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中医方剂名)

2023-07-09 44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8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防风通圣散

中医方剂名

防风通圣散出自《宣明论方》,属于表里双解剂,主治表里俱实证。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对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治之。

别名 通圣散
是否处方药
运动员慎用 非慎用
通用名 防风通圣散
主要成分 防风半两,川芎半两,当归半两,芍药半两,大黄半两,薄荷叶半两,麻黄半两,连翘半两,芒消半两,石膏1两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大盏,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同名书籍 《难病奇方系列丛书》
方剂出处 宣明论
隶 属 中药
图书 《防风通圣散》

别名

 通圣散  

处方来源

 《宣明论》卷三。 

药物组成

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叶、麻黄、连翘、芒硝各半两(各6g)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各12g)、滑石三两(20g)、甘草二两(10g)、荆芥、白术、栀子各二钱半(各3g)。

加减

 涎嗽,加半夏半两(姜制)。  

功效

 疏风退热,泻火通便,解酒,解利诸邪所伤,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  

主治

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憎寒壮热,头目昏眩,偏正头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干,咽喉不利,胸膈痞闷,咳呕喘满,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风瘙瘾疹,苔腻微黄,脉数。现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荨麻疹、湿疹、神经或血管性头痛、三叉神经痛等属风热壅盛,里闭不通者。

制备方法

上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钱,水1大盏,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  

用药禁忌

若时毒饥馑之后胃气亏损者,须当审察,非大满大实不用。  

临床应用

  • 头痛:将防风通圣散改为汤剂治疗顽固性头痛27例,疗效显著。患者均表现为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头痛,病程3个月以上,经多种治疗效果不佳,并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及颅内炎症所致之头痛。其中偏头痛及类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6例;非偏头痛型血管性头痛8例,肌收缩性头痛7例,神经官能性头痛3例,鼻副鼻窦炎伴发头痛1例,高血压所致头痛2例。
  • 治疗以防风通圣散作为基本方,无大便秘结,去大黄、芒消;无小便黄赤,去山栀、滑石;头昏眼花者,加菊花。结果,治愈19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1例,未见副作用。作者认为:本方药味太多,应加筛选,可以防风、荆芥、薄荷、麻黄发汗解表,川芎、当归、白芍活血和营作为主药,随证加减。

    2.咽喉肿痛:一患者咽喉肿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结,按之六脉俱实,乃与防风通圣散。因其自汗,去麻黄、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黄下之而愈。

    各家论述

     1.《医方考》: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读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祛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诸痛疡疮痒,皆属心火,故表有疥疮,必里有实热。是方也,用防风、麻黄泄热于皮毛;用石膏、黄芩、连翘、桔梗泄热于肺胃;用荆芥、薄荷、川芎泄热于七窍;用大黄、芒消、滑石、栀子泄热于二阴;所以各道分消其势也。乃当归、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术、甘草者,用之以调中尔。

    2.《医方集解》:此足太阳、阳明表里血气药也。防风、荆芥、薄荷、麻黄轻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黄、芒硝破结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风热从便出而泄之于下。风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泻胃;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川芎、归、芍和血补肝;黄芩清中上之火;连翘散气聚血凝;甘草缓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犹六一利水泻火之意);白术健脾而燥湿。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由于散泻之中,犹寓温养之意,所以汗不伤表,下不伤里也。  

    备注

    通圣散(《伤寒标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贾同知通圣散”;去麻黄、芒消,加缩砂仁,名“崔宣武通圣散”;去芒消,加缩砂仁,名“刘庭瑞通圣散;(见原书同卷)。本方改为丸剂,名“防风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北京方),又名“通圣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哈尔滨方)。  

    参考资料

    1.防风通圣散·中药世家

    2.防风通圣散组成|功效|方解·正保医学教育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