为挟带弹弓,被后世附会送子的职能,因弹与“诞”谐音,为降生之意。几乎每个二郎庙都有求子的,是二郎神的基本神职。

《贤弈编》:“人以二郎挟弹者即张仙误也。二郎乃诡词,张仙乃苏老泉所梦仙挟二弹。以为诞子之兆因奉之,果得轼辙二子,见集中。”  

《平越直隶州志》引《徐志》云:“黎峨人乏嗣,必从(二郎)真君祈子得。”  

王孙大使

随着二郎神信仰的传播,二郎神崇拜逐步扩散至全国,尤其是闽南地区。自明朝天启崇祯年间闽南建造了专门祀奉二郎神的凤山祖庙以来,二郎神信仰在闽南区形成具有浓厚闽南地方特色的水神崇拜。

凤山祖庙位于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镇灌口街北侧,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同安县志》和《灌口凤山庙碑记》对此都有记载。灌口在宋时属明盛乡安仁里管辖,元代政府在此设深青驿站,后以驿站为中心逐渐形成了一个小的集镇。据传明朝时有个西川灌口(今四川灌县)人来此当驿丞,带来了西川灌江口二郎神的香火。后来驿站毁于兵火,驿丞很快去世了,他带来的香炉被弃置在路边。他所豢养的一只猎犬将香炉衔到凤山,守着不肯离去。附近的村民十分惊异,于是就地筑一小庵,置祀香炉,想不到有求必应。明朝启祯年间,乡人将小庵改建成庙宇,即凤山庙。建庙之际神托梦告诉村里的长者:三月七日某时将有指挥使经过这个地方,马前有一只白狗,这个少年和我很相像。到了三月七日,村中的长者召集工匠等在路边,果然有三个指挥使经过,三位都是英武少年气宇轩昂,说不清哪个更像二郎神。工匠只好以三个指挥使形象塑三尊神像,置祀庙中。因此,现在凤山祖庙中有三尊塑像,分称为“大使公”、“二使公”、“三使公”,而“大使公”就是人们心目中的二郎神。  

凤山庙建成后,香火十分兴旺,并带来了地方的繁荣。附近村民及八闽来此谋生的人,在凤山下摆摊设店,渐成集市。因凤山庙祭祀的神来自西川灌口,就把这集市名为灌口,取代了原来的安仁里地名。

随着厦门灌口的先民迁移到台湾、东南亚各国,他们带去了家乡的保护神,凤山庙的清元真君二郎神的香火也传到那里,目前,台湾奉祀灌口凤山庙香火的庙宇甚多。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如缅甸仰光、马来西亚槟城、印尼三宝垅、泰国曼谷等地,也都有灌口凤山庙的分炉。尽管“大使公”传至各地名称不一,如泉州府属各庙称“日月大使”,台湾称“王孙大使”,漳州称“清源真君”,还有“太子太保”、“相拨公”等,其香火都来自灌口凤山庙,凤山庙也成了祖庙。二郎神也由最初的镇水、治水的单一职能向招财寻物、排解纠纷等诸多职责发展,甚至成为孩童的保护神和货郎行业的行业神,成为闽南宗教信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的民间盛行。  

主要影响

二郎神

中国民间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响相当广泛的一例。自古以来,俗信多以四川灌口为二郎崇祀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东岸的二郎庙(又称二王庙)为证。与此对应,四川民间对二郎神崇拜也最称兴盛,凡驱傩逐疫、降妖镇宅、整治水患、节令赛会等各种民俗行为,莫不搬请二郎;有关二郎的大量传说,被编入多种戏剧,甚至影响至地名、山名。

艺术形象

《封神演义》第55回,杨戬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仙袍,并收了两个金毛童子为徒,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游记》小说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两刃刀。《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也提到细犬和三尖两刃刀;淡黄仙袍显系借自孟旭像。《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有唱词云:“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二郎神

《封神演义》第55回,杨戬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两刃刀和淡黄仙袍,并收了两个金毛童子为徒,这也是二郎神的标志性特征。《西游记》小说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两刃刀。《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也提到细犬和三尖两刃刀;淡黄仙袍显系借自孟旭像。《西游记》杂剧第十六出有唱词云:“郭压直把皂鹰擎,金头奴将细狗牵。背着弓弩,挟着弹丸。”

金毛童子即是此处的金头奴;甚至杨戬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李冰和赵昱入水斩蛟的影子。刘逸生撰文称《封神演义》对杨戬的描写有一个逐步明晰的过程,一开始作者并不以杨戬为二郎神的。这是颇有见地的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与二郎神相关的描写都是后来的补笔,或许作者正要如此写出杨戬的生命成长史呢。

