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中国双一流大学)

2023-10-02 2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4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苏州大学

中国双一流大学

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简称“苏大”,坐落于江苏省苏州市,是教育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2011计划”首批入选高校,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江苏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入选国家“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苏州大学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在中国最先开展法学(英美法)专业教育、最早开展研究生教育并授予硕士学位,也是中国第一家创办学报的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东吴大学的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的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1982年,学校更复名苏州大学。其后,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95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97年)和苏州医学院(2000年)等相继并入苏州大学。

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天赐庄、独墅湖、阳澄湖、未来4个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余平方米;设有30个学院(部),132个本科专业;教职工5768人;全日制本科生27650人,硕士生14469人,博士生4936人,留学生2097人。

中文名 苏州大学
外文名 Soochow University
简称 苏大、SUDA
创办时间
创办人 祁天锡教授、龚士博士
办学性质 公办大学
学校类别 综合类
学校特色 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主管部门 江苏省
现任领导 江涌(党委书记)、熊思东(校长)
专职院士数 中国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8人、发达国家院士4人
本科专业 132
硕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9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33个
博士点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8个、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
博士后 科研流动站30个
国家重点学科 5个
院系设置 30个学院(部)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
校歌 《苏州大学校歌》
地址 校本部:苏州市姑苏区十梓街1号独墅湖校区: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阳澄湖校区: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
院校代码 10285
主要奖项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201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201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项、青年科学奖1项(2019年度)
知名校友 谈家桢、许德珩、周谷城、费孝通、雷洁琼、孙起孟、李政道、查良镛、倪征燠、赵朴初、蒋纬国等
知名教师 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陈晓东、刘忠范、李永舫、郎建平、谢惠民、陈林森等

历史沿革

苏州大学的最早前身为创建于1900年的东吴大学(Soochow University),是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举办的大学。

1950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1941年创办)、江苏省立教育学院(1928年创办)、中国文学院(原无锡国学专修学校,1927年创办)合并组建苏南文化教育学院。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东吴大学之文理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南大学之数理系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同年12月更名为江苏师范学院,接收东吴大学相关档案,在原东吴大学校址办学。

1982年,江苏师范学院复名苏州大学(Soochow University)。

1995年,苏州蚕桑专科学校(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1997年,苏州丝绸工学院(1903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2000年,苏州医学院(1912年创办)并入苏州大学。

学术研究

科研成果

学校实施“顶天立地”科技创新战略,科研创新工作取得累累硕果。人文社科领域,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47项,其中重大项目5项,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重大研究专项项目立项数均位列全国首位;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数位列全省首位;东吴智库入选“中国核心智库”和“中国高校百强智库”;近5年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位列全国第23位。自然科学领域,2019年,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5项、青年科学奖1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8项,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保持全国前20位;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4项、课题10项,获批国防重大项目1项;全年发表三大检索论文4400篇,其中SCIE收录2684篇,位列全国高校第24位;学校在自然指数(Nature Index)综合排名位列全球高校第49位、全国高校第11位;19人次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位列全国高校第5位;全年授权知识产权1085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508项、国际专利授权19项,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实现知识产权转让和许可使用176项。截至2020年2月,学校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生效的专利转让累计702项,位列全国高校第十位。

2019年8月,201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中申请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学校有312个项目获得资助,资助数位列全国第18位,省内高校第2位,资助直接费用16431万元,资助经费位列地方高校第1位,创同期资助经费新高,资助项目数连续八年位列全国前20位。

科研平台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有1个国家2011协同创新中心(牵头单位);1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国际合作联合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江苏省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4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1个省部级哲社重点研究基地,3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4个省部级工程中心。

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

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重点实验室

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实验室

(研究中心)

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

新型功能高分子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环保功能吸附材料制各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血液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国家级国际合作研究中心

智能纳米环保新材料及检测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基因组资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纺织产业创新支撑平台

