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蚱蝉(半翅目蝉科昆虫)

2023-09-12 2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黑蚱蝉

半翅目蝉科昆虫

蝉的一种。体大,色黑,有光泽,翅透明,鸣声直而长。昆虫名,为半翅目,蝉科。分布上海、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寄主包括樱花、元宝枫、槐树、榆树、桑树、白蜡、桃、柑橘、梨、苹果、樱桃、杨柳、洋槐等。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成虫刺吸枝干,产卵造成植物枝干枯死。

拉丁学名 Cryptotympana atrata Fabricius
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昆虫纲
半翅目
蝉科
分布区域 上海、浙江、陕西、山东、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等
中文学名 黑蚱蝉
别称 蚱蝉

形体特征

成虫

体长38-48毫米,翅展125毫米。体黑褐色至黑色,有光泽,披金色细毛。头部中央和平面的上方有红黄色斑纹。复眼突出,淡黄色,单眼3个,呈三角形排列。触角刚毛状。中胸背面宽大,中央高突,有“X”形突起。翅透明,基部翅脉金黄色。前足腿节有齿刺。雄虫腹部第1-2节有鸣器,雌虫腹部有发达的产卵器。

长椭圆形,稍弯曲,长2.4-2.5毫米,淡黄白色,有光泽。

若虫

末龄若虫体长约35毫米,黄褐色或综褐色。前足发达,有齿刺,为开掘式。

发生规律

多年发生一代,以若虫在土壤中或以卵在寄住枝干内越冬。若虫在土壤中刺吸植物根部,为害数年,老熟若虫在雨后傍晚钻出地面,爬到树干及植物茎杆上脱皮羽化。成虫栖息在树干上,夏季不停地鸣叫,8月为产卵盛期。以卵越冬者,翌年6月孵化若虫,并落入土中生活,秋后向深土层移动越冬,来年随气温回暖,上移刺吸为害。

该虫2—3年发生一代。一般未孵化的幼虫在树枝上越冬。被害枝条上的黑蚱蝉卵于次年5月中旬开始孵化,5月下旬至6月初为卵孵化盛期,6月下旬终止。若虫(幼虫)随着枯枝落地或卵从卵窝掉在地上,孵化出的若虫立即入土,在土中的若虫以土中的植物根及一些有机质为食料。

若虫在土中一生蜕皮5次,生活数年才能完成整个若虫期。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以0—20厘米的土层居多,占若虫数的60%左右。有些则能达到30厘米或者一米多甚至更深。

生长成熟的若虫于傍晚由土内爬出,多在下完雨且柔软湿润的晚上。掘开泥土。凭着生存的本能爬到树干、枝条、叶片等可以固定其身体的物体上停留,以叶片背面居多,不食不动,约经半小时或者更长时间的静止阶段后,其背上面直裂一条缝蜕皮后变为成虫,初羽化的成虫体软,色淡粉红,翅皱缩,后体渐硬,色渐深直至黑色,翅展平,前后经6—7小时(即将天亮),振翅飞上或爬上树梢活动。

一年当中,6月上旬老熟若虫开始出土羽化为成虫,6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羽化盛期,10月上旬终止。若虫出土羽化在一天中,夜间羽化占90%以上。尤以夜间8—10时最多。另外凌晨4——6时羽化一次。成虫经15—20天后才交尾产卵,6月上旬成虫即开始产卵,6月下旬末到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9月后为末期。卵主要产在1—2年生、枝条的直径在0.2—0.6厘米之间的枝上,一条枝条上卵穴一般为20—50穴,多者有146穴。每穴卵1—8粒,多为5—6粒。

防治方法

由于黑蚱蝉成虫发生量大,危害时期长,成虫易受惊扰而迁飞,因此在防治上连片果园种植区统一行动,采取综合防治的方法。

1、彻底清除园边寄生植物。黑蚱蝉最喜苦楝、香椿、油桐、桉树等树上栖息,园边寄主树须彻底消除,避免招惹入园或断绝该虫迁栖转移,便于集中杀灭。

2、结合冬季和夏季修剪,剪除被产卵而枯死的枝条,以消灭其中大量尚未孵化入土的卵粒,剪下枝条集中烧毁。由于其卵期长,利用其生活史中的这个弱点,坚持数年,收效显着。此方法是防治此虫最经济、有效、安全简易的方法。

3、老熟若虫具有夜间上树羽化的习性,然而足端只有锐利的爪,而无爪间突,不能在光滑面上爬行。在树干基部包扎塑料薄膜或是透明胶,可阻止老熟若虫上树羽化,滞留在树干周围可人工捕杀或放鸡捕食。

4、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雌虫未产卵时,夜间人工捕杀。振动树冠,成虫受惊飞动,由于眼睛夜盲和受树冠遮挡,闯落地面。另外用稻草或是布条缠裹长的果柄(如沙田柚)或是果实套袋可避免成虫产卵危害。

5、化学防治。①5月上旬用50%辛硫磷500—600倍浇淋树盘,毒杀土中幼虫。②成虫高峰期树冠喷雾20%甲氰菊脂2000倍,杀灭成虫。

地理分布

上海、江苏、浙江、河北、陕西、山东、河南、安徽、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四川、贵州、云南。

参考资料

1.蚱蝉·词典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