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时节(傈僳族传统节日)

2023-08-18 3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阔时节

傈僳族传统节日

“阔什”是傈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阔什节,是傈僳族人民的节日。“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以前,傈僳族过节的日子以对物候的观察来决定,各村寨过节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在农历十二月初五到第二年正月初十这段时间内,前后约有一个月。这期间正是樱桃花开的季节,所以每年樱桃花开时就是傈僳族过年的日子。

中文名 阔时节
外文名 Kuoshi Festival
别名 盍什节
节日类型 传统节日
节日意义 祭祖祭宗,祈求赐福;风调雨顺
设立机构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公历日期 12月20日
民族 傈僳族

节日起源

阔时节即过年节,这是德宏傈僳族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过去,各地过阔时节的时间前后不一,大体是在农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正月初九左右。1988年12月,德宏州人大正式作出决定,阔时节的时间固定为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初九、初十,共3天。

关于阔时节的来历,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有一个古老的传说是这样说的: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傈僳族人家有兄弟两人,哥哥叫阿一,好吃懒做,而且为人狠毒。弟弟叫尼然,勤劳诚实,为人善良。父母去世后,哥哥独霸了家产,只给弟弟一只公鸡、一面锣,就把弟弟撵出了家门。

尼然没办法,只好住进了田棚里,他把公鸡放在门边,把锣挂在门框上,烧火取暖,烤着火就睡着了。半夜,挂在门上的锣响了,尼然被惊醒了,只见一群恶鬼冲了进来,抢着要吃他。这时,为首的恶鬼说:“听说人很聪明,我们来和他比跳嘎,要是他比输了,我们就吃他,要是他赢了,就放他走。”

尼然只得起来与恶鬼比跳嘎。尼然和恶鬼们拉着手,围着火塘转圈跳,跳着跳着,尼然发现,火烧得小了,恶鬼们就越跳越欢,火烧得越旺,恶鬼就越跳不动。于是聪明的尼然一边跳,一边用脚把柴往火塘里送(正因如此,傈僳人家忌讳用脚代手往火塘里添柴),火越烧越旺,恶鬼们越跳就越跳不动,这时,门口的公鸡也叫了,天快要亮了,恶鬼们想走,可是已经完全动弹不得了。最后恶鬼们只好认输说:“还是你聪明。”他们拿出一罐金子一罐银子给尼然,求尼然放过他们。尼然收下金银,放了他们。

尼然带着金银回家去,哥哥阿一看见了,感觉非常奇怪,就问尼然怎么得来的金子银子,尼然不会撒谎,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哥哥。

贪婪的阿一听了,也想发财,就学着尼然的样子来到田棚里住下。半夜,恶鬼们果然来了,看见阿一,误把他当成了尼然,就非常生气地说:“你这个人真贪心!”于是一拥而上,就把阿一给吃了。

尼然把带回来的金子银子分给了寨子里的乡亲们,大家都过上了美好的生活。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尼然的歌颂和纪念,就有了阔时节和阔时节“跳嘎”的习俗。

现在的阔时节活动,主要是在德宏州盈江县举行。因为盈江县是德宏傈僳族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傈僳族人口占了整个德宏傈僳族人口的一半以上。

阔时节

节日习俗

傈僳族自治州习俗

傈僳族在云南省怒江流域分布最为集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当地的傈僳族群众过春节,家家都要舂籼米粑和糯玉米粑,酿制香醇的水酒。为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每家都要把第一舂的籼米粑放一点在桃树、梨树上。除夕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吃饭,否则就会像月亮一样消失。

所以当天晚上,每个家庭成员都不能在外边,全家老小要聚集在一块吃团年饭。在傈僳族、怒族的古老传说中,是狗给人间带回来谷种,傈僳族在新年祭祀时还要把一碗饭、一块籼米粑、一块肉先祭祀狗,表示对狗的回敬。

怒江州内地习俗

各地傈僳族过“阔时节”各不相同,就是怒江州内各地也不一样。福贡、碧江的傈僳族过“阔时节”,从年节第一天到第十二天,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过年期间全家都休息,每人都穿上最好的衣服庆祝节日。村中架起秋千架、跳高架,开展打秋千、跳高等体育竞赛。男青年怀抱琵琶,邀请姑娘到野外唱歌跳舞;或到怒江边的沙滩上进行“江沙埋人”的游戏和划竹筏竞赛。老人则喝酒“唱调子”,唱累了,喝一碗水酒,休息一会儿,接着再唱,一连唱几天几夜。

