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格勃特工(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2023-06-23 3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6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克格勃特工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克格勃(俄文: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简称КГБ,克格勃是此三个俄文字母的音译),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是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1954年3月13日至1991年11月6日期间苏联的情报机构。前身为捷尔任斯基创立的“契卡(Cheka是全俄肃反特别委员会的俄文简称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全名为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消除怠工特别委员会: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and Sabotag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и саботажем),;在 1918 年改名为: All-Russian Extraordinary Commission to Combat Counter-Revolution, Profiteering and Power Abuse (Всероссийская чрезвычайная комиссия по борьбе с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ей, спекуляцией и преступлениям по должности).)”。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

中文名 克格勃特工
外文名 Комитет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简称 КГБ
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

职权

克格勃的职权领域大致与美国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部门相当。在1930年代,由亚戈达和叶若夫领导的内务人民委员部成为“大清洗”的工具。冷战期间,“克格勃”的职能过大,涉及国内所有领域,凌驾于苏联党和政府之上,在国际上也成为红色恐怖的代名词。

克格勃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是安德罗波夫和贝利亚,安德罗波夫最后担任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而贝利亚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被赫鲁晓夫以叛国的罪名处死。

克格勃名称变更史

1917年12月全俄肃反委员会(契卡Cheka(俄语为ЧК))

1922年2月国家政治保卫局

1923年7月国家政治保卫总局

1934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1941年2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1年7月国家安全总局

1943年4月国家安全人民委员部

1946年3月国家安全部

1947年10月至1951年11月国家安全部(对外情报机构归情报委员会管辖)

1953年3月内务部

1954年3月国家安全委员会(克格勃)

克格勃历任领导

费利克斯·埃德蒙多维奇·捷尔任斯基,1917-1926

Feliks Edmundovich Dzerzhinski

(Belarusian language Фел?ск Эдмундав?ч Дзяржынск?,

Polish:Feliks Dzier?yński,

Russian:Феликс Эдмундович Дзержинский)

维亚切斯拉夫·鲁道福维奇·缅任斯基,1926-1934

亨里希·格里戈里耶维奇·亚戈达,1934-1936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叶若夫,1936-1938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38-1941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1941(2-7月)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41-1943

弗谢沃洛德·尼古拉耶维奇·梅尔库罗夫,1943-1946

维克托·谢苗诺维奇·阿巴库莫夫,1946-1951

谢尔盖·伊万诺维奇·奥戈利佐夫,1951(8-12月)

谢苗·杰尼索维奇·伊格纳季耶夫,1951-1953

拉夫连季·帕夫洛维奇·贝利亚,1953(3-6月)

谢尔盖·尼基福罗维奇·科鲁格洛夫,1953-1954

伊万·亚历山德罗维奇·谢罗夫,1954-1958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谢列平,1958-1961

弗拉基米尔·叶菲莫维奇·谢米恰斯内,1961—1967

尤里佛拉基米罗维奇·安德罗波夫,1967-1982

维塔利·瓦西里耶维奇·费多尔丘克,1982(5-12月)

维克托·米哈伊洛维奇·切布里科夫,1982-1988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88-1991

克格勃第一总局(对外情报总局)历任领导

米哈伊尔·阿布拉莫维奇·特里利瑟尔,1921-1929

阿尔图尔·赫里斯季安诺维奇·阿尔图佐夫,1929—1934

阿布拉姆·阿罗诺维奇·斯卢茨基,1934-1938

米哈伊尔·施皮格尔格拉斯,1938(2-7月)

弗拉基米尔·格奥尔吉耶维奇·杰卡诺佐夫,1938-1940

帕维尔·米哈伊洛维奇·菲京,1940-1946

彼得·瓦西里耶维奇·费多托夫,1946-1949

谢尔盖·罗曼诺维奇·萨夫琴科,1949-1953

瓦西里·斯捷潘诺维奇·里亚斯诺伊,1953(3-6月)

