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修(汉语词语)

2023-06-23 11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灵修

汉语词语

灵修即“灵性的修炼”,是宗教术语。基督徒的灵修是指 "默想神的话语,即圣经的话语";其他宗教学说中,从灵修传统的丰富性和差异性出发,通向灵性有四种不同进路,即:智慧、胜王、巴克蒂(虔信)和业报(行动)。了使精神或灵魂去除束缚它的种种欲望,最终恢复其完美,停止虚幻的生死轮回,达到永生的境界——与神合一的各种学习及实践。

中文名 灵修
外文名 spirtuality
拼音 ling xiu
适用范围 宗教
注音 ㄌㄧㄥˊ ㄒㄧㄡ

词语简介

líng xiū ㄌㄧㄥˊ ㄒㄧㄨ 灵修(灵修|灵脩)

灵:有聪明,心灵,精神,灵魂,神灵等义。 

不可内于灵台。不可入于灵府。——《庄子·德充府》。注:“皆谓心也。” 

天神曰灵。——《尸子》 

灵者,神也。——《风俗通》 

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修:有削或剪,整治,学习锻炼培养,长高,使完美,恢复完美等义。 

美要眇兮宜修。——《楚辞》 

束发修学。——《汉书·叙传下》 

一善易修。——唐· 韩愈《原毁》 

灵修合义:为了使精神或灵魂去除束缚它的种种欲望,最终恢复其完美,停止虚幻的生死轮回,达到永生的境界——与神合一的各种学习及实践。

初级阶段

一、外部遵守戒律的入门阶段

世俗人的心被一层厚重的业相所笼罩,必须大量削弱这些业相,求道者才能甚至进入灵性道路。逐步解除业相重负的一般方法,是尽量严格遵守外部的宗教礼仪规范。这种对宗教戒律或传统的外部遵守阶段叫做“夏里亚特”或者说“羯磨-坎达”。它包括日常祈祷,朝拜圣地,履行圣典规定的职责,遵守当代道德意识所普遍接受的既定伦理规范。作为一种灵性训练,外部遵守阶段有其自身的用途,但也绝非没有恶果。因为它不仅易使人变得枯燥死板机械,而且常常滋养某种微妙的自大感。然而,大多数人却迷恋于外部遵从的生活,因为这是安抚其不安良心的最简便方法。

二、进入内在生活现实的阶段

灵魂往往要用几世的时间积累外部遵守的经验教训;但是有朝一日它终归会对外部遵守感到厌倦,而更对内在生活现实感兴趣。当世俗人开始这种更高的追求时,可以说他已经成为求道者。就像经蜕变进入下一个生命阶段的昆虫,灵魂也超越外部遵守阶段(即夏里亚特或羯磨-坎达),踏上灵性解放的道路(即塔里卡特或莫克夏-玛伽)。在这个更高阶段,求道者不再满足于对某些规则的外部遵守,而希望获取那些能使其内在生活具有灵性美的品质。

代表性体系

道教灵修

 

太极

代表人物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但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故须“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庄子曰:“心斋”,“坐忘”。心斋,即心念的止息。坐忘,即心失去对身体和宇宙的意识,便获得对道的意识,最终与道合一。

基督教灵修

基督教

基督教的精髓即:信、望、爱。信――相信独一之上帝;相信耶稣基督之救赎与真道。望――盼望今生与来生之真福。爱――爱上帝,爱人类。 核心是爱。“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第一的,也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生前信仰基督者,得靠基督进入永生。 

基督教神秘主义是其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实践者,本质上有三个神秘体验的阶段:第一,净化;第二,冥思;第三,(与神的)合而为一。实质上包括了至高的品德,心地纯洁,对神的爱和证悟真理的渴望。

佛教修行

经典:《金刚经》、《心经》、《大藏经》、《华严经》、《涅槃经》、《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等。 

基本要理在于:戒,定,慧。戒,借助对世俗物的外在放弃,最终内在放弃对它的欲望。定,心念绝对止息。慧,完全证悟真理。

1、《金刚经》曰:“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做如是观。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何以故?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即一切多样、有限和可灭的现象形式世界实乃幻相,完全是虚幻和虚假的。 