国家化学电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

省部共建教育部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

卫生部血栓与止血重点实验室

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有机废水吸附治理及其资源化重点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颗粒技术工程实验室

全国石油化工行业导向生物医用功能的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合成重点实验室

工业(化学电源)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

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薄膜材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放射医学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感染与免疫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环境保护水体有机污染物树脂吸附法治理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丝绸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水处理新材料与污水资源化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碳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现代光学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高校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

江苏省先进功能高分子材料设计及应用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机器人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有机合成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网络空间安全工程实验室

江苏省临床免疫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机器人技术及智能制造装备实验室

江苏省先进碳材料与可穿戴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新型高分子功能材料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老年病预防与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大数据智能工程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重大神经精神疾病诊疗技术研究重点

江苏省干细胞与生物医用材料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

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

苏南发展研究院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产业研究基地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决策咨询研究基地

国家体育总局机能评定与体能训练重点实验室

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

苏州大学公法研究中心

江苏省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优秀创新团队

苏州基层党建研究所

江苏省国际能源法研究中心

苏州大学东吴智库

苏州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

苏南政府治理与社会治理现代化研究基地

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

-

省级知识产权研究院

江苏省知识产权(苏州大学)研究院 

省部级工程中心

江苏省纺织印染业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工程中心

江苏省数码激光图像与新型印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育部数码激光成像与显示工程研究中心

血液和血管系统疾病诊疗药物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血液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放射医学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纳米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江苏省新型城镇化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

省部级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苏州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苏州丝绸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苏州医疗器械临床前研究与评价公共服务中心

江苏省节能环保材料测试与技术服务中心

江苏省化学电源公共技术服务创新平台提升项目

江苏省先进光学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提升项目

江苏省骨科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江苏省动力电池及材料创新平台服务项目

江苏省中小企业环保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高效树脂吸附材料治理环境及资源化技术创新服务平台

工业废金属离子污染物深度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国家大学科技园

苏州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据2019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剑桥-苏大基因组资源中心、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国际骨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吴文化国际研究中心、苏州大学-韦仕敦大学同步辐射联合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丝绸科学研究院、唐仲英医学研究院、中核总核事故医学应急中心、骨科研究所、放射医学及交叉学科研究院、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地方政府研究所、化工创新重点实验室、苏州大学-阿特斯光伏研究院、能量转换材料与物理研究中心、蚕学研究所、国家心血管病中心-苏州大学分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研究所、转化医学研究院、艺术研究院、东吴公法与比较法研究所、古典文献研究所、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数学研究所、中国昆曲研究中心、系统生物学研究中心、东吴哲学研究所、东吴智库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学研究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苏州)研究院、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院、农业生物技术与生态研究院、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先进数据分析研究中心、又松软件外包开发中心、儿科临床研究院等校级主要科研机构150余个。

