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2023-09-03 2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临港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

上海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交汇处,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拥有13公里长的海岸线,具备得天独厚的码头资源,是上海沿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直接腹地。“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是临港地区建设发展的基本思路。临港由“四镇”(南汇新城镇、泥城镇、书院镇、万祥镇)、“五区”(重装备产业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临港奉贤园区)组成。总面积315.6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陆133平方公里。2012年4月29日,临港新城更名为”南汇新城“。2015年4月17日,临港地区开发建设管委会常务副主任陈鸣波在中国城镇化高层国际论坛期间透露,根据临港新一轮规划,其未来定位将从“新城”调整为“独立辅城”。

中文名称 临港
外文名称 Lingang
行政区类别 新城区
所属地区 浦东新区
下辖地区 南汇新城镇、泥城镇、书院镇、万祥镇
电话区号 021
邮政区码 201306
面积 315.6平方公里
方言 上海话
气候条件 温带海洋气候
著名景点 滴水湖、泥城革命史迹馆、中国航海博物馆
火车站 临港火车站
港口 洋山港、芦潮港、临港产业区港口

建制沿革

临港地区的开发建设,是上海市委、市政府着眼二十一世纪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新趋势,提振上海制造业,主动对接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上海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能级,提高城市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举措。

临港的开发,旨在促进上海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优化上海城市总体战略布局,支撑上海"四个中心"和建成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临港充分发挥浦东新区先行先试作用,放大自贸区的溢出效应,率先实现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的复制和推广,助推国家战略的实现。

临港地区定位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引领区和高端产业集聚区、上海"四个中心"和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载体、我国海洋经济的示范基地,建成产城融合、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到2020年,临港将成为一个常住人口120万左右,功能相对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自2003年启动建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产城融合"五位一体"全面发展,开发建设取得显着成效。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70亿元(产业投资近1000亿元),引进产业项目230多个,工业总产值保持45%的年均增幅,税收收入保持22%以上的年均增幅,形成了新能源装备、汽车整车及零部件、船舶关键件、海洋工程、工程机械、民用航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6+1"产业格局,海洋工程半潜式钻井平台等一批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重大突破。建设了S2沪芦高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等一批重大交通设施,一期开发区域基础设施体系基本成型。

临港

行政区划

上海临港地区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由德国GMP公司按照田园都市风貌进行总体规划,由重装备区、物流园区、主产业区、综合区、奉贤园区、南汇新城等功能区域组成。重装备区规划面积6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高、新、先"为特色的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物流园区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着力打造成港口物流、产业物流、特种物流协调发展的综合物流枢纽。主产业区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主要聚焦发展民用航空、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综合区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以研发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轻型制造业,重点发展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光电子、机电设备、航空配套等产业。奉贤园区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将建设成为集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综合贸易物流及商业配套服务等一体化发展的现代化综合性园区。南汇新城规划面积68平方公里,以5.6平方公里滴水湖为中心,呈现"一湖三环"的城市发展格局,是临港城市综合功能服务区。临港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带动城市,城市服务产业,是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的产城融合新兴区域。

南汇新城镇

临港之心——南汇新城镇。南汇新城镇由原芦潮港镇、芦潮港农场、申港街道和老港镇大治河以南(不含大河村和东河村)的区域合并组成。东至长江,南至杭州湾,西至奉贤区和浦东新区泥城镇、书院镇边界,北至大治河,总面积67.76平方公里。“十二五”期间,南汇新城镇将着力建设城市、发展产业、集聚人气、培育文化、营造氛围,大力推进南汇新城建设,将南汇新城建成为上海市东南端的经济、文化中心,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发展区域,长江三角洲地区具有海港特色的旅游目的地,集中体现21世纪新型都市魅力和活力、兼具一定产业功能的综合性现代化滨海新城,努力建设绿色之都、智慧之都、健康之都。

自2002年6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经历了10年的努力、拼搏、奋战,南汇新城已初见城市雏形。截至2011年底,南汇新城镇共完成投资271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总投资54亿元,公益性项目总投资94亿元,社会(经营性)投资项目总投资31亿元,住宅项目总投资92亿元。主城区行政办公、生活居住、商业配套、社会事业、旅游休闲等功能逐渐完备,城市雏形已现,进入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功能开发并举的重要转型发展阶段。