年节的第七天是妇女休息日,这天妇女不背水不做饭;第九天是男子休息日,这天男子既不背水也不做饭,不上山打猎。这种女七男九轮回相冲的习俗,是傈僳族代代相传的古老风俗。

泸水县地区习俗

在过“阔时节”期间,泸水县的傈僳族有“春浴”的习惯。凡是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他们欢聚沐浴的场所,自治州首府六库附近的“峡谷十六汤”,也为“春浴”提供了绝佳的场所。六库附近的登更澡堂、麻布澡堂的“澡堂会”,至今有好几百年的历史。“阔时节”的第二天或第三天后,傈僳族全家人一起带上行李,准备好食物,到温泉附近搭起竹棚,吃住在温泉边,洗温泉澡。为了洗温泉,有的人家要走上百里山路。

附近几十里、上百里的歌手都要聚集到这里,分成男女两组,对歌赛歌,或翩翩起舞。饿了,就吃自己带来的美酒佳肴;累了,就到临时搭起的帐篷中休息。吃饱了,睡足了,再尽情地唱歌跳舞。同时,还举行打秋千、射弩、文艺演出,男女青年通过各种活动交流感情,选择伴侣。

云南保山地区习俗

云南保山地区腾冲县的傈僳族,还会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他们选择72把钢刀,先试一试是否锋利,不锋利的不要。然后把钢刀牢牢拴在两棵杆子上,扎成一把“刀梯”,树立在一块平地上固定好。赤脚的傈僳族汉子,脚踏钢刀,一步一步爬上刀梯顶端,在上面表演各种动作,把杆顶插着的红旗掷向四方。然后又一步一步下来,两脚毫发无损。晚上,他们在地上堆出一片烧得通红的木炭,赤着脚从熊熊炭火上不紧不慢地走过去。看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不仅感到心惊肉跳,而且深深为他们的勇敢折服。

云南丽江傈僳族阔时节

节日活动

在县城以东不远处有座允燕山,在山顶上建有一座傈僳族阔时节的标志塔“木多依”,“木多依”的意思为“顶天立地的大柱”。每年的阔时节就在这里举行。此塔基座两层呈六棱形,上面彩绘各种风情图案,写有“朋友四方来,欢度阔时节”字样。塔身十二棱形,每面绘不同颜色,并绘有十二属相,顶端是用玻璃钢原料制作的雕像,高3米,是傈僳族“花扒”(英雄)手持弩弓欲射太阳的造型,全塔高12米,巍然耸立,极其壮观。

每年的阔时节,在农历初九这一天,傈僳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到允燕山,相聚在“木多依”下,白天举行各种活动,如抛叶球、射弩打靶,跳欢快的三弦舞、芦笙舞。入夜,则照样要“跳嘎”,唱《阔时目刮》,即《过年调》。这是一部流传久远的傈僳族叙事长诗,经整理,1964年《德宏团结报》傈僳文版发表过,全文共5700行。其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一是渲染节日气氛,表现傈僳族以举行阔时节的方式,祈求得到天地神灵和祖先的保佑;二是歌唱劳动生产,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三是赞颂坚贞不渝的爱情。

《阔时目刮》演唱的最大特点是一人唱,众人和,边唱边舞,不用任何乐器伴奏。担任领唱领舞的,称为“刮扒”,或者“目刮扒”,汉语叫“嘎头”,是傈僳族中才艺出众的歌手。“刮扒”有两位,第一位叫“阿地扒”,代表男性神;第二位叫“阿密玛”,代表女性神。演唱时,主句由“刮扒”领唱,副句由伴唱者对唱,然后群众跟着一起合唱。

《阔时目刮》的舞蹈动作简洁古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大家手挽着手,注重步伐的变化和臀部、腰部的摆动,在歌舞的同时,一起用脚使劲踏跳,在地面上发出整齐、响亮的节奏声。

傈僳族是一个极其崇尚歌舞的民族,无论男女老幼,一旦进入“嘎场”,个个立即神情振奋,兴致勃勃,大家边歌边舞,通宵达旦,根本不知疲倦。

由于是通宵达旦的演唱,演唱者需不断饮酒助兴,所以阔时节需要准备充足的水酒。农历腊月间,傈僳族妇女就开始用玉米、高粱、荞麦、小米、稗子等杂粮酿制水酒,为过阔时节作准备。所以傈僳族把腊月称为“知架罕”,意为“酿酒月”。水酒一般汲取两三道,头道酒的第一碗酒是一定要敬给“刮扒”的。