学术资源

苏州大学现有天赐庄校区、独墅湖校区、阳澄湖校区、未来校区四大校区,占地面积4586亩,建筑面积159万余平方米。学校图书资料丰富,藏书超500万册,中外文期刊40余万册,中外文电子书刊110余万册,中外文数据库82个。学校主办有《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和法学版三本学报及《代数集刊》、《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中国血液流变学》和《语言与符号学研究》等专业学术期刊。其中,《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近五年来,刊文被《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其转载量一直位居综合性大学学报排名前十。根据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发布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2018年)》,《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双刊同时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核心期刊,根据2019年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发布的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来源期刊(2019年—2020年)目录,《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仍位居CSSCI核心来源期刊,《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首度进入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 Edition)CN32-1033/C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其前身为1906年创刊的《学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愈百年以来,学报始终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追踪理论前沿,聚焦学术热点,刊发既有问题意识又有理论深度的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优秀科研成果。从2011年,学报进行全新改版,依托校内优势学科,开设特色专栏和专题,实行栏目或专题特约主持人制度,并积极进行组稿和约稿。在原有“明清近代诗文研究”“吴文化研究”和“城镇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又新增设了“哲学与时代问题”“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法治与社会发展”和“汉语言文字研究”等专栏及“社会保障专题研究”和“学术关注”等系列专题。 近年来,通过特色化办刊理念、特约主持人制度和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等一系列举措,学报质量有了显著提升。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信息中心最新检索统计,《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刊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权威二次文献转载、摘编91篇次,在全国综合性大学学报中列第3 位,在全国2379种学术期刊中列第27位。同时,学报先后入选最新版北图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武汉大学的“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社科院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和南京大学的“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四大权威数据库。2014年1月,《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明清近代诗文研究”专栏入选教育部第三批“名栏”建设工程。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 Edition) CN32-1843/G4是苏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教育科学学术期刊。创刊于2013年12月,秉承中国第一份大学学报——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之《学桴》之遗训,立志于将自身打造成一份高起点、高品位、高质量的教育类学术期刊,成为业界专家学者发表新理论、新思想、新成果的学术园地与高端平台。 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 “高端访谈” “理论前沿” “实证研究” “史海钩沉”“域外比较”“政策分析”“学术争鸣”“热点评论”“经典译介”等,欢迎教育科学各领域(包括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史、比较教育、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与历史、教育心理学等)能够反映学科发展前沿、具有敏锐问题意识、运用严谨研究方法、体现学术思想深度的理论研究论文和实证研究报告,也欢迎关于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讨论与争鸣系列论文。“百家争鸣”“和而不同”,是我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JOURNAL OF SOOCHOW UNIVERSITY Law Edition)CN32-1846/D是由苏州大学主办的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法学类学术期刊,创刊于2014年初。本刊秉承苏州大学“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之校训,恪守以学思之纯正、为文之旨趣为取向,注重法理,恪守学术。 本刊开设的主要栏目包括:“本期聚焦”、“学术专论”、“域外译文”、“东吴法学先贤文录”、“学术争鸣”、“经典判例”,主要刊载法学理论研究成果,重大热点思考探讨,中外法律著作赏析和案例评析等,努力打造切磋法学思想、交流学术成果的对话平台,实现海内外学术研究成果的合作与共享。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二级学院

文学院

数学科学学院

其中:

医学部下设基础医学与生物科学学院、放射医学与防护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药学院、护理学院、第一临床学院、第二临床学院、儿科临床医学院、第三临床学院;

传媒学院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社会学院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能源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外国语学院

医学部

东吴商学院(财经学院)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王健法学院

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教育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艺术学院

电子信息学院

音乐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体育学院

沙钢钢铁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轨道交通学院 

金螳螂建筑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

师范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

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

东吴学院 

书院:敬文书院 、唐文治书院、紫卿书院 独立学院: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境外合办大学:老挝苏州大学

附属医院

据2020年10月学校官网显示,苏州大学医学部共有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独墅湖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太仓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肿瘤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口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广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理想眼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传染病医院、苏州大学附属无锡九院、苏州大学附属高邮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常州老年病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呼伦贝尔医院、苏州大学附属青海省人民医院等附属医院19所(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所),教学实习点100多个;生物类校外实习基地18个。  

学科建设

截至2020年3月,苏州大学共设有132个本科专业;49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2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30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学科,20个江苏高校优势学科,12个省级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含2个培育学科),5个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15个“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截至2021年5月,学校化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工程学、药学与毒理学、生物与生物化学、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分子生物与遗传学、免疫学、数学、计算机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一般社会科学共15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药学、工商管理、设计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纺织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设计学、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点(不含一级学科覆盖):高等教育学、信号与信息处理  