泥城分城区

临港之门——泥城镇。临港泥城分城区是临港新城城市建设区的组成部分,是重装备产业区和临港物流园区生活服务配套的重要补充。将建设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以生活居住用地为主的生态型城市社区。临港新城泥城分城区基地总面积约7.12平方公里,规划居住人口10万。距浦东国际机场18公里,距芦潮港码头4公里,距海港新城主城区约10公里,南邻浦东铁路和重装备产业区,东邻国际物流园区,北部与规划中的新城主产业区相对,西接郊区环线、沪芦高速公路(S2),交通便捷,四通八达。

临港泥城分城区分别依托原泥城和彭镇设立社区功能轴的两个核心,以对原有的设施按最先进的城市设计理念和标准予以更新完善;围绕社区功能轴建设社区中心综合组团,有社区的市民广场、文化中心、中心公园、商业服务中心、体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以及公共交通枢纽。沿中心综合组团南北两侧分别建成六个居住组团。工业小区(含配套工业区和都市工业区)设于社区西北角。居住社区根据不同人群居住要求,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现代居室要求,将居住用房、周边产业区生活配套用房建设成景观独特、配套齐全的现代化社区。

按照未来10万人口涌入标准,设计完整的商业生态规划和商业布局格式,将商业设施与便利商业服务相结合,娱乐与人文相结合,营造人气凝聚、配套便捷、服务齐备的商业环境。泥城分城区产业区将积极配套临港主产业区,重点发展技术精、税收高、就业广、环保优的产业项目,同时积极促进本地现有工业结构相应调整,构建完备的生态产业链。

“泥城”名称由来:白鹤庙周边抗击海潮所建的土堤。清朝咸丰年间,有一宁波虞姓人氏,在一泥墩上,只见一只白鹤立地欢唳,声音悦耳动听。虞叫家人前往欲擒,那白鹤飞飞落落,虞氏家人终不得手。虞氏对白鹤飞行方向作了观察,发现它飞行轨迹恰恰兜了个四四方方的圈子。虞氏心想:白鹤是吉祥之鸟,此地定是块风水宝地,于是定居于此开垦建庄园。又据白鹤飞的踪迹筑起了数尺高的土堤。以防海潮侵袭,利于开垦堤内土地。后虞氏把庄园改建成庙宇,因没有改变外面的白壁瓦屋,故此白鹤庙成了远近闻名的与众不同的庙宇,自此四方百姓视此地有神佛保佑,纷纷迁居于此。后人把白鹤庙周边抗击海潮所建的土堤,称之为“泥城”。

书院分城区

临港之翼——书院镇。临港书院分城区位于临港新城主产业区北翼,总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近8万。城区北倚新城内河航运干道---大治河;东邻连接浦东国际航空港和洋山深水港的快速交通干道---两港大道;南接新城重要交通干道---白玉兰大道;西靠主产业区交通干道---Y6路;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是活力十足的分城区。分城区主要分为产业区、西北社区、西南社区、东北社区、东南社区及中央公园社区六大区域,通过运用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全面打造与临港相匹配、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生态城区和产业配套区。

“书院”名称由来:租税粮仓库的名字。清朝嘉庆年间,当时的清政府为了储存书院地区的租税粮,建造了5开间两厢房的仓库,当地人叫它“收租厂”。因为这些租税粮专用于南汇县的私塾和各类教育经费,故又叫“书院厂”,简称“书院”。书院闻名四邻,后以此取名。

万祥分城区

临港之窗——万祥镇。万祥分城区位于临港新城的西北部的主产业区内,是临港地区北门户,距离张江高科仅40公里,与浦东国际机场相距12公里(车程约15分钟),总面积为23.4平方公里。分城区紧靠A30郊环线和浦东铁路。产业区五大功能定位:航空科技产业园、厂房区、装备制造区、物流配送区、总部经济区万祥分城区产业

区融合于整个临港主产业区内,建设面积约为4平方公里,用地范围东至Y8道路、南至白玉兰大道、西至Y10道路、北至X9道路。万祥分城区社区结构布局主要以“三层结构三层布局-永续环境永续生活永续生命”为核心思维。社区通过建设四高标准的新型生活区,将逐步成为环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并与临港新城协调发展的新型生态型城市社区。高标准的生活社区将为产业工人提供居住、休闲、娱乐的最佳场所。

“万祥”名称由来:杂货店“万祥裕”的名字。清朝光绪年间,货商夏裕芳在开设“万祥裕”大南货店,规模宏大,经营范围广。因地段适中,生意兴隆,名声远播。附近的商店见“万祥裕”南货店生意兴隆,也逐步北迁,在“万祥裕”附近开店、办厂,久而久之形成一条南北向长约0.5公里、沿马路塘港弯曲的集镇街道,从此人们称去“万祥裕”南货店购货,就简说为去“万祥”。万祥就此叫出其名。

