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立大学)

2023-09-28 7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广西民族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公立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简称“民大”,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省部共建”高校,是首批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百校工程”、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是“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小语种人才基地),国家“863计划”、“973计划”承担高校、“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孔子学院奖学金学生接收院校”,入选《环球人文地理》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是“十二五”时期广西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创办于1952年,原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1953年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1958年改名为广西民族学院,2006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截至2020年11月,学校有相思湖校区、思源湖校区和武鸣校区三个校区,占地面积约3600亩,校园建筑面积887298平方米,教学科研设备总值4.23亿元,图书馆藏书187.89万册,电子图书723.76万册;设有24个学院,开办82个本科专业,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点,4个学科博士点,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有教职工2343人,有全日制在校生24540人,其中研究生3045人,留学生596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47%以上,涵盖壮、汉、苗、瑶、侗等52个民族

中文名 广西民族大学
外文名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简称 广西民大(GXUN)
办学性质 公立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性民族高等院校
学校特色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2012年)、省部共建大学、省属重点大学、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8年)
主管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卞成林校长:谢尚果
专职院士数 欧洲科学院院士1人
本科专业 82个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6个、学术学位授权二级学科3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
院系设置 东盟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理学院等28个学院
校训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校歌 《理想放飞相思湖》
地址 中国广西南宁市大学东路188号
院校代码 10608
主要奖项 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普通高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知名校友 蒋耀平、黄道伟、蓝天立、罗黎明
博士后流动站 3个
所属地区 中国·广西·南宁

办学历史

1952年3月,学校创立,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

1953年,中央民族学院(广西分院)升格为广西省民族学院。

1958年,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

多媒体教学大楼

1960年,广西教师进修学院并入广西民族学院。

1962年,南宁师范专科学校(部分)并入广西民族学院。

2005年3月,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广西民族大学的协议。

2006年2月14日,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广西民族大学。

2013年,广西民族大学获得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外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3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东校区南大门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截至2018年5月,学校有教职工1990人,其中专任教师976人,正高职称199人,副高职称31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30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483人。

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具有博士生导师资格35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1人,广西“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16人。

自治区优秀专家10人,自治区“八桂学者”6人,自治区“特聘专家”4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7人,广西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3人,广西高等学校卓越学者2人,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带头人3人,自治区“八桂名师”2人,自治区级教学名师7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教学团队6个。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吴尽昭。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名单不全):秦红增。

教学团队

团队名称

带头人

所属学院

民族学教学团队

周建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档案学教学团队

黄世喆

管理学院

民族学教学团队

周建新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

唐耀华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民间文学教学团队

陈金文

文学院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学团队

龚永辉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越南语专业教学团队

梁远

外国语学院

院系专业

截至2017年1月,学校设有26个学院,开办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77个,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

学科门类

专业名称

授予学位

经济学

税收学

经济学学士

金融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法学

法学

法学学士

知识产权

政治学与行政学

法学学士

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

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

中国共产党历史

社会学

法学学士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社会工作

人类学

民族学

教育学

体育教育

教育学学士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文学

汉语言文学

文学学士

汉语国际教育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编辑出版学

英语

文学学士

外国语学院

法语

印度尼西亚语

柬埔寨语

老挝语

缅甸语

马来语

泰语

越南语

历史学

历史学

历史学学士

理学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学学士

信息与计算科学

物理学

化学

理学学士

化学化工学院

应用化学

海洋科学

理学学士

海洋科学学院

生物技术

应用心理学

理学学士

教育科学学院

工学

金属材料工程

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工学学士

化学化工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

工学学士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通信工程

自动化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工学学士

软件学院

网络工程

物联网工程

化学工程与工艺

工学学士

化学化工学院

制药工程

环境工程

管理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管理学学士

物流管理

管理学学士

商学院

电子商务

市场营销

会计学

工商管理

管理学学士

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公共事业管理

行政管理

档案学

旅游管理

艺术学

音乐表演

艺术学学士

舞蹈表演

舞蹈学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美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服装与服饰设计