专业学位博士点:临床医学博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哲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中国史、世界史、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统计学、光学工程、机械工程、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纺织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生物医学工程、风景园林学、软件工程、畜牧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特种医学、护理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专业学位硕士点:公共管理硕士、工商管理硕士、金融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会计硕士、法律硕士(领域:法律〔非法学〕;法律〔法学〕)、教育硕士(领域:教育管理;学科教学〔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数学〕;学科教学〔物理〕;学科教学〔化学〕;学科教学〔英语〕;学科教学〔历史〕;职业技术教育)、应用心理硕士、体育硕士(领域: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翻译硕士(领域:英语笔译、英语口译)、新闻与传播硕士、出版硕士、电子信息硕士、机械硕士、材料与化工硕士、生物与医药硕士、交通运输硕士、艺术硕士(领域:艺术设计;美术;音乐)、社会工作硕士、应用统计硕士、风景园林硕士、临床医学硕士(领域:内科学;儿科学;老年医学;神经病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皮肤病与性病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临床检验诊断学;外科学;妇产科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肿瘤学;康复医学与理疗学;运动医学;麻醉学;急诊医学;全科医学;临床病理学)、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护理硕士、药学硕士、农业硕士(领域:养殖、渔业、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信息化、植物保护)、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旅游管理、图书情报  

•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软件工程、设计学:A-

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数学、化学、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基础医学、药学:B+

政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工商管理:B

哲学、应用经济学、统计学、教育学、新闻传播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临床医学、美术学:B-

心理学、中国史、风景园林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护理学:C+

社会学、生物学、机械工程、生物医学工程、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C

电子科学与技术、艺术学理论、戏剧与影视学:C-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物质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

纺织工程、内科学(血液病)、放射医学、外科学(骨外)

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

放射医学、内科学(血液病)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二期)

政治学、绿色化学与化工过程、光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特种医学、设计学

江苏省重点序列学科

法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体育学、系统生物医学

“十三五”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哲学、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中国史、物理学、统计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教育学(培育)、畜牧学(培育)  

“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研究、生态型区域(苏南)经济与社会治理研究、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弱者权益保护、现代光学与技术、生物导向的功能分子的合成化学、现代蚕桑丝绸工程、现代数学及其在通信编码、生物学和金融学中的应用、功能性软物质及纳米材料、血栓与止血的基础和临床建设、微创脊柱功能重建与骨组织工程;电离辐射效应、损伤救治和防护的机理与应用

师资力量

截止至2020年12月,全校现有教职工5254人,专任教师3464人,其中包括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院院士,7位发达国家院士,30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1位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万人计划”杰出人才,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6位国务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等各类国家级人才260多人次,一支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已初步形成。  

• 两院院士:阮长耿、王志新、潘君骅、李述汤、柴之芳、刘忠范、李永舫  

• 外籍院士:John Michael Kosterlitz(美国科学院院士)、凌晓峰(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晓东(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新西兰皇家科学院院士) 、郎建平(欧洲科学院院士)、时玉舫(欧洲科学院院士)、迟力峰(欧洲科学院院士)  

•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科斯特利茨(学校首位讲席教授,苏州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院长)  

教学建设

• 质量工程

截至2019年11月,学校建有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纳米科学技术学院被列为全国首批17所国家试点学院之一,成为高等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特区。学校设立了3个书院,其中敬文书院定位于专业教育之外的“第二课堂”,唐文治书院在“第一课堂”开展博雅教育,紫卿书院致力于打造“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场。2019年,学校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设计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纺织与服装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中心、心理与教师教育实验教学中心、传媒与文学实验教学中心、基础医学教学实验中心、艺术设计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机械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纺织服装实验教学中心、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纳米材料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基础课实验教学中心、建筑与城市环境设计实践教育中心、药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轨道交通实践教育中心、冶金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护理学学科综合训练中心  

国家级教学团队:数学基础课程群教学团队、基础物理(实验)教学团队

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中国语言文学

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数学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苏州大学)  

国家试点学院:苏州大学纳米科学技术学院  

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地:江南丝竹  

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创意产业背景下的导师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理工结合模式培养化学化工科技创业人才实验基地