亚里山大·谢苗诺维奇·帕纽什金,1953-1956

亚里山大·米哈伊洛维奇·萨哈罗夫斯基,1956-1971

费奥多尔康斯坦丁诺维奇·莫尔京,1971-1974

弗拉基米尔·亚历山德罗维奇·克留奇科夫,1974—1988

列昂尼德·弗拉基米罗维奇·舍巴尔申,1988

相关名人

普京

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在赫赫有名的克格勃系统干了16年职业“特工”,后被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看中并选定为“接班人”登上总统宝座。普京执政后,“克格勃情结”表现得尤其明显,其治国方略和执政风格都受此影响。普京也毫不讳言:“始终以克格勃经历为荣”。

1985年,普京被派往民主德国从事间谍工作。虽然只工作了6年,但业绩非凡。

他的公开身份是莱比锡“苏德友谊之家”主任。据普京自己透露,他在德国的情报活动,是以北约为主要目标,搜集的情报都直接报送国内的克格勃总部。

一位普京在德累斯顿的邻居达内特介绍了一段往事。达内特说,在柏林墙倒塌后,东德各地游行示威此起彼伏,德累斯顿民众火烧当地东德安全部大楼的晚上,普京保卫了克格勃驻德累斯顿办事处。

1989年12月6日晚,在情报总部门口站岗的哨兵发现几百名示威民众试图围攻办事处,遂迅即向上级作了汇报。几分钟后,普京出现在大门口。

普京面对喧闹的人群,大声告诉他们,“这里是苏联军事机构驻地,不容随意侵犯。”人群中有人质问普京,为什么院里停着挂东德牌照的汽车,苏联人在东德干什么。普京回答,按有关规定苏方有权使用东德的汽车牌照。接着又有人问普京,他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德语说得这样好。普京不动声色地表示他是一名翻译。就这样,普京成功地拖延了时间,并等到了前苏联国内允许用武力保护克格勃机构的答复。

在得到国内指令后,普京用流利的德语大声宣布:“我希望你们不要试图闯入这一地区。我的部下拥有武器,并且将向越境者开枪!”普京满脸严肃的表情和他斩钉截铁的话语使人群安静下来。那些试图闯入者私下交换了一下意见,悄无声息地散去了。

海明威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前克格勃人员亚历山大·瓦西里耶夫获准进入苏联情报机关档案馆。结果他惊讶地发现,美国大作家、诺贝尔奖得主海明威竟然曾于1941年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

前苏联情报机关的秘密文件道:“1941年1月8日,一本《丧钟为谁鸣》被寄往莫斯科。国家安全总局(克格勃前身)给海明威的代号为“阿尔戈”。1941年‘阿尔戈’在动身去中国前被吸收进来……在中国期间,并未与他取得联系”。

1941年底,“中心”写信给纽约的“马克西姆”说,需要“为他(海明威)寻找出境去我们感兴趣国家的机会”。1943年-1945年,海明威与苏联情报人员有过数次接触。这几次会面的目的是“考察其人,看他是否有能力为我们工作”。但“由于我们的人被紧急召回国内,与‘阿尔戈’没能保持进一步联系”。“阿尔戈”从未传递过“任何政治情报”。

克格勃曾于1950年派人打探海明威的消息及其政治倾向。得到的回复是:“据说,他似乎支持托洛茨基分子,并在文章中抨击苏联。”海明威与克格勃的关系是否就此结束,不得而知。瓦西里耶夫的新书没有给出答案,因为笔记只记到上世纪50年代初。

海明威的确于1941年携妻子到中国采写过战地报道。2007年3月30日,一本名叫《海明威在中国前线》的书籍由美国波托马克图书出版社正式发行,作者是彼得·莫雷拉。书籍的起由是,海明威的忠实“粉丝”莫雷拉在普林斯顿图书馆发现了一封长达6页的从未发表过的书信,写信人是海明威,收信人则是当时的美国财政部长亨利·摩根索,日期为1941年7月30日。