学科建设

学校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共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6个学术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13个类别的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82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建成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科研基地。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政治学、法学、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技术史、公共管理、体育学、应用经济学、教育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翻译硕士、国际商务硕士、教育硕士、图书情报、工程(两个领域:化学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旅游管理、文物与博物馆、体育。

自治区重点学科:亚非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民族学、计算数学等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民族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非通用语种群(越南语、泰国语、老挝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尼语6个语种)、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壮语言文学)、民族学、档案学、对外汉语。

专业获2020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越南语。

国家一流本科专业

2019年: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英语、泰语、越南语(5个)。

202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翻译、数学与应用数学、电子信息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行政管理(8个)。

国家民委重点一级学科。

人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政治学。

广西一流本科专业。

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体育教育、汉语国际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化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会计学、行政管理、播音与主持艺术。

广西民族大学东、西校园风光中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学校名称

一级学科代码

一级学科名称

广西民族大学

0304

民族学

广西民族大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广西民族大学

0712

科学技术史

广西民族大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广西民族大学

0302

政治学

广西民族大学

0701

数学

教学建设

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民委教改项目11项,自治区级教改项目109项;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95项,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91项,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19项。

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

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计算机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经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

自治区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东盟国际经济与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写作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国家级精品课程: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档案管理学。

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古代汉语、老挝语精读、有机化学、理论力学、档案管理学、中国文化史、民间文学、越南语口语、运动解剖学、电子文件管理、分析化学、美学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现代壮语、化工原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离散数学、国际贸易实务、文学概论、中国历史地理学。

广西教师教育精品课程:教育学、公共心理学。

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代史纲要。

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2020年:老挝语口语、光影艺术:电影中的物理科学、广西特色产业木薯制乙醇蒸馏工段虚拟仿真实验、档案学概论、公共伦理学、高等代数、视听语言、国际贸易实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泰语语音、计算机导论与程序设计基础、财务管理、国际结算、成本会计、越南语口语Ⅰ、大学生创新训练(16门)。

学校名称

一级学科名称

评估结果

广西民族大学

民族学

B

广西民族大学

中国语言文学

B-

广西民族大学

外国语言文学

B-

广西民族大学

科学技术史

C+

广西民族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

C

广西民族大学

政治学

C-

广西民族大学

数学

C-

合作交流

截至2015年5月,学校先后与17个国家、地区的137所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与泰国玛哈沙拉坎大学、老挝国立大学、印尼丹戎布拉大学合作建立了孔子学院;是首批“国家外语非通用语种本科人才基地”、“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中国-东盟旅游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海外汉语教师来华培训项目”执行学校、“中国支持周边国家汉语教学重点学校”、“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汉语水平考试(HSK)高等考点”、“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认定考试点”、“孔子学院奖学金生接收院校”和“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项目”培训和选拔院校;泰国教育部在学校建立了泰语水平测试点。累计培养外国留学生1.2万人。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越南国家主席陈德良、副总理范加谦、泰王国诗琳通公主、老挝总理波松及国会主席巴妮·雅陶都等东盟国家政要都曾来校参观访问。

2018年3月2日,为促进促进高水平科技成果、高层次领军人才在广西大地培育转化、荟萃成长,力争为实现富民兴桂目标贡献力量,学校与中央民族大学签署《中央民族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合作共建框架协议》。

学术研究

研究机构

截至2015年5月,学校拥有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1个,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2个,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含培育建设单位)6个,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1个,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11个,广西高校校企校地共建创新平台8个,自治区“八桂学者”科技创新平台2个,广西高校人才小高地创新团队3个。

教育部区域研究中心(培育中心):东盟研究中心。

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广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基地。

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广西林产化学品开发与应用重点实验室、混杂计算与集成电路设计分析重点实验室。

广西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名单不全):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法与区域治理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广西科学实验(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基地、中心):广西高校化学与生物转化过程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摩擦材料研究所、壮学研究中心、瑶学研究中心、广西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科技史研究室、民族研究中心、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基地、壮侗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华南与东南亚跨境民族研究基地、中国华南与东南亚民族研究创新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15年5月,学校2009年以来承担国家级课题130项,省部级课题354项,国际合作科研课题3项。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91项,其中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89项。

