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中国工程院院士)

2023-06-20 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王浩

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浩,男,1953年8月生,北京人,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水文学及水资源学、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等。

现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16年10月被水利部聘任为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王浩长期从事流域水循环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方面的基础研究,水资源规划与管理方面的应用基础研究,以及水资源经济学和复杂系统决策理论方法方面的应用研究。

中国

中文名 王浩
国籍
1953年8月13日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北京
出生日期
毕业院校 清华大学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学术代表作 《中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水质水量联合调控与应急处置关键技术研究》、《流域水资源管理》
主要成就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人物经历

教育经历

1978年4月—1982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农田水利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5年3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

1987年8月—1989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

1992年7月—1992年8月,王浩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

工作经历

1969年9月—1973年3月,王浩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工作,当农业工人、班长。

1973年4月—1976年1月,王浩在黑龙江省安达县城郊公社繁荣大队,当知识青年。

1976年2月—1978年3月,王浩在北京大学,当无线电系工人。

1978年4月—1982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农田水利专业学士学位。

1982年8月—1985年3月,王浩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获得工程水文与水资源专业硕士学位。

1985年4月—1987年7月,王浩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担任工程师。

1987年8月—1989年7月,王浩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读系统工程专业在职博士生。

1989年8月—1991年11月,王浩在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工作,担任副室主任、工程师、高工。

1991年12月—1994年5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高工。

1992年7月—1992年8月,王浩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风险研究中心水资源专题。

1994年6月—1997年2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室主任、教授级高工。

1997年3月—2001年3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2001年4月—2013年8月,王浩担任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所长、教授级高工。

2013年8月—至今,王浩担任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7年4月,在碧水源大厦举行“碧水源与王浩院士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签约仪式。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科研综述

王浩院士长期从事水文水资源研究,系统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并构建了水资源监测与模拟、评价与配置、调度与管理的成套技术体系,整体引领并推动了水文水资源学科的发展;在对天然水循环过程、社会水循环过程、水环境过程、水生态过程和水沙过程耦合机理系统识别的基础上,创建了水循环多维调控技术体系及水资源量-质-效联合配置与调度、流域污染综合治理、河湖生态保护与修复等多项应用技术。上述理论与技术已在水利、环保、林业、国土等部门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

王浩创建了“自然-人工”二元水循环理论,基于该理论,王浩及其团队:

(1)创建了全口径层次化水资源动态评价方法。构建了具有物理机制的水循环全过程模拟模型,描述现代环境下流域水资源二元演变特征,为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水资源评价提供基础方法论。

(2)创建了全套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理论与方法。提出了“三次平衡”的供需分析和基于广义水资源的配置理念,形成了基于宏观经济的水资源配置、面向生态的水资源配置、水量水质联合配置以及量质效一体化水资源配置等技术方法,建立了多维均衡调控下的水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水资源配置方法体系。

(3)创建了生态需水过程的定量理论与方法。基于流域自然水循环过程,揭示流域生态水文机理,创建了流域生态水文全过程模拟模型,实现流域生态需水过程的精准化。

(4)创建了水利工程群综合调度理论与方法体系。提出了全链条控制各类误差源的成套气象水文预报技术、水库群优化调度的最优性原理及算法集、水库群面向生态的多目标综合调度模式、渠道水量水质耦合及正反向求解技术、泵站群安全及高效运行关键技术、多闸群自动控制模式等成套技术体系。

(5)创建了面向供需双向调节的水价理论与核算技术。建立了适应中国国情的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全成本水价理论,提出了水利工程供水价格两部制定价理论方法以及水源比价、用户差价等供水价格体系理论与多元定价技术。

(6)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片天对一片地”核心思想,解析了海绵城市“水量削峰、水质减污、资源利用”三大内涵,基于城市水文模型构建了“内涝积水、产污积污、雨水控用”三大诊断方法,科学归纳凝炼提出了“洪涝蓄排、污染削减、雨水蓄用”三类措施,最终形成了涝水平衡、污水平衡、用水平衡的海绵城市建设系统科学范式。

(7)创建了流域及河流水环境治理成套技术。围绕流域治理,创立生态流域理念,提出基于流域水循环的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目标倒逼机制、以流域为单元的系统治理等水污染防治理论和原则,“源头减排-过程阻断-末端治理”的水环境治理思路和全过程防控模式及一系列创新方法和创新技术。

(8)创建了“气候-水文-生态”耦合模拟、变化环境下水资源及需水预测预报技术、基于遥感和气陆耦合模式的土壤墒情预警预报技术、水资源实时调度等多项理论与技术体系,为气候变化下水与生态安全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了重大支撑。此外,结合中国主要水资源问题及其分区特征,整体提出中国水资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对策。

人才培养

2017年12月10日,王浩在清华大学第五教学楼向水利系的2017级新生讲授了题为“取水之利,兴我中华”的水知识讲座,他从“万物之源”、“科学之水”、“如梭岁月”和“寄语新生”四个方面,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水利科学与工程的重要地位和前沿课题,并结合他的亲身经历,勉励同学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努力奋斗,为中国的水利事业添砖加瓦。

荣誉表彰

2020年5月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2019年11月18日2019年何梁何利奖“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14年联合国授予“全球人居环境奖”

2014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13年科技部创新方法研究会第二届“创新方法成就奖(学科贡献奖)”

2009年9月水利部授予“全国水利系统奉献水利先进个人”

2006年12月中组部、中宣部、人事部、科技部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2005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5年4月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

2004年4月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授予“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

2004年2月水利部授予“南水北调工程规划设计先进个人”

2001年2月科技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先进个人

社会任职

时间

担任职务

2016年10月

水利部参事咨询委员会委员

2016年5月

吉林大学双聘院士

2015年7月3日

三峡大学双聘院士

2013年4月25日

广西大学双聘院士

2010年

兰州交通大学双聘院士

2007年12月24日

东华大学双聘院士

2016年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理事长

2016年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

2015年

中国水资源战略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

2014年

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2009年

全球水伙伴(中国)副主席

2009年

创新方法研究会副理事长

2009年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副理事长

2005年

中国水利学会水资源专委会主任委员

2005年

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

2001年

水利部科技委员会委员

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世界“双一流”高校担任双聘院士或讲座教授。

人物评价

王浩始终怀抱深厚的家国情怀,心系民生,以身许国,他以严谨、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为祖国的水利水电事业发展不遗余力,为青海的水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其研究成果已在水利、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有力支撑了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等规划与调度运行,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效益。(青海师范大学校长刘同德评)

参考资料

1.王浩·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