地理环境

临港地区位于上海东南角,地处长江口和杭州湾的交汇处,临港地区距上海市中心75公里,北临浦东国际航空港,南接洋山国际枢纽港,拥有13公里长的海岸线,具备得天独厚的码头资源。通过G1501、S2等高速公路交通干道连接长三角交通网;区内铁路接入国家铁路网,海港、空港、铁路、公路、内河形成"五龙汇聚"的独特区位交通优势;轨道交通16号线直达临港主城区滴水湖,将临港接入上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随着S3公路延伸工程的开工,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立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成形。目前,新片区“海”有洋山深水港,“铁”有规划建设中的上海东站,“空”有浦东国际机场。另外,还有高速公路和高等级的内河航道,综合运输条件放在国际上看也处于领先水平,能够对区内的贸易和产业发展起到很强的支撑作用。

自然资源

临港地区规划区位于浦东东南,气候潮湿多风,30%的规划面积是新城规划后围垦成陆。以围垦前海岸线为基准,规划区全部位于距离海岸线10km范围内,处于陆地生态系统与海洋生态系统的交汇点,属于典型生态过渡特点的海岸带地域系统。同时位于上海市域主导风向东南沿海前沿的区位还决定了临港新城是台风、风暴潮经常的登陆点。这两重属性决定该区域复杂、开放的生态系统特征,既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也具有易受扰动的生态敏感性。

由于地处东海沿岸,临港地区土质均为盐碱沙土。据上海市园林科研所的采样分析,主城区土壤pH值大于8.5的土地占97.5%,而一般植物适宜的土壤pH值为6.5至7.5之间。此外,当地土壤含盐量极高,多半为重盐土和中盐土,植物生长环境恶劣。临港地区湿地面积较大.具有较高的生物生产量。湿地面积达1089kin,占规划区总面积的36.72%。沿海滩涂湿地和纵横交错的河流湖塘湿地形成了多样的水生植被群落,也为野生动物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有利的生态环境,是上海市域生物多样性较高的地区之一。

经济概况

第一产业

临港农业主要存在于芦潮港、泥城、书院、万祥四镇,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东四镇一直是以种养和捕捞为主要产业的传统农业镇,加之当前东四镇受到临港新城开发建设规划的控制和影响,短时期内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难以取得长足的进展。随着临港开发建设的深入,大量农田被征用,农业在整个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对于已经开发的村,由于土地已经全部被征用,农民全部变为市民,因此发展农业的问题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半开发村和未开发村而言,农业作为基础产业,依然是农民维持生计和收入的重要来源。

这些半开发和未开发村发展农业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在产业布局上,农业并非主导产业,由于开发建设的推进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量农业用地被控制、储备或征用以等待开发,因此区域开发的前景不够明晰,导致农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方向,农户不敢轻易投入资金开展产业化、农业集约化、设施化规模经营,因此这种“过渡型”农业发展的未来尚不明朗。②由于不少土地已经被征用、自家土地受控,在农业生产技术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农民在当地已经无用武之地,农村、农业和农民存在的最大问题还在于如何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临港产业

第二产业

临港地区第二产业主要分布在“上海临港产业区”内,临港产业区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上海临港产业区已引进产业项目130个,产业项目总投资额达430亿元,其中外资14.2亿美元,已落户产业项目的达纲产值预计将达1200亿元。

民用航空产业配套

在2008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航工业集团与上海市政府签署协议,在临港产业区设立国家级上海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吸引国家航空产业配套项目,发展发动机、航电、机电、环控、新材料和航空物流产业。首批启动项目为航空发动机项目,由中航工业集团为主出资组建中国商用飞机发动机公司,注册资本60亿元。

汽车整车制造

上汽集团自主创新和自主品牌整车及发动机基地冲压、车身、油漆、总装、发动机五大车间以及车体分配中心、能源中心等单体已经建成投产,主要生产自主知识产权KV4、KV6系列发动机、自主品牌“荣威550”整车,最终形成30万台各型发动机和22.5万辆整车的生产规模;到2010年形成五个生产平台、30款车型的规模。届时上海形成本地三大汽车整车制造基地(嘉定、金桥、临港)“三足鼎立”的产业格局。

船舶关键件制造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机项目、电气船用曲轴项目、中船重工和瓦锡兰合资的中速柴油机发电机组项目已经投产;中船重件码头已经建成;沪临金属加工配套项目、韩国东和恩泰热交换器项目正在建设中;沃尔沃高速游艇发动机项目、船舶工艺设备配套项目已经开工。

