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汉语汉字)

2023-09-09 2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字的由来作了如下解释:其一,是根据姓氏而来。其二,是源于军事。

中文名
拼音 cuàn
繁体
部首
五笔 WFMO(86);EMGO(98)
仓颉 HBDDF
郑码 NBGU
字级 二级(6499)
平水韵 去声十五翰
笔画 30
释义 爨 cuàn ①烧火做饭:分居异~(旧时指弟兄分家)。 ②火灶。 ③姓。

文字溯源

会意字。爨字始见于战国,古文字的“爨”可以说是一幅生火煮食图,以《说文解字》小篆(图2)为例:构件B代表甑,泛指锅镬一类炊具;构件A代表将甑放在灶上的双手。中间的构件C是灶口的象形。下半部则是进柴烧火的缩影:双手(构件E)把一根根柴火(构件D)推进灶内,一把“火”在下面熊熊燃烧着(构件F)。“爨”的本义就是烧火做饭。这种情景在大多数农村、山区是司空见惯,它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图10是《说文》籀文,构型比小篆简单。这类在文字偏旁中又夹杂着一些象形构件(如“爨”中像灶门的“冂”)的象意字,无法确定其为象形字还是会意字。说它是哪一类都有道理、但又不完全准确,这也正是六书理论自身的不足。

详细释义

读音

词性

释义

cuàn

动词

〈文言〉烧火做饭。

〈文言〉泛指烧煮。

〈文言〉焚烧。

名词

炉灶。

〈文言〉指烧火做饭的人。

〈文言〉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简短表演的名称。旧时亦以爨或爨弄指演剧。

古星名。即今之水星。

中国古族群名和古地名。

(Cuàn)姓氏用字。参看“爨姓”。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三】【爨部】七乱切(cuàn)

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凡爨之属皆从爨。

𤏷,籀文爨省。

说文解字注

齐谓炊爨。

各本“谓”下衍“之”字,今正。火部曰:炊,爨也。然则二字互相训。《孟子》赵注曰:爨,炊也。齐谓炊爨者,齐人谓炊曰爨。古言“谓”则不言“曰”,如《毛传》妇人谓嫁归是也。特牲、少牢礼注皆曰:爨、灶也。此因爨必於灶,故谓灶为爨。礼器燔柴於爨同。《楚茨》传曰:爨,饔爨廪爨也。此谓灶。又曰:踖踖,爨灶有容也。此谓炊。

𦥑①象持甑。

中似甑,𦥑持之。今本𦥑譌臼。

冖为灶口,廾推林内火。

林,柴也。内同纳。

凡爨之属皆从爨。

七乱切。十四部。

𤏷,籀文爨省。

然则爨本古文也。

【注释】①𦥑:字形作𢍯下无廾。

广韵

七乱切,去换清 ‖爨声元3部(cuàn)

爨,炊爨。又姓,《华阳国志》云:“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云:“建宁大姓。”《蜀録》有交州刺史爨深。 [10] 

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部】 爨·康熙笔画:29 ·部外笔画:25

古文:𤑖

《广韵》七乱切。《集韵》《韵会》《正韵》取乱切,竝音窜。《说文》:齐谓之炊爨。𦥑象持甑,冂为灶口,廾推林内火。《玉篇》:灶也。《诗·小雅》:执爨踖踖。传:爨,饔爨,禀爨也。疏:饔爨以煑肉,廪爨以炊米。《周礼·天官·亨人》:职外内饔之爨亨煑。注:爨,今之灶。主於其灶煑物。《仪礼·士昏礼》:大羹湆在爨。注:爨,火上。

又姓。《华阳国志》:昌宁大姓有爨习。《蜀志》:建宁大姓。《蜀录》有交州刺史爨深。

又《集韵》:或作熶。详熶字注。

又取绢切,音縓。炊也。

又七丸切,音撺。义同。《周礼·夏官·挈壶氏》:及冬,则以火爨鼎水,而沸之而沃之。注:以火炊水。◎按《周礼》《诗传》《释文》爨俱音七弦切,释经传爨字之义,大约动音为平声,静音为去声。然《左传·宣十五年》传:析骸以爨。注:爨,炊也。及《孟子》以釜甑爨。似皆宜读平声。乃《孟子》无释文。《左传》释文亦音七乱反。则平去又未尝拘也。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二十九换

合口呼

次清

七乱切

tsʰuɑn

集韵

上平二十六桓

合口呼

次清

七丸切

tsʰuɑn

二十九换

合口呼

次清

取乱切

tsʰuɑn

三十三线

合口呼

次清

取绢切

tsʰiuæn

韵略

取乱切

增韵

取乱切

中原音韵

去声

桓欢

合口呼

次清

tsʼuɔn

中州音韵

去声

桓欢

仓筭切

洪武正韵

九翰

次清

取乱切

ts‘uon

分韵撮要

阴上

第十三鸳婉怨乙

参考资料

1.《爨》-在线新华字典查询结果·在线字典

2.爨·潮州母语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