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经(天文学术语)

2023-07-12 5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赤经

天文学术语

赤经,是天文学使用在天球赤道坐标系统内的坐标值之一,通过天球两极并与天赤道垂直,另一个坐标值是赤纬。

赤经类似于地球经度的角距离。和赤纬一起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中的位置。从春分点起沿天赤道向东计算。类似于地球纬度的赤纬指天体到天赤道的南、北角距离。

赤经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一个坐标。指通过春分点的赤经圈与通过天体的赤经圈之间在天赤道上的弧段,以α表示。自春分点起,按与天球周日视运动相反的方向量度,从0h到24h。

中文名 赤经
英文名 Right ascension
缩写 RA
符号 α
学科 天文学

天文概念

从春分点沿着天赤道向东到天体时圈与天赤道的交点所夹的角度,成为该天体的赤经。赤经与时角不同,时角是由天子午圈向西量,而赤经是由春分点向东量,两者方向相反。

赤经指赤道坐标系的经向坐标,过天球上一点的赤经圈与过春分点的二分圈所交的球面角。天球上相当于地球经线的线,通过天球两极并与天赤道垂直。以时、分、秒表示。

赤经的算法较特别,和地球经度(由-180度至+180度)的算法不同,赤经是在天球赤道自西向东由0小时至24小时。和时间一样,赤经的每小时可分为60分,每分可再细分为60秒。赤经的分秒并不等如角度用的角分角秒,它们之间的换算为1时分=15角分,1时秒=15角秒。赤经计算的起点为春分点,春分点是太阳在每年的春分(3月21日前后)所处的位置。

说明

天球上的赤经,功用与地理坐标中的经度相同。赤经和经度都是沿着赤道向东或西方向量度,零点也是赤道上随意选择的。经度的零点是本初子午线;赤经的零点是春分点,这是太阳在3月下旬运行至北天球时所通过的点,也是地球的升交点。

赤经的数值由春分点向东量度的,单位是时、分、秒,但有时也会用度来量度。他与恒星时的关系密不可分。它既是时间的单位,也是角度的单位。1h=15゜,1m=15',1s=15"。在航海上使用的是恒星时角(缩写SHA),与赤经的不同是赤经由西向东量度,恒星时角是由东向西量。

赤经可以用来测量天体在天球上的位置,并且可以计算天体到达天空中某一定点的时间。例如,有个位置在赤经13h30m的天体,正在子午圈上,则在赤经20h的天体会在6.5小时(恒星时)后经过子午圈。

历史

赤经的观念至少可以追溯至公元前二世纪,喜帕恰斯已经知道使用赤经编制星表,但他和之后的天文学家制作星表时都使用黄道坐标,只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使用赤道坐标。

因为望远镜的发明,天文学家可以详细的观察天体,为了因应长时间观测的需要,望远镜被安装在便于追踪天体的赤道仪架台上。因为赤道仪只要旋转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轴,就可以抵销地球的自转,固定的指向选定的天体。简而言之,赤道坐标系统已经被观测者普遍的接受,利用赤道仪上的定位圈就可以准确的指向已经知道赤经与赤纬的天体。第一本使用赤道坐标标式恒星的星表是约翰·佛兰斯蒂德的HistoriaCoelestisBritannica星表。

赤经是赤道坐标系的经向坐标,过天球上一点的赤经圈与过春分点的二分圈所交的球面角。1857年伟烈亚力编《六合丛谈》十一:“英国包格孙新测得小行星,其测数依伦敦观星台,用平时,从午正起,具录于此:六月二十七日九时五十四分十三秒,测得赤经二十时二十分二十七秒一六,南纬十六度二十分五十三秒七。”1936年《科学画报》第三卷第十三期:“商就是天蝎座里的心宿,和参宿赤经差不多相距一百八十度。” 

相关名词

赤经圈

赤经圈亦称时圈,赤道坐标系中的一种大圆。即通过天极的大圆,它是赤道坐标系的副圈。赤经圈有无穷多个,都与天球赤道垂直 。

天球坐标

天球坐标亦称“天文坐标”。用来表示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坐标。通常天球坐标中的纬度和经度用天球坐标系的主圈、辅圈和原点来表示。可以分为天球地平坐标、天球第一赤道坐标、天球第二赤道坐标和天球黄道坐标等四种。