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国家级奖励2项,省部级奖励182项(一等奖10项,二等奖61项,三等奖103项,铜鼓奖5项,其他荣誉3项)。

自然科学方面:省部级奖励7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

成果名称

完成人

获奖名称

中越中老跨国民族及其族群关系研究

周建新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审美生态学

袁鼎生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当代散文史

徐治平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广西粤方言比较音韵研究

黎曙光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韩非子》单音节动词配价研究

海柳文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黄晓娟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民族学院论

赵世怀等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研究

唐鹏等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壮族文化生态美研究

黄秉生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越南东山铜鼓再认识与铜鼓分类新说

万辅彬等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壮族学习普通话语音瓶颈论

韦茂繁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科技档案本体论研究

黄世喆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从《圣经》视野解读西方文学

金丽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经贸旅游特色东南亚语人才培养论

庞林林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对建立中国刑事诉讼管辖异议制度的构想

申君贵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黄骏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西方市场社会主义者对微观激励机制的建构

陆世宏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广西社区图书馆建设设想

苏瑞竹等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构建新型的大学生德育测评指标体系探析

邓艳葵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考

崔晓麟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南昆八村——南昆铁路建设与沿线村落社会文化变迁(广西卷)

李富强

广西第八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多元样条函数空间及二元B样条有限元

刘焕文

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

民族院校的音乐教育应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吴巧

全国第一届大学生艺

术展演活动论文评选三等奖

广西廉政建设的经验教训研究

何龙群

广西哲社“十五”规划研究课题成果二等奖

汉族风俗史

徐杰舜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史论

何龙群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生态视域中的比较美学

袁鼎生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汉越语关系词声母系统研究

韦树关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当代中国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互动关系研究

李珍刚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神灵世界:秩序的构建与仪式的象征——两汉国家祭祀制度研究

王柏中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孔子传说的文化审美研究

陈金文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出版预测学

蒋新平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满眼风物入卜书

吕书宝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广西散文百年(上下册)

徐治平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蛊毒:财富和权力的幻觉——南方民族使用传统毒药与解药的人类学考察

黄世杰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瑶族文化变迁

玉时阶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道德的基石——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论

唐贤秋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电子文件对中国档案事业生态环境的影响

麻新纯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略论西南地区早期平底双耳罐的源流及其族属问题

谢崇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那"生态文化资本的历史运演及其对中国—东盟文化交流的作用

翟鹏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民族民间工艺美术纹饰的比较研究——西南民间铜鼓纹饰艺术探析

易嘉勋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儒学在越南的传播和影响

程林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台湾对东盟国家和大陆投资比较分析

刘国彬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近六百年来广西气候变化研究

郑维宽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转轨变型时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整合

高剑平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对档案鉴定工作几个问题的思考

何致武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与民族地区科技人才政策调整

谢崇安等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英雄崇拜与电影叙事中的“英雄情结”

李启军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乡村社会两类知识体系的冲突

秦红增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高校毕业生社会评估模式研究

邓艳葵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史学社会功能的探索历程述评

肖宏发

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诗意的生存——侗族生态文化审美论纲

朱慧珍

张泽忠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桂村科技:科技下乡中的乡村社会研究

秦红增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让文化成为资本——中国西部民族文化资本化运营研究

李富强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略论西南地区早期平底双耳罐的源流及其族属问题

谢崇安

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

雪中芭蕉——萧红创作论

黄晓娟

第五届广西文艺创作

瑶族通史(上、中、下)

奉恒高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生态艺术哲学

袁鼎生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技术的后现代诠释

吴致远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民族自治区的养老保险(2006-2020):国民经济学视野

包学雄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

钟海青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越边境贸易研究

范宏贵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毛南语动词研究

张景霓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壮侗语族先民青铜文化艺术研究

谢崇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促进跨国公司参与广西产业集群发展研究

高歌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20世纪台湾文学史略

陆卓宁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多重网络的渗透与扩张——海外华侨华人与闽粤侨乡互动关系研究

