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母宫(中国甘肃省平凉市道教宫观)

2023-07-12 3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王母宫

中国甘肃省平凉市道教宫观

王母宫又名回山王母宫,乃西王母祖庙,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和其祖庙所在地,位于平凉市泾川县城西一华里的“回山”之上。始建于西汉元丰年间,唐宋初、明嘉靖年间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毁于兵燹,一九九二年当地政府基于弘扬文化、发展旅游出发,由民间经理会第三次筹划建重修,陆续建成西王母大殿,东王公大殿配殿等主体建筑,回山王母宫是西王母降生地、发祥地、祖庙所在地,一九九年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称号。

中文名 王母宫
外文名 The Queen Mother's Palace
属性 道教宫观
地址 甘肃省泾川县
景点 宫山晓钟,石窟,瑶池,回屋
主要建筑 大殿,三皇殿等
旅游看点 陶谷碑,金代大钟
级别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景点简介

王母宫景区位于泾川县城以西、泾汭两河交汇处,占地1.3平方公里,是西王母降生地和祖庙所在地。王母宫在泾川县回山顶巅,祖传周穆王西游时曾在此与王母幸会;又传说西汉武帝曾于征和二年(前91)七夕迎王母之驾于甘泉,遂荐仙桃。故后人便于回山上修建王母宫。

宫内原主要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大殿、玉皇阁、周穆王祠、汉武帝行祠、玄帝庙以及望河楼、晓钟亭、旷如亭等,规制严整,气势雄壮;后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重建。

主要建筑

大殿

王母宫

中国最早、最大的西王母祖庙,它始建于西汉武帝元封年间,就是距今公元前110年到公元前105年之间。气势恢宏的王母宫大殿背西面东,是20世纪90年代初,在台湾道教信徒的捐资下重建的。1999年,被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和中国民俗学会授予这里为“国家重点民俗文化景区”和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宫内原主要建筑有一天门、二天门、三天门、王母大殿、玉皇阁、周穆王祠、汉武帝行祠、玄帝庙以及望河楼、晓钟亭、旷如亭等,规制严整,气势雄壮;后历经兵燹战乱,屡毁屡建。现存建筑多为明清两代所重建。

西王母宫分为两层、三个部分。进门我们看到的第一部分迎面是地宫,布置有书画作品及西王母文化研究资料展览,大约300平方米。

西王母大殿是王母宫的第二部分,由西王母大殿与东王公大殿、三皇五帝殿组成,正好符合中国古代四合院式建筑风格。

西王母大殿于1992年农历7月18日奠基重修,1994年农历9月12日竣工。耗资100多万元,主要由台湾松山慈慧堂及信众捐资修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仿明清古建筑风格,斗拱梁枋,明柱回廊,月台围栏,外型喷砂,整座殿似汉白玉雕塑而成,建筑面积约360平方米,殿内藻井、梁枋、天花等采用金龙和玺彩绘,插枋以上装饰图案采用水泥雕塑,喷砂罩面,前后四门上方分别为春、夏、秋、冬四季图,中门上方为一元化二气图。

西王母主神塑像四点六米高,面带慈祥,威仪四方,栩栩如生。左旁站立武像为白虎使者,右旁站立文像为青鸟使者。神龛背墙图案为西华天池,表现为古代西部山水、花草、树木、牛羊等风光画面,身后“无极”二字,表述道教真旨,南北山墙两幅壁画采用工笔重彩绘制,分别表述有关西王母的六段传说故事,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射日奔月、降临汉宫、瑶池宴会、南墙壁画由西向东依次为,送疆域图、蚩尤之战、派使献玉。

三皇殿

三皇殿供奉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的三位传说中的远古帝王:燧人、伏羲、神农。(《风俗通义·皇霸篇》引《礼纬·含文嘉》)。它集中反映了原始社会经济生活发展的情况。

燧人氏:传说中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篇》远古人民“茹毛饮血”,他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反映中国原始时代从利用自然火,进步到熟食的情况。

伏羲氏: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说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

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相传远古人民过着采集渔猎生活,他用木制作耒、耜、教民农业生产。反映中国原始时代由采集渔猎进步到农业的情况。又传说他曾尝百草,发现药材,救人治病。《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着作。一说他为炎帝。