佛教

2、《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宇宙中各种现象事物皆由各种条件组合而成,一切的相都是暂时的组合,不是永久不变,所以叫无常。我们的享受、欲望、作为、看、听、闻、尝、触、感觉的一切现象都是虚妄思想造作的。所经历的一切生死、善恶、苦乐体验都只不过是影子的体验。如此体验的一切都是虚假的。 

3、 净土宗:念佛法门。佛云:“若人但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天台云:“四种三昧,同名念佛;念佛三昧,三昧中王。”云栖云:“一句阿弥陀佛,该罗八教,圆摄五宗。” 

念佛法门,以念止念,至于无念,即妄想离,而佛智现。即通过不断地念记佛的实相、观佛像、念佛名等,达到对现象界的忘记,对真理(佛)的记得。

伊斯兰教及苏非派灵修

伊斯兰

经典:《古兰经》,《伊姆-埃- 科希诺姆》,《苏菲学说概论》,《苏菲派经注》,《脱离迷误》,《哈菲兹诗集》,鲁米的《玛斯纳维》,《夏姆-埃-塔卜里兹》等。 

伊斯兰

伊斯兰教要求信徒们履行一定的仪式,即伊斯兰教“五功。”它们是:(1)念功:2)拜功(3)课功(4)斋功(5)朝功。 苏非派主要是追求活泼地认识至高的主。对苏菲派来说:“真主是支撑住所有现象的那独一真实生命”。他是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再没有任何其他事物。 

苏非派的灵修方式分为肉体的和精神的两种。肉体的修行指节食、苦行、禁欲等。精神的修炼一般分为3个阶段:教乘、道乘和真乘,即在履行法定功课的基础上,通过长期的内心沉思冥想,净化灵魂,达到“无我”精神状态,与真主合一。 

具体灵修阶段:1.忏悔;2.禁欲;3.舍弃;4.清贫;5.忍耐;6.信神;7.知足8.平静;9.冥思;10.确信。 

该派常念诵“迪克尔”,内容包括“清真言”、“作证词”、《古兰经》文及赞颂安拉、先知的诗文等,旨有“打开心灵之门,获得真主的光明”。念诵“迪克尔”形式可分高念、低念和默念。有的教团将音乐、舞蹈、诗歌引入念“迪克尔”仪式,并伴以各种动作,以增强念诵者的宗教感情。据传,该派最早使用赞珠(即苏卜哈)。苏非神秘主义者强调对真主圣名的虔诚祷告和反复吟诵,达到全心全意集中注意于真主。

美赫巴巴爱之道灵修

经典:《美赫巴巴语录》,《神曰》,《有与无》,《听着人类》,《生活极致》,《美赫巴巴灵性光束》,《爱之道》,《无与有》和《无限智》等。 

美赫巴巴爱之道——灵修

美赫巴巴强调爱。他认为通过爱,我们可以意识到与其他人的本质的同一性。作为“神圣的被爱者”,美赫巴巴是一切爱的源泉,他的本质是“无限的爱”。通过爱巴巴,“美赫巴巴的爱者”可以学会爱其他人,并且意识他们与其他人的同一性。爱的最高形式是圣爱,在圣爱中巴巴的爱者除了神圣的被爱者之外,别无他恋。当人们的精神达到与神的表现形式(如巴巴或耶稣)相当的强度时,他就达到了与神的同一(“神实现”)。因此,通过爱,人们才获得了精神的醒悟。 

美赫巴巴还直接用各种东方学说(如轮回和法等等)来教导他的信众。他们接受了禅宗的主张,强调明心见性的“灵性”,而轻视任何特殊的“技巧”——念经、祈祷、打坐,等等。巴巴把种种固定的仪式比作谷粒上的谷皮、包裹着真实灵性的核仁的外壳。美赫巴巴告诫他的信众:“当心灵用正规而生硬的仪式的方法表达自己时,它只是无数代人的习惯性的空洞回音,只是有口无心的操作。”①况且有些人不适于做瑜伽,某些人不习惯打坐,其他人也不喜欢念经。每个人的结构和组成都不同,没有一种方法是万能的。每个人必须在他自己的水平上去探求。因此,巴巴与其信徒的关系并不由标准化的一成不变的操作来协调。他与每个信徒的关系都是特殊的。他对每个人的要求的满足都有唯一的不可替代性。