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区域经济的校企合作IT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基于后工业时代的纺织类复合型本科专业人才链的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

中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通信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服装设计与工程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体育教育、新闻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纳米材料与技术、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纺织工程、临床医学、药学、服装与服饰设计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行政管理、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放射医学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刘锋杰

2007年

纺织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白伦

2008年

档案学

社会学院

张照余

物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晏世雷

2009年

软件工程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朱艳琴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科学学院

黄毅生

2010年

放射医学

医学部

曹健

省级品牌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法学

王健法学院

方新军

2006年

体育教育

体育学院

王家宏

汉语言文学

文学院

刘锋杰

数学与应用数学

数学科学学院

唐忠明

物理学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晏世雷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杨季文

纺织工程

纺织与服装工程学院

白伦

临床医学

医学部

阮长耿

历史学

社会学院

王卫平

化学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郎建平

金融学

东吴商学院

万解秋

2008年

艺术设计(建设点)

艺术学院

李超德

2010年

省级特色专业(含建设点)

专业(建设点)名称

学院(部)

负责人

年份

会计学

东吴商学院

王则斌

2006年

档案学

体育学院

张照余

生物技术

医学部

张学光

通信工程

电子信息学院

赵鹤鸣

放射医学

医学部

樊赛军

运动人体科学

体育学院

张林

英语

外国语学院

王腊宝

化学工程与工艺(建设点)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

朱秀林

2008年

护理学

医学部

薛小玲

行政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钱振明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建设点)

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顾济华

2010年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建设点)

机电工程学院

冯志华

国家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中文信息处理

朱巧明

2010年

普通物理学

晏世雷

2008年

医学免疫学

张学光

细胞生物学

张焕相

2009

篮球

王家宏

2007年

中国现当代文学

朱栋霖

大学英语应用类课程

孙倚娜

马克思主义哲学

任平

数学分析与习题课

钱定边

2008年

ELECTROMAGNETISM

李成金

法理学

周永坤

-

-

-

省部级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奖年度

课程名称

负责人

获年度

无机化学

戴洁

2010年

服装结构设计

许星

2010年

基础会计学

王则斌

工程制图

郭旭红

2008年

纺织品整理工艺学

陈国强

中国古代史

晁福林

面向对象与C++程序设计

杨季文

田径

邰崇禧

抽象代数

唐忠明

普通物理实验

方建兴

运动生理学

张林

生理学

蒋星红

综合英语

王腊宝

-

-

-

所获奖项

截至2019年3月,2018年学校共获得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近年来,学校学生每年获得国家级奖项200余人次。2013年学校成功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并以团体总分全国第二的成绩再捧优胜杯;2018年,学校在“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2金2铜优异成绩。在近四届奥运会上,陈艳青、吴静钰、孙杨和周春秀四位同学共获得了“五金一银一铜”的佳绩,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先生特别致信表示感谢。

国际合作

截至2018年7月,苏州大学先后与30多个国家、地区的18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交流关系。学校每年招收60余个国家或地区的留学生3000多人次。

2007年起学校与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合作建立波特兰州立大学孔子学院。2010年,入选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援建尼日利亚拉各斯大学。2011年,在老挝成功创办中国第一家境外高校——“老挝苏州大学”,该校现已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上的重要驿站和文化名片。2018年3月,苏州大学与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签署共建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协议,苏州大学出国留学培训基地成为江苏省首家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出国留学培训基地。2015年,参与创建江苏—安大略省大学合作联盟。2017年,发起成立中国符号学基地联盟。2018年,倡议成立中国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并成为首届理事长单位。2018年学历留学生突破1000人, 在校留学生达到3250人,连续多年获“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称号。    

社会评价

2017年Nature Index 及lens平台数据显示,在全球具有创新力的科研机构和高校中,苏州大学在大陆高校中排名第1位,中国高校排名第3,世界高校排名第173位。根据一流期刊论文数据统计高校排名的《Nature Index》报告,将苏州大学评为近年来“全球上升最快的高校”。