郑一省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西方政党执政比较初探

陈元中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道藏炼丹要辑研究·南北朝卷

容志毅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磐石——中国民族团结研究报告

徐杰舜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政府与市场——基于中国现状的分析

旷乾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WTO与中国行政诉讼制度改革

向忠诚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新体系

龚永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歌唱与家屋的建构——广西西部德靖一带壮族民间“吟诗”(nam)暖屋的观念与实践

陆晓芹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明清时期瑶族向西南边疆及越南、老挝的迁徙

玉时阶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布努瑶民间法及其和谐社区秩序的构筑——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乡加文村为例

覃主元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互文性视野下的类书与中国古典诗歌——兼论钱钟书古典诗歌批评话语

焦亚东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民歌社会的现代情结和现代社会的民歌情结

范秀娟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少数民族作家的族群身份:作品的胎记抑或风过无痕

李启军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多样化与异质化——生态视域中的学科规划思维

李枭鹰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艺术美感的确立与消解——兼论艺术美感化的得与失

李大西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西南地区的技术转移与文化摩擦

韦丹芳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旅游社区居民与利益相关者博弈关系分析——以大型桂林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例

韦复生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女性的天空——现当代壮族女性文学研究

黄晓娟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西南边境跨国婚姻子女社会化问题思考——以广西大新县隘江村为例

李雪岩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华民族始祖争论与民族团结

罗树杰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古代中国档案事业发展的经济探源

李伟山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关于中国档案学评价机制诸问题的思考

黄世喆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城市化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方略研究——以广西为例

王新哲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论伪证罪及相关罪名体系的立法完善——以“证人”概念为视角

何立荣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电子文件时代档案来源原则的嬗变/

麻新纯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试论秦式扁壶及其相关问题

谢崇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信息科学技术革命:“关系”对象及对“关系”的认识

高剑平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国-东盟架构下西南地区外语教育品牌战略新思考

李雪岩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建设和谐新加坡的基本方略探析

陈元中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越南共产党革新事业的理论和实践探索

何龙群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中西身体文化对健康的不同诉求

王敬浩等

广西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稀土锑合金相图及相关金属间化合物的晶体结构与性能研究

农亮勤

广西科技进步奖

松香松节油深度开发的基础研究

雷福厚等

广西科技进步奖

广西民族大学2018年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一览表

名称

完成人

获奖名称

民族地区基于游戏精神的幼儿生活渗透式课程研究与实践

雷湘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学术资源

学术期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荷塘水榭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12月学校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学校图书馆拥有馆藏纸质文献总量150万多册,电子图书68万种,全文电子期刊近5万种,形成了涵盖文理各学科,同时又以民族学、广西少数民族文献、地方文献、外国语非通用语资料为特色的能有效支撑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藏书体系。

已建立起约100万册的书刊机读目录数据库。在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方面,建有东盟文献、壮侗语族文献、壮学文献、亚非语言文献全文资源库以及教学主干课程参考书、学位论文、中学语文教学法等多种特色馆藏数据库。已与国内200多家图书出版单位、图书馆积极参与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知共享活动。

西校区大门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卞成林

校长

谢尚果

党委副书记

陈铭彬、陈应鑫

党委常委、副校长

韦宗发、李珍刚、简金宝、崔晓麟

副校长

黄晓娟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郭劲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蔡高根

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吕俊彪

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孙鲁毅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校徽

学校徽志使用字母“M”(代表“民”)和“Z”(代表“族”)构成升腾的火焰,红、蓝、绿三层火焰分别象征广西民族大学“民族性、区域性、国际性”的办学特色,下方有“1952”字样,代表学校建校时间。

三条“Z”形火焰与“1952”结合起来,象征着广西民族大学老、中、青三代教育工作者从1952年学校创办之初,就承前启后,众志成城,追求不止,推动广西民族大学的办学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浅绿的底色,象征绿色校园、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外环上方“广西民族大学”是郭沫若先生的手迹,下方是“广西民族大学”的英文大写。

