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细鳞鲑(鲑形目鲑科动物)

2023-07-09 10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5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秦岭细鳞鲑

鲑形目鲑科动物

秦岭细鳞鲑(学名: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是鲑科、细鳞鲑属动物细鳞鲑的一个亚种。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头部无鳞,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体背部暗绿色,体侧淡红色,微紫,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白环纹状,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

秦岭细鳞鲑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于冷水性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属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分布于中国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上游的溪流中。

拉丁学名 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
动物界
鱼纲
鲑形目
鲑科
细鳞鲑属
中文学名 秦岭细鳞鲑
别 称 Qinling lenok

简介

秦岭细鳞鲑

秦岭细鳞鲑:又名细鳞鱼、细鳞鲑、花鱼、梅花鱼、金板鱼、闾花鱼、五色鱼、闾鱼。

分布范围:在中国的分布区起自东北部的图们江、鸭绿江、松花江流域,向西经辽河、滦河、秦岭直至额尔齐斯河流域。

生活习性:秦岭细鳞鲑是一种珍稀的鲑科陆封型冷水鱼类。

保护级别: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外形特征

秦岭细鳞鲑

形态特征:体长17—45厘米,体重0.5—1.5千克。

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

体长纺锤形,稍侧扁。头钝,头背部宽坦,中央微凸。

吻不突出或微突。口端位,下颌较上颌略短,上颌骨后端达眼中央下方。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各有1行尖齿。舌厚、游离,舌齿约10枚,排列呈“∧”型。

眼大,鳃孔大。鳃膜不和峡部相连。鳞细小,侧线完全、平直。背鳍短,外缘微凹;脂鳍与臀鳍相对;腹鳍后伸不达肛门,鳍基部具1长腋鳞;尾鳍叉状。幽门盲囊65-75个。

体背部暗褐色,体侧至腹部渐呈白色,体背及两侧散布有长椭圆形黑斑,斑缘为淡红色环纹,沿背鳍基及脂鳍上各具4-5个圆黑斑。

生活习性

秦岭细鳞鲑

因为冰期自北方南移的残留种。属冷水性山麓鱼类。生活于秦岭地区海拔900-2300米的山涧溪流中,水流湍急、水质清澈、水底多为大型砾石处。秋末,在深水潭或河道的深槽中越冬。除洪水期,很少在平原干流中见到。

食性

是肉食性鱼类,幼鱼主要以水生无脊椎动物为食,成鱼除摄食鱼类外,也食被风吹落的陆生昆虫。摄食时间多集中于早晚前后,阴天摄食活动频繁,全天均可见到。

生长繁殖

最初性成熟年龄3+~5+龄。性成熟个体于2-3月产卵,产卵场多在浅水砂石底处。产卵水温低于10℃。绝对怀卵量为2670-4510粒。卵沉性,一次排完。

种群现状

秦岭细鳞鲑为中国所特有,仅分布于渭河上游及其支流和汉水北侧支流湑水河、子午河的上游的溪流中。常见个体多为150毫米左右,最大可达450毫米。由于产区渔业生产极为落后,毒、电、炸的现象却非常严重,致使在海拔高度1200米以下人口较多的地区,资源量急剧减少,所能见到的也多为2-3龄的未成熟个体,在海拔1200米以上人口稀少地区尚有一定数量。

保护研究

保护级别

秦岭细鳞鲑属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濒危原因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双重影响,漳县、岷县和渭源县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面临的形势令人忧虑。一方面,随着全球性气候变暖及乱垦乱伐、乱挖滥采使草地、森林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资源锐减,境内许多溪流和山泉干涸,河流水量减少,秦岭细鳞鲑等鱼类产卵场所受到破坏,自然繁殖受到影响,生存数量明显减少。

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的驱动,狂捕滥炸,资源利用过度,部分农民用电捕鱼器进行搜索式捕鱼,加上外地商人高价收购,严重破坏了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资源,种群数量日趋缩小,生殖亲体出现退化趋势,朝小型化、低龄化方向发展。加之对野生鱼类资源保护的投入严重不足,管理手段落后,执法力量薄弱,野生鱼类资源已到了濒临枯竭的边缘,对渭河水系自然生态环境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对物种、社会、经济将会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保护措施