琐罗亚斯德教灵修

经典:《阿维斯陀》,《达萨提尔》。 

琐罗亚斯德教在基督教诞生之前中东最有影响的宗教,是古波斯帝国的国教。经典主要是《阿维斯陀》,通称《波斯古经》。教义:阿乎若·玛兹达(Ahura Mazda)是琐罗亚斯德教的最高神,又名欧马兹特(Ormuzd)。阿乎若·玛兹达在善恶二元论中是代表光明的善神,与代表黑暗的恶神阿里曼(Ahriman)进行长期的战斗,最后获得胜利。数千年前,琐罗亚斯德以三个基本训诫的形式给世人留下真理的精华——善念,善言,善行。把这些善念、善言、善行训诫付诸实践,看似容易做起难。 

“善思”是指要笃信和崇敬阿胡拉马兹达,不允许妄自尊大,不可亵渎神明,不得心怀邪念。 

拜火教

“善言”是指要歌颂和赞美神主阿胡拉马兹达,严守口戒,不得撒谎、行骗、争吵、漫骂,不可妄行污蔑和诽谤。 

“善行”是指要虔敬诸神,严守教规,不犯戒律,勤事耕作,力行乐善好施、扶弱济贫。 

日常灵修——祈祷: 

1、时辰:将一天分为五个时辰,分由五位神祗保护。每一时辰都须祈祷,一日共五次,称之为“班达吉”(意为“服侍”)。此为必尽之两大基本义务之一早期的祈祷辞可能取自《迦他》或者用迦他语写成的“真言”“咒语”之类。自琐罗亚斯德死后,祭司创作了一本专门用于每月祈祷的经书,称为《七章书》 

2、信经:早期教徒还以“信经”形式表达基本信仰和宗教义务。《信经》共九节,迦他语写成,当信徒入教时,都要作为誓词整段念诵。每天祈祷也要念诵。

印度各大瑜伽派别的灵修

经典:《薄伽梵歌》,《奥义书》,《瑜伽经》

正统的印度瑜伽包括哈达瑜伽、胜王瑜伽、呼吸控制瑜伽、禅那瑜伽、羯磨瑜伽、巴克提瑜伽六大体系。

1、哈达瑜伽(Hatha Yoga)——苦行和身体苦修;

印度教

2、胜王瑜伽(Raja Yuga)——通过抵制所有的欲望,在心理上达到自我克制; 

胜王之路强调通过严格的入定来默想,将心灵导致一种出神状态,早期称为禅那(dhyana),成熟的状态称为三摩地(samadhi)。它适宜于那些具有强大的意志力,但不相信形而上学或者宗教的人,因为走这条道路的实践者不相信任何事情。总的来说:专注于你的心灵!去发现任何可能发现的东西!这态度应该是科学的、来自经验的。根据胜王之路,所有的心理状态都能够合理地归于人大心灵:没有超自然的力量。神迹、直觉、特异功能或者神视都是精神现象。 

传统中胜王之路的定义是:“路是对心灵之波的克制”。(这里,波的涵义是心灵中一种短暂的活动,如思想、渴望、梦。也可以把它翻译成驱使、波动、振动、闪烁)。所以,路是一个人完全控制自己心灵的过程,以致他抑制了所有游离思想;能完全集中在特定事物上。简言之,一个人必须学习入定的方法。人的感官都自然外求,它把心灵引向迷人的世界。事实上,许多人究其一生都在感官世界中游离。研究胜王之路意味着通过专注于敏感的内部知觉重新训练心灵。产生的第一个结果是获得某些能力,如解读他人之心、影响他人、运物、控制环境、见到神并与神谈话、身体消失,以及达到三摩地。根据胜王之路,这些能力都可以得到理性的解释,它们并不是神秘的或者超凡的。 

