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汉语汉字)

2023-08-17 95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寻(拼音:xú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古字形像一人伸开两臂丈量的样子,本义疑即一种长度单位,即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八尺。《说文解字》又解释为抽出丝的头绪并整理它,由此引申为治理。测量是为了探究,故”寻“表示搜求、查找,又有沿着之义,由此引申为连接不断,又引申指时间,表示随即、不久。

中文名
拼音 xún
繁体
部首 彐、寸
五笔 VFU
郑码 XBDS
字级 一级(0563)
平水韵 下平十二侵
注音 ㄒㄩㄣˊ
异体字 *𡬶、㝷、𡬰、𡬻、𢒫、𦅀、𥳍
统一码 5BFB
GBK D1B0
造字法 会意字或形声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笔画 3 3

字源演变

演变流程图

许慎《说文解字》认为“寻”是个形声字,字形从工、口、又、寸。“工”,为绕线的器具;“口”,像缠绕的线;“又”和“寸”均表示手,在此有整理的意思。“彡(shān)”为声符。也有人认为“工”是工具,“口”是嘴,“又”(彐)和“寸”都是手,用手用口,用工具探究搜求事物,就是寻找之义,是会意字。至于八尺为寻,是借同音表义的假借字,字形与字义无关。也有人认为“彡”像乱丝。综合起来,就是表示从一团乱丝中理出头绪来。

有人根据甲骨文字形释为“寻”,早期甲骨文像一个人伸开两臂的样子,旁边还有一个类似席子或竿子之类的物品,其意是指两臂间的距离。本义当是一种长度单位,即一个人伸开两臂的长度,合古代的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的。后来的甲骨文和金文在下部加“口”。小篆的字形略有变化,变成从“又”、从“工”、从“口”、从“寸”,从“彡”,皆为形符。将工、口二字移至中间一形之中间并列,是为了使形体匀称,下部的“寸”是“又”的演变,如图12。通行字省去“彡”。简化字将工和口省去,写作“寻”。

现代释义

详细释义

词性

释义

例句

量词

古代长度单位。一般为八尺,也有说六尺或七尺为一寻的。

《诗经·鲁颂·閟宫》:“是断是度,是寻是尺。”郑玄笺:“八尺曰寻。或云七尺、六尺。”

形容词

〈文言〉长。

《淮南子·齐俗训》:“深溪峭岸,峻木寻枝。”

左思《魏都赋》:“硕果灌丛,围木竦寻。”

动词

探究;研究。

《后汉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传相祖述,寻问莫知源由。”

〈文言〉重(chóng);重温;重申。

《左传·襄公十八年》:“冬十月,会于鲁济,寻湨梁之言,同伐齐。”

〈文言〉连续;经常。

向秀《思旧赋》:“听鸣笛之慷慨兮,妙声绝而复寻。”

《北史·隋纪上》:“战争相寻,年将三百。”

找;谋求。

《墨子·修身》:“思利寻焉。”

陶渊明《桃花源记》:“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杜甫《蜀相》诗:“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鲁迅《范爱农》:“我想为他在北京寻一点小事做,这是他非常希望的,然而没有机会。”

〈文言〉追踪;追逐。

《资治通鉴·魏明帝太和五年》:“今亮孤军食少,亦行去矣。懿不从,故寻亮。”

〈文言〉继续、连续。

谭嗣同《思篇》:“有利必有害,有损必有益,相纠相寻,至于无尽。”

〈文言〉延伸。

《淮南子·齐俗训》:“譬若水之下流,烟之上寻也。”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四:“司马温公有五字云:烟曲香寻篆,杯深酒过花。”

〈文言〉依附;依循。

陆机《悲哉行》:“女萝亦有托,蔓葛亦有寻。”

林逋《汴岸晓行》诗:“驴仆剑装轻,寻河早早行。”

〈文言〉用。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今令尹不寻诸仇雠而于未亡人之侧,不亦异乎!”

〈文言〉讨伐,派兵去镇压。

《国语·周语》:“夫三军之所寻,将蛮夷戎狄之骄逸不虔,于是乎致武。”

〈文言〉同“巡”。周行视察。

《西游记》第七四回:“我等寻山的,各人要谨慎堤防孙行者。”

介词

〈文言〉表示所处或方位,相当于“沿着、顺着”。

白居易《琵琶行》:“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名词

(Xún)姓氏用字。

副词

〈文言〉表示时间,相当于“不久、接着、随即”。

《后汉书·邳彤传》:“彤寻与世祖会信都。”

刘淇《助字辨略》卷二:“寻,旋也;随也。凡相因而及曰寻,犹今之随即如何也。”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寸部】徐林切(xún)

𢒫,绎①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彡声。此与𤕦②同意。度,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注释】①绎:抽出丝的头绪。②𤕦(níng):治理。

说文解字注

绎理也。

段注:谓抽绎而治之。凡治乱,必得其绪而後设法治之。引伸之义为长。《方言》曰:寻,长也。海岱大野之间曰寻。自关而西秦晋梁益之间,凡物长谓之寻。周官之法度广为寻。古文礼假寻为燅。有司彻乃燅屍俎注:燅,温也。古文燅皆作寻,记或作寻。《春秋传》: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案《左传》服注:寻之言重也,温也。《论语》何注:温,寻也。互相发明。俗本礼注作燖,误。

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又、寸,分理之也。彡声。

段注:徐林切。七部。

此与𤕦同意。

段注:说见𤕦下。

度人之两臂为𢒫,八尺也。

段注:此别一义,亦因从寸及之。《考工记》曰:浍广二寻。

广韵

徐林切,平侵邪‖寻声侵3部(xún)

寻,长也。又寻常,六尺曰寻,倍寻曰常。《山海经》曰:“寻木,长千里,生河边。”又姓,晋有寻曾字子贡。徐林切。十六。

【校释】六,当作”八”,《说文·寸部》:“人之两臂为寻,八尺也。”

康熙字典

【寅集上】【寸部】寻·康熙笔画:12·部外笔画:9

古文:𡬻

《唐韵》徐林切。《集韵》《韵会》《正韵》徐心切,并音浔。《说文》:绎理也,本作𢒫,从工、口,从又、寸。工、口,乱也。

又寸,分理之也。彡声。《增韵》:求也。《前汉·黄霸传》:语次寻绎。注:抽引而出也。

又度名。《周礼·地官·媒氏注》: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小尔雅》:四尺谓之仞,倍仞谓之寻。《孟子》: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

又仍也,继也。《左传·昭元年》:日寻干戈,以相征讨。古语:毫末不扎,将寻斧柯。

又俄也。晋羊祜《让开府表》:以身误陛下辱高位,倾覆亦寻而至。

又用也。《左传·僖五年》:将寻师焉。注:寻,用也。

又侵寻,犹浸淫也。《前汉·武帝纪》:巡郡县,侵寻太山矣。

又借作温燖。《左传·哀十二年》:吴使人请寻盟。子贡曰:若可寻也,亦可寒也。注:寻,重也,温也,前盟巳寒,更温之使热。与燖义同。

又长也。扬子《方言》:自关以西,秦晋梁益闲,凡物长谓之寻。

又俗谓庸常为寻常。

又姓。晋寻会,唐刘黑闼将寻相。

《韵会》:毛氏曰:从口。俗从几作𡬶,非。𠙛。

参考资料

1.寻·汉程网

2.寻·汉典

3.寻·在线汉语字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