五帝庙

西王母大殿

五帝是传说中上古帝王。时在三皇之后,夏代以前。最早见于《荀子·非相篇》。关于五帝有四种说法,我们这里采用的是《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说法,即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他们都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或联盟的领袖。

黄帝:五帝之一,传说是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炎帝扰乱各部落,他得到各部落的拥戴,在反坂泉(今河南涿鹿东南)打败炎帝。后扰乱,他又率领各部落在涿鹿击杀蚩尤。从此他由部落首领拥戴为部落联盟领袖。传说有很多发明创造。如养蚕、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术等。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着作,相传是《黄帝内经》的一部分。黄帝又被战国时黄老学派推崇为始祖。今国人自称炎黄子孙,即指他与炎帝。

又一传说他为中国古代神话的五天帝之一,系中央之神也。

颛顼:五帝之一,传说大话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阳氏。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曾命重任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命黎任火正(一作北正)之官,掌管民事。

帝喾:五帝之一,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号高辛氏,有四妻四子,姜源生弃(即后稷),是周族的祖先,简狄生契,是商族的祖先,庆都生帝尧,常仪生帝挚。

唐尧: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号陶唐氏,名放勋,史称唐尧。传曾命羲和,掌管时令,制定历法,资询四岳,选舜为其继承人。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命舜摄任行政。他死后,即由舜继位,史称禅让。一说尧到了晚年德哀,为舜所囚,其位也为舜所夺。

虞舜:五帝之一,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姓姚,一作妫姓,号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共工、欢兜、三苗,鲧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拨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一说他为禹所放逐,死在南方的苍梧。

东王公大殿

关于东王公,据《列仙全传》记载,木公讳倪,字君明,号玉皇,又有元阳父、木公、扶桑大帝之称。正月初九降生。东王公,原本指上古时期统治东方的君主的概括。商周以后人们对天帝的信仰和崇拜十分广泛,以为天上有一个天帝主宰人间的吉凶、祸福,因而说把东王公抬出来充当天帝的角色,把东王公人神化。道教宣称,“东王公是东华至真至气所化生、主阳、主父,西王母是西化至妙至气所化生,主阴、主母,世间万物是他们俩生化养育的”。

这里把东王公和西王母世俗化,说他们有男女情欲,过着天界的夫妻生活。封建统治阶级利用了人们对天帝崇拜和道教的宣扬,大力鼓吹“君权神授”,说自已是天帝的儿子,他们的统治是天帝交给的天职。要人们听天命。

他们的宣传对天帝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唐宋以后,一些文人又把天帝称玉帝、玉皇,随之道教又宣称玉帝统管三界四生,天界、地界、人界;四生即:胎生、卯生、浮生、化生,是宇宙的总黄帝,所以称玉皇大帝。这样,东王公的名字就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就是玉皇大帝。不过这位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在唐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他的出现和逐渐定型,是唐宋以后的事。

在东王公身边的两位侍者,一名金童,一名玉女。相传东王公自幼喜欢吃大枣,故而金童手捧一盘大枣侍奉在东王公身边。东王公手下有四大天王,分别为增天天王,职风:广目天王、职调;多闻天王、职雨;持国天王,职顺。他们合起来,统领宇宙万物的风调雨顺,也是我们老百姓所祈求的最高幸福。

东王公内墙上的壁画。南墙上有三。一是说木公初形,即东王公早期的神态。据《神异经·东荒经》记载,东荒山中有石室,东王公居焉,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二是石室相公。据《神异经》记载,世有大鸟名:“希有”,一遮东华,一遮西华。鹏鸟立于天柱之上,东王公与西王母在大鹏鸟背每年在回屋相会一次。来时东王公乘坐一龙车,西王母乘坐一虎车。三是金母诞生。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宇宙是一团凝聚的元气,处于混沌状态,就象一个鸡蛋。