然而,尽管一个人做了很多努力来实践专注,但除非我们过上一种纯粹的、真诚的生活,否则这仍是不可能的。所以,胜王之路要求相当大的自我控制。例如,一个人必须在任何环境中都完全诚实。他必须保持严格的饮食。为了达到更高层次的专注,他必须完全独身。这是对献身者所要求的戒律。

3、呼吸控制瑜伽(Pranayama)——它是肯定型的体系,包括唤醒空达里尼(Kundalini),和次第上升的静心练习。空达里尼(kundalini)是高级身体里的一种潜在能力。被唤醒时,它穿透六个气轮或功能中心并且启动它们。离开导师,空达里尼的唤醒不能把一个人在道路上带很远;这种不加鉴别或过早的唤醒充满了自欺和误用能力的危险。通过肯定型瑜伽体系的呼吸练习阶段(Pranayama)而可能获得的最高成就,是第五层面的客观型觉照或者说半觉照。 

哈达、胜王、呼吸控制等前三种瑜伽体系的共同特点是,它们都强调身体(或者说意识的载体)的净化与准备,而不是直接涉及意识本身的前进。瑜伽的作用类似于外科医生的作用——切除影响身体内部器官的功能的病疾。 

被唤醒的空达里尼本身不能把任何人带到第七个层面。若是在一个大瑜伽师的指导下被唤醒与引领,它能给予很多罕见的体验,这些体验既有优势又有劣势。重要的是被唤醒的空达里尼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有帮助,之后它则不能保证进一步的前进。它离不开对至师恩典的需要。

4、禅那瑜伽:知识之道

知识之道,可以是对思辨哲学的追求,要么通过独立思考,要么通过对现存哲学思想体系的研究。也可以通过把心和整个人格专注于迄今心智所领悟的真理来转化之。这种对灵性实在的深度禅思旨在吸收其内在意义,使其脱离心智玩偶的范畴,成为浸润并逐渐转化求道者的最深内核的动力。 

知识之道即是深究意识。但它不同于科学心理学家的方法,他们可能设计出不同的实验计划研究他人的意识。传统的持有者向这些心理学家提出的问题是:“他或她是否知道在他们面前首先出现的意识是什么”?如果没有弄清主体、观察者、科学的心灵,任何发现本身都是可疑的。事实上,这是在探索一个古老的命题“认识你自己”。答案就在每个人心中。传统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概括如下),就我所知,它还不被当代任何学术所证实,尽管它的意识观依然构成西方学术界少部分学者的观点。 

整个宇宙中有一种意识(A):它是一种神圣的力量,比其他任何东西微妙、强大;它是普遍的 ;它超越时空;它完美无暇。它不被一般人认识,大概只有某些圣人出神时可以洞见。套用神学术语,我们可以称之为存在之基的上帝。它没有属性,也没有特征。从这一巨大的意识出发,全部的宇宙“就像火花一样”喷发。它是终极者、绝对者。圣人觉悟到它的存在并出于指称的必要。必须对其性质进行指称,所以称之为存在、智慧和喜乐。这意识由此引发出所有的宇宙、所有的存在物。 

第二个关键概念是B,这同样是一个令人惊异的灵性产物。人们认为上述A存在于人的意识中,传统认为“在心中”。它是个人的自性(Self)。所以,不用外求,只须内寻:是个人的自性照亮你、你的心、你的感官,它是生命原则和理智原则,并且和A不分离。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我是一个强大的、自由的、完美的存在物。我不是一个畏缩可怜的命运的玩物。所以传统伟大的核心观念,就是“A即B”这一表达式,在某种意义上说智慧传统只是对A的注释。因而对于灵性实践,最大的奥秘在于:随着我接近SELF,我也接近A。 于是,一个人应该开始一种深度实践,即“自我探索”。例如,有些禅宗宗派以及印度圣人都传授这种修行。简单地作个总结,一个人必须询问“我是谁?”我们生命的核心特征,“我”,是我们所不能理解的!无怪乎我们常常弄得一团糟。我们是自己的身体、心灵、身心的结合、诸元素的结合吗?我们确实不知道;尽管我们可能有关于A的各种论述。我们只是不断改变观念、意象、活动、痛苦和快乐的模式吗?或者其中具有某种持久的和真实的东西?这是我们必须澄清的事。但如何澄清? 