学校徽章为印有学校徽志的圆形证章。

精神文化

校训

厚德博学,和而不同

校训碑“厚德”出自《易经.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即宽厚仁爱的心性与品德之义。“博学”出自《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说的是做学问之道。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广西民族大学追求“和而不同”,既要求学校内部体系包括组织系统、制度系统、文化系统、学术系统的和而不同,又要求学科间的和而不同,学术观点的和而不同,高校间的和而不同,乃至人际间、国家间、天人间的和而不同。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校训

校歌

《理想放飞相思湖》

知名校友

蓝天立:男,壮族,1962年10月生,广西宜州人,198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0年2月参加工作,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第十届委员,自治区副主席、自治区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兼),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工委主任、书记(兼),1983—1987在广西民族学院物理系物理专业学习。

罗黎明:现任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民族文化宫党委书记。1976—1979在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

荣仕星: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1975—1978在广西民族学院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原中央民族大学校长。

校园环境

相思湖

相思湖

相思湖相思湖位于广西南宁市西乡塘区,为广西民族大学校内人工湖,湖边有相思桥、揽月亭、连心桥等仿古建筑。相思湖最初是西乡塘邕江边的水库,位于广西民族大学内的只是相思湖水库的一部分。当时水库两边长有两排高大的相思树,但都被1958年的大水冲掉了,水库也遭到了破坏。时任中央人民政府内政部部长的谢觉哉前来南宁视察,并到学校看望师生,正好碰到学校师生正在修建水库,谢觉哉部长为师生“读书劳动为人民”的精神所感动,当场赋诗一首:“一轮红日飞腾日,千载阴云消逝时。红水永清鱼信远,瑶山奇险我心夷。垦田植树地为动,善舞能歌月亦迟。学习好兼劳动好,还从湖畔觅相思。”并把当时那个水库命名为相思湖水库,后来广西民族大学师生也把该校校内的湖命名为相思湖。

大礼堂

大礼堂

大礼堂由建筑学家梁思成亲手设计的大礼堂结构严谨,雕梁画栋,色彩斑斓而不显庸俗华贵,看似古朴却不失磅礴气势。礼堂前,八根大红柱巍然挺立,将整座礼堂稳稳当当地撑起,喜迎八方来客。以青色琉璃瓦覆盖楼顶,显得整座楼阁看起来轻盈洒脱,富有灵气,更彰显了古骆越建筑风格的特色和广西少数民族建筑工艺的高超本领。不仅如此,礼堂的外观装饰也富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大礼堂顶梁及楼檐上雕画有广西少数民族共同认可的图腾——鸟、龙和狮子,而礼堂顶楼楼檐和偏厦雕塑着56只和平鸽,代表了中国56个民族亲密团结。阁楼上的四角楼檐檐角微微翘起,形似峙山欲飞。木雕的蛟龙昂首向前,龙头均雕有像甲骨文‘雷云’字形的图案,这些图案酷似广西壮族民族服饰上的扣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又显出一种古朴雅典的气质。

公主楼

公主楼

公主楼官方称谓为非通用语种基地楼,简称基地楼,泰国诗琳通公主于2006年4月8日为该楼“诗琳通公主泰文资料中心”揭牌,故又被称为“公主楼”。与大礼堂的民族特色和大学生活动中心的现代气息相比,它的特别就在于它充满了异国风情。全泰国风情建筑,拥有独特的塔尖,是泰国佛教宗教信仰的表现。

风雨桥

风雨桥

风雨桥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侗民族智慧的结晶,中国廊桥建筑的珍品,建筑技巧神奇,极富民族特色”“广西民族大学聚集八方学子,以传承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在建校60年之际按学校规划和校友的意愿,在相思湖上修建了长40米,宽5.6米的风雨桥。该风雨桥由3座塔亭和12间桥廊构成。

所获荣誉

2020年12月,荣获第二届广西自治区文明校园称号。

2021年11月,入选2016年-2020年全区普法工作先进单位拟表扬公示名单,入选单位为“广西民族大学普法办”。

参考资料

1.广西民族大学简介·广西民族大学官网

2.广西民族大学·官网

3.专业建设·广西民族大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