天球坐标中的纬度包括高度(地平纬度)、赤纬(赤道纬度)和黄纬(黄道纬度)等三种,都相当于地理坐标中的地理纬度;天球坐标中的经度有方位(或方位角,即地平经度)、时角、赤经(赤道经度)和黄经(黄道经度)等四种,都相当于地理坐标中的地理经度。

由于天球有各种不同的坐标系,所以同一天体就有各种不同的天球坐标。如图《不同的天球坐标》所示,高度和方位角构成天球地平坐标(a)、赤纬和时角构成天球第一赤道坐标(b)、赤纬和赤经构成天球第二赤道坐标(c)、黄纬和黄经构成天球黄道坐标(d)。各种天球坐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黄道是太阳周年运动的路线,黄经和黄纬特别适用于表示太阳、太阳系的行星和月球的运行;高度和方位角则表示天体当时当地在天空中的位置;赤经和赤纬表示了天体在空中固定不变的位置 。

天球坐标是天文学上的坐标常用的有地平坐标、黄道坐标、赤道坐标等。我国古代最常用的是赤道坐标,有时也用地平坐标与黄道坐标,它们都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东西,在观测恒星,确定天体的位置等方面,有独特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赤道坐标的建立至上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它承袭了古代二十八宿记位置的传统,坐标的两个分量是入宿度和去极度。所谓入宿度,指二十八宿的距星与某一天体之间的赤经差,对于二十八宿来说,与入宿度相当的量是距度,某一宿距星到下一宿距星之间的赤经差叫该宿的距度。所谓去极度,就是所测的天体距北极的角距离,实际上是赤纬的余角。赤道坐标系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得到了广泛地运用,这在世界天文学史上是一个典型。

(二)黄道坐标。黄道是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的轨道。以黄道为基础,用黄经、黄纬表征天体位置,即黄道坐标系。它的分量之一也是黄道入宿度,而另一个分量有时用去极度,有时则用黄道内外度。最早明确提到黄道的是《石氏星经》,东汉贾逵曾经引述到:“石氏星经曰:黄道规牵牛初直斗二十度,去极二十五度。”在这里,黄道规即黄道圈,牵牛初就是冬至点,《石氏星经》的黄道坐标,冬至点的人宿度为斗20度,去极度为115度(二十五为一百一十五之误)。汉末刘洪《乾象历》中又出现了求月亮黄道内外度的说法。应该指出,我国古代给出的二十八宿黄道经度差,不是天文学上的黄经差,而是二十八宿距星的赤经差在黄道上的投影。所谓某宿的黄道距度,就是量过本宿和下宿距星的两条赤经圈所夹的黄道弧长。所谓黄道内外度,则指纬向方向的量,天体在黄道以北叫黄道内,天体在黄道以南叫黄道外,它们都是以赤道圈为准,沿着天体的赤经圈,从所测天体量到黄道为止。

(三)地平坐标。以地平面和天顶(头顶方向)为基础建立的坐标叫地平坐标,它的两个分量分别取作地平方位和地平高度。中国古代最初的地平坐标只有地平经度,它广泛用于以日晷测量太阳出没运行的方位角上,在汉代,常用十二地支来表示方位,如子代表北方,午代表南方等。后来用四维、八干、十二支来代表二十四个方位。四维是:用艮表示东北,巽表示东南,坤表示西南,乾表示西北。八干是:甲、乙、丙、丁、庚、辛、壬、癸。十二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它们合在一起,就是所谓的二十四山,表示二十四个方位,这二十四山,只是方位区域,并不表示连续的量度。后来的浑仪上都装有地平环,一般使用这二十四个方向。地平坐标的另一个分量,大约是同浑天说一起产生的。唐僧一行发明复矩图(仪器),来测量地平高度,到了元代郭守敬才发明了立运仪,既能测量地平高度,也能测量地平经度。

参考资料

1.赤经·术语在线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