一个人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我是谁,真正的我是什么,我的真正本性是什么?”如果我内心里放弃我的身体,我依然存在?如果我放弃心灵,我在哪里?等等。如果我努力探寻,就会发现各种关于我自己的事物:我如何充满了我自己的意象,各种意象都由思想构成,而各种思想绕成一个圈,形成一个网络,网络下有一种光,一旦人们不执着于个人的思想,并在心中倾听回答,那他的答案从一开始就会显示出于过去大神秘主义者的答案一致……这是一个发现之旅。所幸的是,这是一个有可靠向导的旅行,否则很容易迷失。 

这一自我探索的过程可能是一个人能够接受的最大教育。根据许多圣人的观点,所有对人类状况的回答都最终显现出来:心灵会变得强大、平静和深厚。随着探究的深入,它会神秘地获得理解经典的能力,它会净化一个人的生命,会为灵性群体和导师们所吸引,而之后的路将会发展成为觉悟之路。最终从无知中解脱出来,达到神圣知识,与梵合一。

5、羯磨瑜伽:行动之道

行动之道,一般可包括一生为人类服务,通过社会、政治或物质项目,致力于改善人类福利。在这种服务中,驱动因素一般是某种责任感,但它常常被权力、声名或其它个人利益的欲望所腐蚀。不管怎样,行动之道会带来诸多快乐和诸多悲哀,许多欢欣和许多幻灭。它往往对灵魂制造进一步的束缚,还因工作者对具体结果的期待而充满骚动不安。它更经常造成自我的扩张而非削减。另一方面,将同一个行动之道内在化,会使它变得纯洁,安全和自发。在这种情况下,求道者可以仍然致力于人道工作,但该工作却不再与个人野心纠葛。这种服务不是对某种责任感的机械反应,而是自发爱的自动表现。通过它,人逐渐地变得更纯洁,并摆脱很多局限。随着对行动结果的完全超然,他获得存在之和谐。在内在认识的启悟下,行动的生活有助于消除我心并加快达到真理意识的步伐。

6、巴克提瑜伽

巴克提瑜伽的要义在于忘记宇宙和念记超灵,放弃低级意识和进入高级意识。对宇宙的忘记和不体验取决于对超灵的念记。根据对超灵的想念,心忘记宇宙。它越想念超灵,就越忘记宇宙。最忘记宇宙,最想念超灵时,它便达到超灵状态。 

修行须持续不断地想神。通过连续默想阿瓦塔或至师的形象,或口念神名,崇拜者不用任何仪式之媒介,就能达到对神的专注。崇拜的艺术应该发自于内心。应该牢记,发自内心的崇拜首先需要极大的努力。不可能是心想事成。如果一个人决定实修真正的巴克提,他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心的专注,因为相反的念头很有可能干扰他的心。因为普通人的心境不愿意长时间地保持不变,所以不断地努力激发奉爱是很关键的。相对而言,巴克提瑜伽涉及自忘,可以被每一个人所实修,其道路愉快容易而安全,因为它始终处在大师的悉心关照之下。 

在I高级巴克提:一定程度的爱——外在赞美神(shariat) 

在II更高级巴克提:更大程度的爱——内在赞美神(tariqat) 

分离—— 渴望与神结合(marefat) 

在III最高级巴克提:结合(Wasla)——与神合一(Haqiqat)

灵修道路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内在的直觉、灵感和确信

在这个展现知识的第一阶段,有一种对灵性现实的更深确信,这是世俗人不可能通过正常认识所达到的。然而,即使这种确信也不是不可动摇的。它仅仅赋予轻微与摇移的神圣知识程度。行者才刚刚开始灵性旅程,还必须面临很多考验。在第一个阶段,求道者逐渐脱离与物质行动领域的纠葛,并向能量领域上升。 