另外,《封神演义》描写了数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闻仲、殷郊、温良、马善和吕岳都有三只眼;高明是千里眼;杨任的眼眶内长有双手,手上有可以透视地底的双眼),大概为避免过多的重复,又或者仅因为作者在糅合多种二郎神说法时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义》没有突出描写杨戬的三只眼(这是二郎神的最为重要的特征),但是杨戬“即运神光,定睛观看,已知袁洪化为怪石”这句话依稀可见第三只眼的痕迹,也更加证实二郎神是杨戬形象的主要渊源。

至于《封神演义》为何要以杨戬为二郎神,各家解释不一。胡适认为历史上的杨戬是一个刮地皮的人物,宋朝时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诞辰,善男信女都要负一块土到他的庙里去作礼物,与刮地皮的行径相类,故而杨戬可以与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这个意见后却另有解释,他说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过城得纳税五百,羊与杨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杨戬,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诨号,历久这二郎神便真的说是杨戬了。

李啸仓《平话中的二郎神》一文则引话本《勘皮靴单证二郎神》和《夷坚志》的两条记载,推测它们可能是“小说作者凭空虚造之所本”。其实,二郎神姓“杨”,应是受了杨姓神灵传说的影响,极有可能就是杨四将军传说的影响所致,至于名“戬”,笔者觉得有可能由“独健”之“健”讹化而来。换言之,“杨戬”这个名字极有可能也是用两种二郎神传说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历史上的杨戬联系在一起。总之,杨戬形象是《封神演义》作者在采纳多种二郎神传说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他的许多特征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释。

史料索引

二郎神究竟姓什么,名什么,却又是一个被重重迷雾所遮掩的难题。即以灌口的二郎庙为例,种种异说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记载,此庙应为道观,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圣号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赵昱赵二郎;可是当年此庙中的二郎神塑像,却是位顶盔戴甲、粉面无须的青年郎君,最引人注目的是其额上多一只眼睛,手执一把三尖两刃刀,皂靴前还有一条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这就是《西游记》、《封神演义》中描绘的那位杨戬杨二郎。

又让人惊奇的是,历代文人墨客在庙中、殿阁、廊庑,所题匾额、楹联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无例外地把二郎神当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来赞颂。倘若有爱寻根究底的香客为此请教庙祝,他们也只好含糊其辞: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到底谁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换句话讲,由四川而蔓延及整个中国的民间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历史上有种种异说,近现代的学人也有许多考证和推论。

《宋史》

卷六十六志第十九:“政和七年,诏修神保观,俗所谓二郎神者。京师人素畏之,自春及夏,倾城男女负土以献,揭榜通衢,云某人献土;又有饰形作鬼使,巡门催纳土者。或以为不祥,禁绝之。后金人斡离不围京师,其国谓之二郎君云。”

《元史》

卷三十四本纪第三十四:“加封秦蜀郡太守李冰为圣德广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为英烈昭惠灵显仁祐王。”

《清史稿》

卷八十四志五十九:“世宗朝,......灌县祀秦蜀守李冰,封敷泽兴济通裕王,子二郎,为承绩广惠英显王。”

典籍记载

唐代

《教坊记》

宋代

《蜀梼杌》

《宋大诏令集》卷第一百三十七典礼二十二《灵惠侯进封灵惠应感公制》;《昭惠显灵王封真人赐中书门下诏》;《灵惠应感公封昭惠灵显王制》

《梦粱录》卷十四

《东京梦华录》卷八

《夷坚志》夷坚志丁卷六:永康太守;夷坚丙志卷八:江氏白鹑;夷坚丙志卷十七灵显真人;夷坚丙志卷十七兴元梦

《事物纪原》卷七灵恵侯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九;卷四百三封灵惠侯为灵惠应感公。

《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三二郎祠;卷之九十七

《朱子语类》卷第三鬼神

《逃禅词》二郎神(清源生辰)