• 截至2019年7月,苏州大学在《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中国内地高校第16名;

• 在《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中,位列世界排名151-200区间,中国内地高校第29位;

• 在《USNEW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中国内地高校第21位。  

• 在《武书连2020年中国大学排行榜》中:位于全国第22名,江苏省第3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2020年亚洲大学排名》中,位于亚洲第106名。  

• 在泰晤士高等教育(THE) 发布2020年度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501-600 名区间,国内排名第22名。  

• 在《U.S.News2020世界大学排行榜》中,位列世界排名第388名,内地高校排名第21名。  

• 在《QS2021年世界大学排名》中:位于第651-700名区间。  

• 在《CWUR2020-2021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列世界排名第306名,国内排名第29名。

校园文化

校训校歌

校训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UNTO A FULL GROWN MAN)  

注:该校训为东吴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杨永清在原英文校训的意译“法古今之完人”上增添而来。  

校徽

校徽是学校的象征和标志,包括徽志和徽章。  

徽志是双圆套圆形徽标,中间是中英文的校名,周围是中英文的校训。

徽章是教职工和学生佩戴的题有校名的长方形证章,教职工为红底白字,本科生为白底红字,研究生为黄底红字。规格14×45mm,质料铜镀金。

校歌

葑溪之西,胥江之东,广厦万间崇。

凭栏四望,虎疁金鸡,一例眼球笼。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皇皇母校,共被光荣,羡我羽毛丰。

同门兄弟,暮云春树,记取古吴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天涯兄弟,一旦相逢,话旧故乡同。

相期努力,敬教劝学,分校遍西东。

东吴东吴,人中鸾凤,世界同推重。

山负海涵,春华秋实,声教暨寰中。  

遗产保护

1991年,东吴大学旧址曾作为近现代历史遗迹被列入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苏州东吴大学旧址成为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社团组织

团委

苏州大学团委属于校党委和团省委的领导,担负着围绕学校党政中心工作,团结教育和服务校内广大青年学生,为青年团员成才成长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责任。作为先进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苏大团委在大力推进团的思想教育、组织建设方面,紧扣为广大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服务这一中心,作出了相应贡献。

学生会

苏州大学学生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学生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学生的纽带,是校内广大青年学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校。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该会为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和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会员,接受校党委的领导和校团委的指导。

研究生会

苏州大学研究生会成立于1983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和联系研究生的纽带,为中国全国学生联合会、江苏省学生联合会、苏州市学生联合会团体成员。该会接受苏州大学校党委的领导,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靠全校研究生开展工作。

学生科技协会

苏州大学学生科技协会是该校主要的学生组织之一,以激发大学生的学术科研兴趣,提高学术科研能力,促进学术规范的建立和学术素养的养成,营造优良的校园学术氛围,浓郁学术风气为工作目标。科协开展了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的一系列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活跃了学生第二课堂,繁荣了校园文化。

东吴书画院

东吴书画院成立于2007年3月,旨在通过弘扬书画艺术,彰显该校百年学府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为学校的发展大局服务,为学校的对外交流提供高层次文化平台和便利条件。 (训铭:师古然非泥古,开今而不从今。)

特色活动

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

苏州大学于2013年开始举办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活动,该活动由苏州大学体育运动委员会主办,多个职能部门承办,旨在通过高校马拉松赛的开展,吸引并带动更多师生、校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进体质健康,培养当代苏大人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形成苏大自己的校园品牌文化活动。2016年11月20日,第四届苏州大学U-run校园马拉松开赛,增设有国家地理年度探险人物评选中国区“名城名校”路跑挑战赛,首次面向苏州市民开放,苏大在校师生、校友、嘉宾、友好院校代表、苏州市民等共4000余人参赛,人数创下开办来的新高。同时,此届校园马拉松还设有摄影大赛、涂鸦大赛、萌娃表情包大赛和网红主播大比拼等衍生比赛,让选手充分体验“我跑步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的苏大校马全民参与理念。