在能量领域,个体接受神圣辐射的能力增加,这给予他一种更大的灵性能力感,更大的知识程度和更深的成就感,虽然这些仍然是间歇的和片断的。

第二阶段:真正的觉照(illumination)

现在神圣知识展现等同于真正的觉照(illumination),求道者获得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知识。他已牢牢确立于神圣道路,不复有“堕落”或失去真正觉照的任何危险。考验依然很多,但他怀着深信、自信和决心来面临它们。 

求道者所体验的自由,喜悦和觉照大幅度增加,因为心直接与超越的神圣意识交流。在这个更高领域所体验的喜悦,胜过在物质或能量领域可能体验的一切快乐。流自上帝的光明、能力、智慧和喜悦源源不断地辐射而出,现在对这些辐射的直接注入绝对不再有抵制。个体的幸福是不可言喻的,其视见无遮蔽,能力无抑制,平静无干扰,认识毫无削弱。他具足无缺,不断地看见神的真相。在此阶段,行者看见神是独一实在,但他可能会专注于这个万景之景,也可能会跨越最后的鸿沟,与神合一。

第三阶段:人与作为无限真理的神合一

在灵性旅程的最后及第三阶段,即哈吉卡特(Haqiqat),人与作为无限真理的神合一。这种证悟是自给自足的。人的意识现在完全与有意识上帝的无限真理合一。个体化的灵魂已经彻底地超越了心,与神性成为一体,从而证悟到自己是无限爱、无限和平、无限喜悦、无限能力和无限知识的源头。在成道状态内,神被认识并体验为唯一的实在。

灵修指南及总结

世俗人把引向真理的不同途径看作差异巨大,或者甚至相互对抗;造成这种看法的个人因素在行道中被逐渐地超越。最终,不同的道路相汇合,其互依性被揭示给求道者。他看到每一条道路都是其它道路的补充。

巴克提或者说信爱通过感受,成为真理的表现。知识之道通过认识,成为对同一个真理的吸收。行动之道被视作受同一个真理所驱使的意志的结果。 

在世俗阶段,人因性格和环境的具体限制,更为某一条而非其它道路所吸引。随着求道者逐步挣脱脑与心的具体限制,这些道路在道途中相互融合。即便是瑜伽士强加给自身的枯燥苦行,也会随个体行内在道路时体验神爱而开花。 

遵循上述任何一条道路,都有可能失去个体心,低级我,又保留着完整的意识。然而只有通过内在道路达到顶点时这才成为事实。

失去有限我的最容易和最安全的道路,是通过彻底臣服有意识地与真理合一的至师或神人(阿瓦塔)。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淹没于他们那里;在绝对臣服大师期间,个体不再受那些行动——好的和坏的——所束缚。这种彻底的臣服本身就是彻底的自由。 

不同的灵修道路,比如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及苏非、基督教、美赫巴巴爱之道,琐罗亚斯德教派,印度各大瑜伽体系,都提到造物主或道。造物界是一切的生物,包括人类,所面对的最大奥秘。除非且直到人有意识地与造物主合一并证悟自己与神为一,否则奥秘就不能被揭开或完成;神乃是造物主和造物界合一,在其无限存在中同时包含并超越了二者。 

总括来说,灵修或证悟神的本然真相,要求彻底放弃分别“我”的虚假个体性。一切的分别和二元感都仅仅是幻相,它由自我生活的业相(印象)所维系,并表现为淫欲、仇恨和贪婪。通过无私的爱和服务之纯洁生活,以及神或至师的恩典,就有可能摈弃这些局限性的业相。通过超越虚幻的分别性面纱,个体化的灵魂得以知道它与神——独一实在——为一。成道——它在第一个旅行的最后阶段的终点和在彻底超越了心领域的第七意识层面所达到——是一切生命的目的。它是整个宇宙产生的原因。 

虽然教义众多派别不同,但灵修的核心要旨并无真正区别。教义、信条、仪式教规、经典著作、庙宇或者种种形式都不过是第二位的。

参考资料

1.灵修 ·汉典

2.佛教禅修与基督教灵修的对比 ·中国佛教协会官方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