在演唱过程中,有专人负责传酒,每隔半个小时左右就要传一次酒,先敬“刮扒”,再依次向后传,不可传漏一人,否则视为对那人不敬。跳到大约半夜时分,要喝一瓮最好的水酒,傈僳语叫“嘎木架”酒,先把酒瓮放到舞圈中间,靠近火塘边加温片刻,以加速酒的酿化,然后再把酒抽出来。头一碗照例是敬给“刮扒”的,然后依次传递,此时此刻,这样一碗最醇最香的水酒,无疑是对“跳嘎”者的最好的奖励。虽然时间已是半夜,但大家舞兴更浓,歌声更高,又掀起了新一轮的“跳嘎”高潮。由于《阔时目刮》很长,据说全部唱完要十天十夜,所以阔时节期间一般要连唱三个晚上。

在初九这天晚上,在阔时节场地上还有一个重要的活动,那就是“下火海”。这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当晚九时左右,在“木多依”塔一侧的平地上燃起了一堆熊熊大火,待木柴烧尽,场地上留下一堆通红的火炭,成为名副其实的“火海”。

“下火海”者两三个或四五个不等,“下火海”之前,要请尼扒祭祀“火尼”,祭祀完毕,尼扒手端一碗水,口中念念有词,念完,含一口碗中的水,喷在“下火海”者的脚掌上,然后,这些“下火海”者光着脚板,赤着手,一个个跳跃着进入了滚烫的炭火堆中,他们在炭火堆中跳跃、翻滚,用光脚把火炭踢得四处飞溅,甚至用手把火炭捧在掌心里搓,更有甚者,还把火炭往脸上擦。

此情此景,让围观者发出阵阵的惊呼。有那好奇者,想要试试火炭烫不烫,便捡起飞溅到场边的一块,立即又丢下了,原来这火炭温度极高。据说有人曾经做过测试,那火炭堆中心的温度高达摄氏300多度。可是几个“下火海”者在那火炭堆中进进出出,直到把火炭全部踩踏熄灭,最后让大家看他们的光脚板,虽然脚板已被炭抹黑,但是却完好如初,一点烫伤的痕迹都没有。

在初十这天中午,还有一个更为惊心动魄的表演,那就是“上刀山”。这天早上,在“木多依”塔一侧,竖起一架由72把锋利的长刀做成的“刀梯”,这就是所谓的“刀山”。这一架“刀梯”是这样制作的:过去,要由青年男子在前一天去山上砍来4棵又直又高的树和许多藤索,将两棵树用绳索捆绑接成一棵杆子,两棵杆子组成一架刀杆,把72把长刀刀口朝上,紧紧地绑在刀杆上,再用八条藤索拉稳刀杆向四面八方均匀地伸直。

尼扒口中念念有词,拿出早已施过法的符咒,分别贴在每一把长刀的两头,然后手端一碗酒,将酒含入口中,再全部喷向刀杆,一声大喝:“起———”,早就做好准备的青壮年男子们便齐声呐喊,拉住绳索,将高达7丈的刀杆笔直地竖立在场上,一座“刀山”就形成了。现在,树木刀杆已经换成特制的钢管,钢管上挂了许多彩旗和小花朵,只是那寒光闪闪的长刀依然不变。长刀的数量不定,有的绑36把,或者48把,也有绑72把,最多的绑108把。据说,每一把刀都要磨得锋利无比,用一根头发放在刀口上一吹就断,这刀才算是合格的。

刀杆竖起来后,即刻要用绳索拉起一圈围起来,除了工作人员和“上刀山”者,其他人不可再靠近。在刀杆底下设了一个桌子做香案,不远处,临时用帐篷搭起了一个神堂,绳索拉起的保护圈的出口一直连接到神堂的出口。

在“上刀山”之前,几位前一天晚上才下过火海的勇士,在尼扒的率领下,光着脚绕着刀杆跳了一圈。然后飞快地跑进了神堂,跪在神位前,尼扒点燃线香,念动咒语,在每一个“上刀山”的勇士头上虚画几圈,勇士们起身接过“尼扒”递来的水酒喝尽,在神位前转了一圈便向刀杆飞快地冲去,围着刀杆又跳了一圈,为首者站到刀杆下,把燃尽的香灰向空中撒了一些,然后站到桌子香案上,将光光的脚板和手掌都亮给大家看,示意并无任何保护措施。之后双手抓住刀刃,双脚直踏锋利的刀刃,在围观者的惊呼声中,一步登上。

参考资料

1.阔时节·中国万年历

2.阔时节·茶文化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