教师徽章

所获荣誉

2020年11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 

2021年6月,苏州大学党委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6月22日,苏州大学党委被中共江苏省委授予“江苏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2021年8月26日,苏州大学省部共建放射医学与辐射防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入选2021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拟表彰名单。

2021年9月,被确定为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建设高校。

2022年2月,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

校旗

现任领导

现任领导

职务

姓名

党委书记

江涌

校长

熊思东

党委副书记

邓敏、王鲁沛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

宫向阳

党委常委、副校长

姜建明、张晓宏、沈明荣、姚建林

党委常委、总会计师

周高

参考资料

苏州大学

知名校友

李济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无锡国学专修学校董事长。

许德珩

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治活动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社会事业行政学系主任。

周谷城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雷洁琼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政治活动家、社会学家。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赵朴初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宗教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192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费孝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社会学家。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

孙起孟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政治学系。

董寅初

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一中。

荣毅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江南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

钱伟长

全国政协副主席。1926至1927年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马寅初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入上海中西书院。

金善宝

农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农学系主任。

谢少文

微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1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高尚萌

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胡经甫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17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承钊

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4年于东吴大学任教。

周同庆

光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江南大学教授。

谈家桢

遗传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陆志韦

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191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顾翼东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东吴大学教授、化学系主任、理学院院长。

钱俊瑞

经济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8年入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苏元复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化学系。

时钧

化学工程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9年保送东吴大学。

宋鸿钊

妇科肿瘤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朱洪元

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28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董申保

岩石学、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士。就读上海东吴第二中学。

汪菊渊

花卉园艺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29年考入东吴大学化学系。

陆宝麟

昆虫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刘健康

鱼类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汪闻韶

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附中。

冯新德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

钦俊德

昆虫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黄培云

粉末冶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34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殷之文

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周维善

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就读东吴附中。

王守觉

半导体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36年入东吴附中。

郁铭芳

化纤制造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潘君骅

光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谢毓元

化学家、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院士)。1940年毕业于东吴附中,考入东吴大学化工系。  

苏肇冰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1950年入东吴大学附中。

乔登江

核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55-1963年在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任教。

李正名

化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1948年毕业于东吴附中。

陈子元

核农学家。苏南蚕丝专科学校教授。

李政道

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首批外籍院士。1937年入东吴附中。

薛鸣球

光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现代光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沈之荃

高分子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2年至1961年任教于江苏师范学院。

宋大祥

蛛形学与无脊椎动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53年毕业于江苏师范学院生物系。

吴培亨

超导电子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南京大学教授。

阮长耿

血液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述汤

化学家、材料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教授。

陆琰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1957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

詹启敏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1982年毕业于苏州医学院。

陈衍

近代诗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金松岑

诗人、教育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吕思勉

历史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东吴大学教授。

黄人

文学家。东吴大学中文教授。

王宠惠

法学家、政治家。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1924年被东吴大学法学院授予博士学位,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吕凤子

书画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学系主任,江苏师范学院教授。

章太炎

民主革命家、思想家。东吴大学任教。

吴梅

词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顾维钧

国民政府外交部长。上海中西书院毕业。

雷沛鸿

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梁漱溟

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郭绍虞

语言学家、文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任教。

钱基博

国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务主任、教授。

许崇清

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俞颂华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兼新闻系主任。

洪深

戏剧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潘慎明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

陈调甫

化工专家,化工实业家。东吴大学化学系毕业,1917年获硕士学位。

顾颉刚

历史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林语堂

文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钱穆

国学家。1947年任江南大学文学院院长。

朱东润

文学家。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沈青来

数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数学系主任。

童润之

教育家。苏州省立教育学院院长。

刘湛恩

教育家,沪江大学校长,191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医预科,1938年4月7日被日伪特务暗杀。

