鹞子(鹰科鹰属动物)

2023-10-14 19阅读

鹞子

鹰科鹰属动物

鹞子一般指雀鹰,雀鹰(学名:Accipiter nisus)属小型猛禽,体长30-41厘米。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分布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中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中文学名 鹞子
中文别名
英文名 Northern Sparrow Hawk
二名法 Accipiter nisus
动物界
脊索动物门
鸟纲
隼形目
鹰科
亚科 鹞亚科
鹰属
亚种 喜马拉雅亚种
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我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简要概述

雀鹰

基本解释

雀鹰:鸟名。猛禽的一种。较鹰小,羽毛灰褐色,腹部白色,有赤褐色横斑,脚黄色。雌的比雄的稍大,捕食小鸟。饲养的雌鸟可以帮助打猎。又名雀鹞。

形态特征

体细瘦,体羽单色不鲜豔,腿长,尾长,低飞於草甸和沼泽上,觅食鼠、蛇、蛙、小鸟和昆虫。体长约50公分(20吋)。喙小,面上的羽毛呈脸盘状。营巢於沼泽或高草丛中。每窝产4∼6枚污白色或淡蓝色的卵,最著名的是白尾鹞(Circuscyaneus,英国称鸡鹞,美国称沼泽鹰),繁殖於整个北半球的温带和北方地区以及南美洲的南部。

白头鹞(C.aeruginosus)和孟塔古氏鹞(C.pygargus,即乌灰鹞)分布於欧洲的大部分,从北非的地中海岸到蒙古一带。草原鹞(C.macrourus)繁殖於波罗的海到欧洲东南部和中亚。有关的种还有︰灰头趾鹞(C.cinereus),见於秘鲁至麦哲伦海峡;长翅鹞(C.buffoni),分布於南美洲,特别是安地斯山以东地区;南非泽鹞(C.ranivorus),向北分布到乌干达东部;亚洲中东部的鹊鹞(C.melanoleucus)。

繁殖分布

国内分布

喜马拉雅亚种在我国繁殖于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宁、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博克图和新疆;越冬于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岛;迁徙期间经过河北、山东、宁夏、内蒙古、广东、福建和台湾。即亚洲亚主要繁殖或留居于青海东部和东北部及南部、四川北部松潘、西藏南部及昌都地区;越冬于云南西北部和西部。

国外分布

繁殖于欧亚大陆,往南到非洲西北部,往东到伊朗、印度和我国及日本。越冬在地中海、阿拉伯、印度、缅甸、泰国及东南亚国家。

经济用途

鹞子不是药用动物,是经济动物。鹞子捕食害鼠,对农有益。人们驯养来放猎野兔、野鼠。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鹞子的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特别是捕食大量的鼠类和害虫,对于农业、林业和牧业均十分有益,对维持生态平衡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鹞子可驯养为狩猎禽。

生长习性

鹞子

【迁徒】

鹞子除繁殖留居外,部分迁徙。春季于4~5月迁到繁殖地,秋季于10~11月离开繁殖地。

【生境】

鹞子栖息于针叶林、混交林、阔叶林等山地森林和林缘地带,冬季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农田地边和村屯附近,尤其喜欢在林缘、河谷,采伐迹地和农田附近的小块丛林地带活动。

【体型】

体重♂130~170g,♀193~300g;体长♂310~350mm,♀360~410mm;嘴峰♂11~13mm,♀12~15mm;翅长♂205~255mm,♀240~260mm;尾♂150~197mm,♀145~223mm;跗蹠♂51~63mm,♀58~73mm。

【食性】

鹞子主要以雀形目小鸟、昆虫和鼠类为食,也捕食鸽形目鸟类和榛鸡等小的鸡形目鸟类,有时亦捕食野兔、蛇、昆虫幼虫,主要是树粉蝶幼虫和其他昆虫幼虫为食。常栖于树上或电线杆等高处。发现地面有猎物时急飞直下,突然扑向猎物,用锐利的爪捕猎,然后再飞回栖息的树上,用爪按住猎获物,用嘴撕裂吞食。

【习性】

鹞子属日出性。常单独生活。或飞翔于空中,或栖于树上和电柱上。飞翔时先两翅快速鼓动飞翔一阵后,接着滑翔,二者交互进行。飞行有力而灵巧,能巧妙的在树丛间穿行飞翔。

【繁殖】

鹞子繁殖期5~7月。营巢于森林中的树上,距地高4~14m。巢通常放在靠近树干的枝叉上。常在中等大小的椴树、红松树或落叶松等阔叶或针叶树上营巢,有时也利用其他鸟巢经补充和修理而成。巢区和巢均较固定,常多年利用。巢呈碟形,主要由枯树枝构成,内垫有云杉小枝和械树、卫茅等新鲜树叶。每窝产卵通常3~4枚,偶尔有多至5枚和6枚甚至7枚和少至2枚的,通常间隔1天产1枚卵。卵呈椭圆形或近圆形,鸭蛋清色、光滑无斑,大小为29.8mm×38.6mm,重17~18g。雌鸟孵卵,雄鸟偶尔亦参与孵卵活动,孵化期32~35天。雏鸟晚成性,经过24~30天的巢期生活,雏鸟即具飞翔能力和离巢。

野外鉴别

鹞子

小型猛禽,体长30~41cm。雌较雄略大,翅阔而圆,尾较长。雄鸟上体暗灰色,雌鸟灰褐色,头后杂有少许白色。下体白色或淡灰白色,雄鸟具细密的红褐色横斑,雌鸟具褐色横斑。尾具4~5道黑褐色横斑,飞翔时翼后缘略为突出,翼下飞羽具数道黑褐色横带,通常快速鼓动两翅飞一阵后接着又滑翔一会。野外特征极明显,无论站立或飞翔时都易识别。

参考资料

1.雀鹰的解释·在线汉语字典

2.国家林业和草原局 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