中船三井船用柴油机项目具备年产170万马力柴油机的能力,主要制造汽缸直径600毫米以上的大功率低速柴油发动机,同时可制造理论上最大的汽缸直径1080毫米的柴油机(现已批量制造世界最大的缸径900毫米的柴油机),满足12000箱集装箱船的主机需要;基地二期已经开工,最终形成年产400万马力的生产规模,是全国最大最先进的船用柴油机生产基地。大型船用半组合式曲轴项目年产160根曲轴(已可生产为缸径900毫米柴油机配套的曲轴),未来可达360根,打破了日本、韩国、捷克、西班牙等少数国家对该领域的高度垄断。

发电及输变电设备制造

生产百万千瓦等级核电主设备、重型燃气轮机、具有极端(特大、重型、超限)重型装备制造能力的电气重装联合厂房,具有1400吨吊装能力、5000吨泊位条件的电气重件码头已建成投产;一机床公司核电内堆件项目年内将完工,年产核电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4.5套(全国唯一具有此生产能力的企业);核电起重运输项目将年产核电成套起重运输、重型起重运输等设备4.9万吨;这些装备将为我国实现核电设备的基本国产化奠定基础。

2008年7月,长21米、最大直径4.4米、重3350吨的60万千瓦核电机组蒸发器已下线并运往秦山核电站,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日本、韩国之后能制造该设备的少数国家之一。特高压交流重型输变电设备和直流输电设备项目已经开工,产业区将成为中国最大的高端发电及相关设备制造基地。

海洋工程设备制造

中船集团已开工建设具有世界一流的大型海洋工程与船舶制造专业配套基地,其中专用产业码头两座,年产海洋工程平台4座,海洋工程生活模块或船用生活模块30个。代表着钻井平台的世界先进水平。今后进一步重点发展具有高技术密集和高附加值特征的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等海洋油气装备,将为我国发展新兴的深海油气采掘事业服务,提高我国在全球海洋工程设备制造领域的地位。

工程机械等其他制造

港口和物流机械为主,中集集装箱制造及维修、卡尔玛港口机械、科尼(KONE)港口机械、振中桩机等项目已经建成投产并将扩建。随着田中激光机械、阿特拉斯空压机、开山空压机、蒂森克虏伯工程机械、希尔博装卸机械、希斯庄明机床、大型煤矿液压支架、履带挖掘机等项目的建成和落地,该基地涵盖的领域将更加丰富。中国重点突破的16个装备制造业发展领域中,临港产业区的项目已涉及到8个。其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大型船用设备、发电及输变电设备、海洋工程设备、航空配套产业等五大装备产业基地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临港集团已同中船集团、中船重工集团、中国商用飞机公司、中航集团、上汽集团、上海电气集团、中集集团、三一重工、华仪电气、开山集团、卡特彼勒、沃尔沃、三井造船、蒂森克虏伯、西门子、科尼、卡尔玛、瓦锡兰、韩国东和恩泰等国内外著名装备制造企业集团建立战略联盟。到目前为止,临港新城已经实现固定资产投资581.7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225亿元,引进外资总额12亿美元,实现生产总值年增长60.4%,工业总产值年增长48.1%,税收收入年增长34.9%。

而芦潮港、泥城、书院、万祥四镇由于基础薄弱,加之大面积的动拆迁,虽然保留和安置了一部分工业企业,但并未能形成规模和特色,虽然建筑业借助于开发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规模仍然较小,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情况下难以持续保持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随着大规模动迁安置基地建设的完毕,加上临港基金最后期限的到来,分城区内的都市型产业园区发展空间狭小等因素的制约,届时如何继续保持工业经济增量、并实现总量突破,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第三产业

进入2013来,以现代服务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第三产业的启动,临港即将迎来一个第三产业发展阶段。根据《上海市商业网点布局规划(2013-2020)》,外环线以外将建设28个地区级商业中心,临港地区有两处入选,分别是泥城和南汇新城镇。

社会事业

临港开发以来,相继引进了中国航海博物馆、上海天文馆、滴水湖皇冠假日酒店、豪生国际酒店、大润发购物中心等一批功能性项目,建设了80万平米商办楼宇和130万平米各类商品住房,新兴的滨海城市雏形初显;社会事业超前发展,上海海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等院校整体迁入临港,上海中学东校、临港外国语小学、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东院等社会事业项目纷纷落户,一批中小学、幼儿园、菜场、超市、银行、酒店等配套设施建成投用。

参考资料

1.海陆空都有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成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