《独醒杂志》

《东都事略》卷五十四

《德隅斋画品》灵惠应感公像

《龙城录》赵昱斩蛟

《武林旧事》卷十·官本杂剧段数

《萍州可谈》

《梅溪集》

《吴船录》卷上

《方舆胜览》卷五十二

元代

《文献通考》卷三百十物异考十六

《新编连相搜神广记》

《大宋宣和遗事》元集

《大元一统志》第七百三一普德庙

明代

《玉茗堂全集》十八《遣张仙画乃作灌口像》

《玉茗堂全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

《宛署杂记》担山孔

《永乐大典》卷之一万九百五十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四神名谈称

《枣林杂俎》名胜

《贤弈编》附录

《说郛》卷二十六上赵昱斩蛟;卷二十九;卷九十二上;卷九十二下应感公像

《狯园》卷十二二郎庙

《蜀中广记》卷三;卷十一;第3部分;卷四十七○宦游记第一川西道属秦;卷五十六○风俗记第二;卷七十四;卷七十九

《汴京遗迹志》二十四卷三圣堂

《三教搜神大全》全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清源妙道真君

《新刻出像增补搜神记》灌口二郎

清代

《川主三神合传》

《历代神仙通鉴》卷一三;卷二一

《平越直隶州志》艺文卷清源妙道二郎真君

《京尘杂录》卷四梦华琐簿

《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三十六又修神保观

《陔余丛考》卷十八宋元追褒古贤;卷三十五灌口神

《宋会要辑稿》第十九册.礼二十(上)

《宋稗类钞》卷二十九蜀中灌口二郎

《全史宫词》卷十五十国

《通俗编》卷十九神鬼二郎神

《清朝文献通考》群祀考

《乾隆江津县志》清源宫

《清实录雍正朝实录》卷之六十一礼部议覆

《清实录嘉庆朝实录》卷之一百十七

《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六祠庙祭之

《清朝通典》卷五十礼十

《清嘉录》卷六二郎神生日

《四川通志》卷二十三,卷二十七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四目录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贵州通志》卷十二郎庙

《河南通志》卷四十八二郎神庙

《御定月令辑要》卷十一

《黔江县志》卷二·祠祀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二集部十五

《十国春秋》卷四十九

《北东园笔录》卷四武冈州事

《坚瓠集》坚瓠三集卷之四

《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四槐西杂志四;卷十九滦阳续录一

《扬州画舫录》卷十六

《也是园藏书古今杂剧目录》一百廿五,三百〇四,三百〇五,三百〇六

《重修台湾县志》卷二

《五代花月》

《茶香室丛钞》卷一五

《蜀都碎事》卷一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满庭芳》

《大清一统志》第38部分赵公山

《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四十八

《随园随笔》卷十一

《书画记》宋无名氏《关公晋谒二郎神图》

《邛崃县志》

《古今图书集成》原名《古今图书汇编》历象汇编庶徵典第一百五十四卷

民国

《新元史》志第五十四礼七

《石屋余渖》锦城行记

《蕙风词话》续编卷一

《芦山县志》二郎庙

《重修什邡县志》卷八:

《富顺县志》卷之四

提及二郎及庙宇的诗句:

无名氏《满庭芳其一》

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

杨守礼《二王庙题壁》

窦序《分水坝其五》

顾复初《离堆谒伏龙观作》

丁士彬《同程方伯谒二王庙舆中口占》

颜楷《都江堰》:

汪元綗《岷州竹枝词其三》

彭孙遹《姑苏竹枝词其一》

翁心存《赛神曲》

王之春《读王蜀春秋感作》

历史评价

二郎治水是二郎神神话的最核心的部分,二郎神最初也是最大的功绩是治水、镇水,因此二郎神是历史上有名的水神,以二郎神治水为核心,辐射于斩蛟,屠龙等诸传说。

《宋大诏令集》:“昭惠显灵王英明夙降,变化无方。治水救民,本上穹之所命;纪功载德,有往牒之具存。”(昭惠显灵王是二郎的封号)

《四川通志[嘉庆]》:“俗传二郎治水曾歌乐山上。”

《古今图书集成》:“在赵城县广胜寺北范霍峪山顶。上有一大石,上有马蹄迹,及人面半边之迹。俗传以为二郎神听水,面贴于石,遂有此迹及马蹄云。”

《大元一统志》:“相传以为秦时蜀守李冰之次子,葛洪称其次子佐父治水,后仙去会要所谓冰次子郎君,俗谓之二郎者也。

唐代陆龟蒙:“有温而愿哲而少者,则曰某郎”

《满庭芳·若论风流》:灌口二郎为首,赵皇上、下脚流传。人都道、齐云一社,三锦独争先。

人际关系

二郎神生母:云华(即云花女,又称云华仙女,张仙姑,张三姐,张云台,云台三公主,白莲公主,莲花公主)

轶事典故

泸州龙脑桥

龙脑桥位于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大田乡龙华村的九曲河上,二郎神杨戬闻民间疾苦,决心铲除领头兴风作浪的孽龙,终于发生了一场恶战。激战中,孽龙自然不敌杨戬,加上脖子上被哮天犬咬破的伤口,发出难熬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在河畔喝水……杨戬见状,立即用三尖两刃刀对准龙口使劲一戳,然后猛搅。以后这龙头化成了石头,人们就在这龙头上铺上石板搭成了一座桥,供人们过往,并将此桥命名为“龙脑桥”。