周予同

经学家。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教授。

戈绍龙

耳鼻喉科专家。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一级教授教授。

王遽常

中国哲学史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东吴大学教授。

吴福桢

中国昆虫学科和植物保护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农教系系主任、教授。

吴经熊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夏承焘

词学家。国学专修学校教师。

盛振为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

董渭川

社会教育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鄂森

东吴大学法学院教务长。

梁实秋

文学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朱正元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物理系主任、二级教授。

唐兰

文字学家、历史学家。1917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王同观

妇产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端木恺

东吴大学行政法教授。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

曹聚仁

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程有庆

化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化学系主任、二级教授。

李一氓

外交家。在东吴大学求学期间因参加进步学生运动而肄业。

顾廷龙

图书馆事业家。于东吴大学附中专修英语。

许幸之

画家、影剧编导。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系主任、教授。

蔡尚思

史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胡曲元

哲学家。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秦柳方

经济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兆龙

法学家。东吴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刘雪庵

作曲家、音乐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倪征燠

法学家。东吴大学教授。

潘汉年

中共历史上隐蔽战线、文化战线和统一战线的卓越领导人。就读无锡国家专修学校。

吴其昌

历史学家。1920年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焦菊隐

著名导演。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李浩培

法学家。198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法律系。

张奎

寄生虫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

周有光

语言学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钱仲联

国学家。1926年于无锡国学专修馆毕业,苏州大学教授。

陈汀声

电影技术教育家。江苏省立教育学院任教。

杨绛

作家。1932年毕业于东吴大学。

陈白尘

戏剧家和电影剧作家。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教授。

柴德赓

史学教育家。江苏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系主任。

吴强

作家。早年就读教育学院民众教育系。

郑君里

著名演员、导演。国立社教学院教授。

马荫良

著名新闻工作者。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教授兼系主任。

郭影秋

云南省省长、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就读江苏省立教育学院。

汤不器

组织胚胎学专家。苏州医学院学院二级教授。

陈明斋

外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教授。

周振甫

文学家。就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徐迟

作家。就读东吴大学。

吴大琨

经济学家。东吴大学任教。

周孝谦

物理教育学家。江苏师范学院二级教授、苏州大学副校长。

陈王善继

放射医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一级教授、附属第一院院长。

钱仁康

音乐学家、作曲家。江苏师范学院任教。

蒋纬国

军事学家,蒋介石次子。就读东吴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饶宗颐

历史学家,文学家。1943年至1945年任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教授。

陈务民

儿科学专家。苏州医学院二级教授。

许国璋

英语教育家。在东吴大学执教英语。

戴爱莲

舞蹈艺术家。1942年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

陈悦书

血液病学专家、中国血液学专业奠基人之一,苏州医学院教授。

王绍堉

台湾东吴大学董事长。就读于东吴大学。

冯其庸

文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1948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

柯岩

作家、诗人。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戏剧系1948级学生。

林斤澜

作家。1945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方汉奇

新闻学家。1950年毕业于国立社会教育学院。

范敬宜

新闻学家。1949年毕业于无锡国学专修学校。

金庸

小说家。1946年入东吴大学法学院修习国际法。

杨铁梁

香港高等法院首席大法官。就读东吴大学法学院。

蒋学模

经济学家,1936年考入东吴大学经济系。

郎建平

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84年毕业于苏州大学。

李和兴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上海师范大学资源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1984年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

汪小帆

上海大学副校长兼上海大学医学院院长。1986年毕业于苏州大学数学系。

参考资料

地理位置

天赐庄校区:苏州市姑苏区干将东路333号

独墅湖校区: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199号

阳澄湖校区: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济学路8号

未来校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G524西侧

参考资料

1.学校简介·苏州大学

2.现任领导·苏州大学

3.国家领导人·苏州大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