建立秦岭细鳞鲑等野生鱼类资源保护区,一方面通过采取划定鱼类保护区、设立保护机构和围栏禁垦禁牧禁伐禁捕等措施保护现存的珍稀动物秦岭细鳞鲑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另一方面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水域生态与资源恢复,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科学措施,对秦岭细鳞鲑进行驯养和繁殖,通过放流和保护增加种群数量。

达到保护濒危物种,减少人为破坏,逐步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功能,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再造山川秀美的家园。而且资源增殖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是国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也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内容之一。

2001年,漳县在县政协、财政局、畜牧局等部门的积极争取和协调下,筹集资金40万元,在殪虎桥乡车场村建成占地50亩的秦岭细鳞鲑驯化场,收集600条野生秦岭细鳞鲑投放到人工摸拟自然河道和池塘中,开展秦岭细鳞鲑驯养、孵化繁殖、苗种培育等研究工作,繁殖培育鱼苗2000尾,已培育成20公分的鱼种。

经过两年多时间的观察研究,初步掌握了秦岭细鳞鲑的生活习性和部分养殖技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技术资料。2005年批准成立了漳县省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国家投资347万元建设。岷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设进入环评阶段。

保护区介绍

秦岭细鳞鲑

漳县秦岭细鳞鲑市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经有关部门批准,漳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立,是定西市首个市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属于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面积2164.4平方公里,核心区900公顷,缓冲区2240公顷,实验区150公顷。保护区设置管理局站,隶属漳县人民政府管理。漳县已在保护区内建立了独具特色的“秦岭细鳞鲑驯化场”。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04年批准建立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秦岭细鳞鲑及其水生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位于陇县境内的关山山脉,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6′32″~106°6′11″,北纬34°35′17″~35°8′16″。保护区总面积为6559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1376公顷;缓冲区面积为3197公顷;实验区面积为1986公顷。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省级自然保护区自建立以来,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有效地保护了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对象的珍稀濒危物种,使保护区内的森林资源等生态系统得以改善。保护区的本底调查、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总体规划等基础性工作已基本完成。保护区边界清晰,土地权属明晰,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划分合理。

2009年9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陕西陇县秦岭细鳞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省陇县境内,地处陇县渭河支流的千河和长沟河水域,涉及陇县八渡镇、天成镇、关山管委会、曹家湾镇、固关镇、新集川镇等六个行政区域。保护区东至八渡河高楼,西连长沟河陕甘交界的马鹿河,南到长沟河一级支流苏家河支流仓房沟发源地,北接千河上游陕甘交界。地理坐标东经106°26′32″~107°6′10″,北纬34°35′17″~35°8′16″。

该保护区是中国第一个以秦岭细鳞鲑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西部地区第一个水生野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建立,对促进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渭河流域及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推动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张家川县省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2006年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获省农牧厅立项。为合理保护和拯救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境内的秦岭细鳞鲑资源,市政府向省政府申请建立张家川县省级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项目待省政府批复后即可实施。省农牧厅渔业项目评审委员会认为项目设计合理,既保护了水生野生动物的生存和人类对其的合理利用,也将实现人、鱼生态和谐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

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位于张家川境内的马鹿河流域,总面积8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域19.5平方公里,占22.9%,缓冲区62平方公里,占72.9%,实验区3.5平方公里,占4.2%。项目规划设计总投资568万元。2006年该项目已经上报国家农业部,等待立项。秦岭细鳞鲑自然保护区项目将营造良好的水生野生动物生存环境,对拯救细鳞鲑起到积极的作用。甘肃张家川县境内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丰富,2007年甘肃省在该县设立了省级秦岭细鳞鲑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如果人工孵化最终成功,对于这一地区秦岭细鳞鲑种质资源的保护将起到积极作用。2006年人工孵化的秦岭细鳞鲑鱼卵颜色清亮,发育良好,有望在2006年底孵化秦岭细鳞鲑鱼苗4000尾。

参考资料

1.秦岭细鳞鲑·濒危鱼类保护组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