这团气体中有一种灵性,这个灵性就是盘古,后来开始演化,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盘古的灵气在天上(道教称元始天尊),地上的岩石同渗出的积血生成太元玉女,元始天尊与太元玉女血气相通,在天界进一步演化,天界的灵气得以运转化为阴、阳二气,阳气称东华至真之气,神名叫东王公,阴气称西华至妙之气,神名叫西王母。

北墙壁画也有三副。第一副描述的是金童传书。据《仙传拾遗》记载,昔汉初小儿于道歌曰:“着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识,唯张子房知之,乃再拜之,曰:“此东王公之金童也。盖言世人登仙,皆揖金母而拜木公焉。”第二幅画讲的是东王公其人。东王公演变成道教神灵的故事,号玉皇(详见东王公解释)。第三幅画讲的是玉女抱壶的故事。东王公和玉女戏耍,东王公持箭,玉女投壶,箭投进壶者,天为之笑。

东王公大殿始建于1995年,建成于1999年。耗资180多万元,大部分资金都来自台湾朝圣信众的捐款。

旅游看点

后花园

西王母的后花园,这是大殿的第三部分。它由一个圆型的水池及四个花圃组成,象征着远古时代西王母宫的大花园,往前走是祭台,主要是供宗教祭天和平时游人休息览胜的场所。

瑶池

王母宫石窟

瑶池位于回山南麓,相传是西王母举办蟠桃会,大宴群仙的地方。明代建筑“夜月亭”为古泾州八景之一,每逢中秋月圆之夜,前来观景赏月者,络绎不绝,瑶池水为天然矿泉水,清澈透明,甘甜可口。

瑶池沟是最具神秘意味的所在。沿沟拾阶而上可以攀天梯,到达王母宫后山。这里林木繁盛,遮天敝日,冬景苍松缠腰,春桃红杏白,迎春花开,是您踏春的最好选择。夏日凉荫遮暑,是您消闲消暑最好去处。这里植被丰富,有冠木及名贵树木达上百种,是泾川多年坚持义务植树的缩影。沟内有灵官庙,三霄殿(子孙宫),还有一处西王母早期穴居修炼的窑洞、花园等建筑群。从这里直达王母宫有两条路供您选择,一是乘车沿景区道路直达王母宫,二是沿沟西进攀援上山到王母宫,两条路径自有不同的感受。

回屋

回屋位于回山之下,相传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一九九二年八月二十四日,台湾三重市凤德玉宝殿一行三十余人拜谒西王母于回屋,拍得显灵神光。

石窟

王母宫石窟位于回屋旁,开凿于北魏太和年间,距今约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窟内为方形中心塔柱,雕有大小佛造像200余尊,窟外建筑为木质四层凌云飞阁,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十分庄严。

宫山晓钟

悬钟为金代大安铁钟,原为山下回山佛寺遗物,现悬挂于王母宫山顶的钟亭内,属省级文物。大钟铸于金大安三年(公元1087年),钟高2.5米,口周长4.6米,厚0.13米,重约万斤。钟身分5层,铸饰铭文和图案。从上至下,第一和第五层为莲花图饰,第二层为:“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四言吉语,第三、四层为铭文32方,记所供奉的八大菩萨法号,僧人、供养村社名,还有一方女真文字的铭文,它是泾川有女真完颜后裔聚居区的见证。宫山晓钟,已成为泾川的一大象征。

清·谢闫祚的诗《宫山晓钟》赞曰:

推帘月色尚溶溶, 万籁萧然听早钟。

隔水一声传激越, 傍山万木响玲珑。

惊残枕上华胥梦, 冷尽人间名利胸。

王母祠前花正放, 定应添得晓妆浓。

回山王母宫颂碑

在泾川县回山脚下的西王母文物管理所有这样一块石碑。这是一块宋代碑刻,名叫“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也叫“陶谷碑”、“天圣碑”。全碑通高2.83米,宽0.83米,厚0.18米。碑额梯形,上刻五寸篆书“重修回山王母宫颂”。碑文为篆书,二十行,每行四十六字,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碑文残缺140余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属回山道教遗物,曾被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报道。