海明威自己在信中声称,在他去远东之前,一位名叫“怀特”的先生叮嘱他留意中国的情况。在中国,尽管大部分时间沉浸在醉酒之中,海明威还是尽了足够的责任,和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了认真的会谈。他还曾和夫人深入前线,吃尽苦头。因此,莫雷拉认为,与其说海明威在远东是一个文学探险家,不如说他是一个为美国收集情报的间谍。

关于海明威想做间谍的目的,美国著名的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贝克教授在一本书中写道:海明威有着强烈的爱国精神,很喜欢秘密策划一些事情,指挥一些特别武装行动。1941年珍珠港事件以后,海明威住在古巴哈瓦那的一个小村子里。海明威志愿加入了美国反情报组织来扫清西班牙难民中的纳粹间谍。

他编了个谎话找到了一份工作,告诉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他在马德里也建立了一个类似的组织,接着他就着手开始招募人员来发展这个组织。从西班牙贵族到服务生,海明威都曾经在他最喜欢的一家酒吧里接触过他们。1942年,一心为祖国做点儿什么的海明威走进美国驻古巴大使馆,向大使提出了一个消灭德国潜艇的设想。海明威驾驶着自己38英尺长的渔船参加了反潜行动,协助美国海军在加勒比海巡逻搜寻德军潜水艇。带着5毫米口径冲锋枪、一些手雷和自制的炸弹,海明威开始了自己的“猎潜行动”。

最终,海明威的间谍网和“猎潜行动”皆无功而返。一年以后,他放弃了间谍的工作,并一再表示自己没有“间谍天分”。然而2008年8月14日,美国国家档案局的一份解密文件显示,二战期间美国战略情报局(简称OSS,中情局前身)的情报人员有两万多人,其中就包括大作家海明威及其儿子约翰。

萨马兰奇

据一本在俄罗斯出版的新书揭露萨马兰奇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起就是克格勃成员,而他当上国际奥委会主席也是因为克格勃操纵了选举。

《克格勃的棋局》一书指出,书中指出萨马兰奇曾在西班牙佛朗哥政权中担任体育部长,并被迫行纳粹礼,在正式成为克格勃成员时,时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为了更好地操纵国际奥委会,克格勃控制了选举结果,确保萨马兰奇在1980年7月在莫斯科当选为国际奥委会主席,而他们在国际奥委会的线人是维塔利·斯米尔诺夫,后者自1971年以来就是国际奥委会委员,1978年到1982年任国际奥委会副主席,1981年到1990年任俄罗斯联邦体育部长。

萨马兰奇成功上位后,国际奥委会成为间谍巢穴,很多针对一些世界知名运动员的秘密行动纷纷发起,其中之一就是试图毒杀苏联国际象棋大师库尔切诺伊,后者在阿姆斯特丹的一个赛事后叛逃,而另一位国际象棋世界大师卡尔波夫也是克格勃成员。

这本书的可信度有多少很难下判断,毕竟已经是30年前发生的事情,不过书中并未提起当时普遍被认为是真正大佬的阿迪达斯老板霍斯特-达斯勒,这位德国人不仅在1974年帮助阿维兰热成为国际足联主席,又通过萨马兰奇来控制国际奥委会,并且在1980年国际奥委会主席选举前夜,准确地告知萨马兰奇他将在第一轮以44票胜出的事实,堪称真正的“幕后操纵者”。

萨马兰奇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21年后,于2001年7月16日在莫斯科卸任。如今的萨马兰奇已经去世,这本书的出版多少会对这位曾经对奥运会在全球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人造成一定的影响,身败名裂未可知否,但这本书却存在很多前后矛盾,解释错误的问题。

参考资料

1.海明威被曝曾被招募为“克格勃间谍”·大众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