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2023-09-17 3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39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孙立平,男,辽宁省绥中县人。198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现任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是一位社会学专家,近年先后出版《断裂——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失衡——断裂社会的运作逻辑》等作品。2006年被《南风窗》杂志评为了“为了公共利益年度人物奖”。

中国

中文名 孙立平
国籍
1955年5月7日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辽宁省
出生日期
孙立平

孙立平,男,1955年5月出生。现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78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83年获学士学位。1983--1999年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工作,曾任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社区发展研究中心主任。2000年转到清华大学工作。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和口述社会史。

研究方向

孙立平

——在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现代化。曾出版《社会现代化》、《走向现代之路》、《发展的反省与探索》等著作,并发表论文多篇。其间,提出现代化的时序模式、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等理论。特别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理论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研究的兴趣转向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相继发表《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合作)、《改革前后中国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和民众互动关系的演变》等论文,并提出了“总体性社会”、“总体性资本”、“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等重要概念和理论。发表在《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五期上的《中国社会结构转型的中近期趋势和隐患》(合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

——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是转型社会学。其主持的大型研究计划“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变迁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关注的是作为一种文明的共产主义在日常生活实践中的运行逻辑。另外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研究”和“从单位制到社区制----社区建设研究”则关注于“总体性社会”向“后总体性社会”的转型过程。

研究成果

《转型与断裂》

1999年,在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上提出“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策略;2000年,与其同事和学生一起在《清华社会学评论》上发表“当代中国农村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一组文章;2001年,在“过程―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实践社会学”,倡导对中国市场转型实践过程的研究。《迈向实践社会学》发表在《学海》2002年第三期,《实践社会学与市场转型过程分析》发表在《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五期;2002年,在有关研讨会上宣读了《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长篇研究报告。其中“断裂社会”的理论观点被海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描述中国改革处在十字路口的处境的《断裂》、《失衡》两书受到普遍欢迎。

人物言论

2011年3月,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孙立平撰文称,当前中国利益关系的失衡,并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收入分配所致,财富变动也是一个重要表现因素。具体地说,分析中国今天的贫富格局,至少要考虑到:我们究竟创造了多少财富,这些财富是怎么分的?我们有多少存量的公共财富,其价值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动,有多少变成了个人的?在个人已有的存量财富中,其增值的情况如何?财富在群体间或个人间是如何转移的?只有弄清楚这些不无隐秘的具体环节,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目前的贫富格局。

2011年4月,孙正平接受采访时表示,关于幸福的建设有两条线:一条是民生,另一条是公平正义,而公平正义比民生还重要。因为“最大的痛苦是没地方说理,令好人寒心的社会就是最坏的社会”。没有公平正义,就没有道德的基础,道德的底线就会丧失;没有公平正义,每个人都觉得是受害者,都是弱者……孙立平认为,政府的第一要务不是发展经济,而是维护公平正义。如果在建设幸福社会的时候,强调这一点,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主要著作

《社会现代化》

《发展的反省与探索》

《传统与变迁》

《断裂》

《转型与断裂》

《失衡》等。

参考资料

1.孙立平12月17日清华讲座:走出转型陷阱,实现改革再出发·豆瓣小组

2.孙立平 简历—名人简历·名人简历

职务 教授
籍贯 辽宁省绥中县
性别
出生年月 195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