南石窟寺之碑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北魏永平三年(510),泾州刺史奚康生开凿南石窟时所立。碑为灰砂岩质,高2.25米,宽1.3米。碑文魏书,详载泾州开凿南石窟的情况和对佛的赞语。记载北魏永平三年奚康生开凿南石窟的经过,雕有二龙戏珠的碑首现存北京大学。

镇海寺蒙文碑

镇海寺蒙文碑原在径川县镇海寺中,现移置于县文化馆的碑亭内保存,是研究我国元代历史、政治、佛教史和古代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资料。据考证,此碑始建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四年(1277年)。碑呈圆形,已残缺,有荷花雕饰,龟形座。通高1.85米,宽0.86米,厚0.24米。正面碑额阴刻直书四个汉字“镇海之碑”。正面上端为真体八思巴文(元史上称为蒙古新字和国字)。内容系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颁发的保护镇海寺和僧侣的圣旨。下面的汉文则直书建碑人的姓名、官职。背面的汉文已模糊不清,很可能是蒙文的汉译。镇海寺蒙文碑是省级保护文物。

祭祀活动

1999年亚细亚民俗研究学会、中国民俗学会在泾川举办了海内外西王母民俗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120多名专家学者对泾川西王母文化进行了全面考察和科学定位,命名泾川为“中国西王母文化名城”,使西王母文化遗存成为泾川联系国内外的一个安全纽带。2005年在泾川举办的首届海峡两岸西王母论坛,又一次将西王母文化发祥地和西王母故里定位到泾川,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确定“台湾泾川西王母之旅·泾川回山西王母祖祠”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考察基地,会长到会授了证书。

这足以说明泾川是西王母故里,已成为联系海峡两岸儿女同根文化的重要纽带,成为华夏儿女不争的事实。2006年,论坛即将在台湾召开,并逐年在台、泾两地轮流举办。

西王母是我国三皇五帝时代之先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后来又成为西戎母系氏族部落女酋长的专用名,因此西王母确有其人。吴晗说:“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从《史记》、《汉书》等古书的记载可以看出,在秦汉以前,中国西部的泾、渭、洛三河的上游一带,有“回城”、“回中宫”、“回中道”等一系列与“回”字有关的地名和建筑。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年,始皇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鸡头山即今平凉崆峒山,泾川古称回中,王母宫之山因名回中山,简称回山。秦始皇所经过的“回中”,应是指今天的泾川一带。唐人段成式《酉阳杂俎·诺记上》中写道:“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这句话,是地望在地名中的反映,可以说明为什么泾川称为回中,山也被称为回山。《史记·赵世家》中记载“穆王使造文御,西巡狩,见西王母,乐而忘归”的地方,应该也是泾川回山。

据《汉武帝年谱》统计,汉武帝刘彻从45岁到67岁的22年间,曾11次到泾川,其目的就是为了会见西王母。唐代诗人胡曾的《回中》诗中写道:“武皇无路及昆丘,青鸟西沉陇树秋。欲向生前躬祀日,几烦龙驾到泾州。”这首诗不但指明了回中与泾州是一个地方,而且道出了汉武帝在泾川回山拜访王母的历史事实。

可见,至迟在唐代,泾川回中山已成为全国公认的西王母圣地。唐代诗人卢照邻、陈子良、李白、李贺及宋代诗人陆游、元代剧作家汤显祖等以《乐府诗集》铙歌十八曲之四《上之回》的名称为题,写了不少诗作,都提到了回中。当然,最为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李商隐于开成三年落榜后游历泾川回山瑶池时所作的《瑶池》一诗:“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这些足以说明唐代的人们认定泾川回山就是西王母的发祥地。除此之外,阮籍、陶渊明、杜甫、韩愈、白居易、刘禹锡等都有咏西王母的诗句。

至于清代,谭嗣同过泾川,留下了“为访瑶池歌舞地,飘零黄竹不堪听”的诗句。194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到泾川,为王母宫题写了一副对联:“千年气接文孙驾,万里云开王母宫。”

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庙会

农历三月二十日,是泾川回山西王母祖庙庙会,来自台、陕、豫、陇东的游客和沪、鄂、川、浙、苏、宁的客商6万多人朝圣谒祖、贸易经商。庙会使回山和县城数次出现人流蜂拥、水泄不通的空前盛况。泾川现存宋开国元老陶谷碑记载,农历三月是宋开宝年间重修王母宫竣工之月,其时举行了盛大的祭祀活动,相沿成习,已传承一千多年。