二郎斩山脊

在远古有一条逆龙逃出龙宫,来到人间作恶,造成洪水泛滥,伤害百姓,二郎神奉命下界,手持神鞭捉拿逆龙归界。那逆龙不但不降反而沿涪江顺流而下,二郎神挥鞭打下,吓得逆龙回头叫娘。如今涪江上游留有的24个“望娘滩”便是当年所致。一鞭未中便落在涪江北岸的山上,山体断裂,二郎神又是一鞭,另一座山体断裂,尤如刀砍一般陡峭,这便是古时所说的崭山槽,现今的崭山村。

柏条河故事

都江堰内江干流之一的柏条河,滋润出了著名的传说担山赶太阳,相传灌县有两条孽龙:水龙经常翻江倒海的作乱,二郎神收服水龙,可灌县北边的山里,又出一条火龙,由于火龙是随太阳的起落而出没,二郎神决定担山开沟,赶在太阳落山前引水降服火龙。于是他找来玉垒山的神木做扁担,去赵公山竹林编了一副装得下两座山的大竹筐,带领百姓在岷江上开山引水。二郎头顶青天、腰缠白云,一步就有十五里。神木扁担挑起两座大山,一口气跑了三十三个来回,担了六十六座山头。累了二郎就放下担子休息,抖抖鞋里的泥沙,就变成了如今的马家堆子。两边箩筐里漏出的沙土,在柏条河两岸垒成了涌山和童子山。如今,在天马镇二郎社区依然能很容易找到这两座小山。

二郎神

二郎墩传说

天上出现了12个太阳。炽热的阳光把大地烤得石裂缝,地冒烟,人们辛苦种的庄稼,在太阳的照射下都枯黄了。二郎从附近山上砍了一棵千年古树作扁担,把太行山的12座小山装进两只大筐,挑起扁担去追赶天上的太阳。他每赶上一个太阳,就用一座大山把它压住。就这样,他已赶上了天上的10个太阳,把它们压在了山下。这第11个太阳,被二郎赶上压在赤城县。赤城县城西北9公里燕山脚下有温泉。温泉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热的,此温泉下有二郎用山压住的太阳,是太阳把泉水烤热的;温泉附近有两座小山,那是二郎歇脚时从鞋里倒出来的泥土堆成的。人们把温泉叫作“天下第一泉”,把这两座小山丘叫作“二郎墩”。

三坡母子峰

野三坡位于河北保定市涞水县境内,在悬崖谷里有三座怪异的山峰:一座叫母子峰,看去似一年轻女子怀抱婴儿在凝视、在遥望;一座叫宝剑峰,象一把宝剑插入山中;一座叫塔峰(或棒槌峰),孤独独兀自矗立,形似一座塔。这三座峰,传说是二郎劈山救母时留下的遗迹:那母子峰是王母娘娘的三公主怀抱孩婴时的二郎在仰视天庭,塔峰是托搭天王李靖镇压三公主的宝塔,宝剑峰则是二郎劈山救母用过的宝剑。

二郎神

学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传说中“二楞神”、羌族传说中“罗和二王”、彝族传说中“支格阿龙”等多种讲法,其共同点是都认定此神信仰发端于西南地区,文长不赘。有趣的是,任何一家之见,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变轨迹讲得头头是道。如坚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谓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领导羌人治水,这就成为日后羌神助人斩蛟治水传奇的起因,并演绎出“李二郎”故事;其后道教自四川发源,又把这尊少数民族崇拜的神灵吸收到自己的众神体系中,变成了“赵二郎”。反之,坚持二郎神信仰肇端于二郎独健崇拜者则认为,由于不能容忍这位异方神祗对灌口的“侵入”,道家遂以赵昱来与之抗衡;又由于二郎独健毕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来救援安西与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点勉为其难,因而就产生了一种创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于是当地民众便由赵昱斩蛟治水的神迹,想到了历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传奇的发生。而坚持李冰治水史迹和石人镇水实为“二郎神”信仰之基础的学者,则以出土文物和历史文献的相互印证,认定其他种种“二郎”都是释道所造、文人学士的附会……孰是孰非,相争不下,未知谁能提出足以使各家俱能认同的高见,最终拨开萦绕在灌口的历史迷雾。

参考资料

1.二郎神·历史记

2.满庭芳·若论风流·古诗文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