西王母游牧(羌、戎)民族图腾为虎,中原农耕民族图腾为龙,两大民族共融为龙的传人之后,西王母被尊为中华人文先祖之一,西王母文化古老原始,五千年间积淀于三千里昆仑之间,形成了神话区和信仰区,即以传说为形式,给周秦之先的新疆、青海留下了丰富的神话遗存;以祖先崇拜为形式,给周秦之后的泾川地区留下了祖庙、庙会陇山之东的泾川遗存,因陇山是上古中原与西部势力的分界,长期处于两大民族交融之地,故从汉代起,西王母祖庙矗立于泾川回山,内地或中原民族的西王母信仰从这里起源。中国民俗学会专家乌 丙安、陶立璠等评价说:在全国所有西王母庙会中,泾川西王母庙会是最早最大的。

2008年庙会前夕,恰逢冯骥才发起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启动,由山东电视台承担的工程项目 360集电视系列片《中华民俗》摄制组把西王母庙会作为经典民俗,赶赴泾川拍摄了精彩内容,如西王母法会、西王母瑶圣水采水仪式、饮圣水、品王母宴酒、小吃、唢呐、小曲、社鼓表演。台湾数个朝圣团顶礼膜拜。至5月2日夜,庙会活动高潮迭起,外地客商生意兴隆,使今年庙会成为规模最大、人气最盛的一届,活动凸现出中华民族崇拜女性人文祖先西王母,两岸同胞同根同源、谒祖朝圣、民众亲和、爱国爱家的时代氛围。

王母庙会信俗

西王母(太真王母)庙会始于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农历三月二十,至今已传承了1043届。它是宋代重修王母宫竣工庆典而形成的上层、民众参与的公祭、民祭王母和娱人活动为主题的民俗文化载体,含有历史、宗教、民俗、礼仪、节庆和工艺、技能、商贸、饮食、文艺展销展演等诸多元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每逢庙会,泾川城区居民倾家出动,乡下农民成群结队涌向县城;豫、晋、陕、甘、宁各地客商和王母信众慕名参会。

当日,回山上下人山人海,蔚为壮观,最多时达到十多万人。近20年来,每届王母庙会都有各国家的民俗研究者考察、采风,海内外华人,尤其是台湾同胞组成的声势浩大的王母朝圣团前来朝圣。庙会庆典活动主要有取水、法会、放河灯、演秦腔、唱小曲、舞神鞭以及剪纸、刺绣、小吃等展销。

名人诗词

清·谢闫祚的诗《宫山晓钟》赞曰:

推帘月色尚溶溶, 万籁萧然听早钟。

隔水一声传激越, 傍山万木响玲珑。

惊残枕上华胥梦, 冷尽人间名利胸。

王母祠前花正放, 定应添得晓妆浓。

汉乐府《上之回》首句“上之回所中”。

《乐府诗集》载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上之回》诗:“前旆(pèi)拂回中,后车临桂宫”。

《乐府诗集》载南朝张正见的《上之回》诗:“林光称避暑,回中乃吉行”。

《古诗源》载隋代萧悫(què)的《上之回》诗:“发轫城西畤,回舆事北游”。

唐陈子良《上之回》:“承平重游乐,诏跸上之回”。唐沈佺期《上之回》:“制书下关右,天子问回中”。

陶谷碑:“王母事迹其来久矣,名载方册,理非语怪”。“位冠上宫,福流下土,则回中有王母之庙,非不经也。年纪寝远,栋宇毁坏,坛欹杏朽,蔽荆棘于荒庭,井废禽亡,噪鸟鸢于古堞”。“汉武之祷灵境也,祀雍畤,幸朝那,立飞廉之馆以望悬圃,故乐章有《上之回》曲”。

南宋陆游的《上之回》:“咸阳宫阙天下壮,五更卫士传鸡唱。城门洞开銮驾出,回中更在云霄上”。

参考资料

1.景区信息·甘肃旅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