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苗(孵化不久的幼鱼)

2023-10-17 20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鱼苗

孵化不久的幼鱼

鱼苗,也叫“鱼花”,指孵化不久的幼鱼,主要分为人工繁殖的鱼苗和来自江河的天然鱼苗两种。鱼苗下塘后往往因施肥时间不当而使大型桡足类提前大量繁殖,还有龙虱幼虫和松藻虫等,它们可直接危害鱼苗或吞食鱼苗;另外青蛙蝌蚪不但可直接吞食鱼苗,还与鱼苗争食争氧;再一种是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有少数渔塘由于清塘措施不到位,鱼苗下塘时还有许多青苔,鱼苗一旦进入就很难逃脱。鱼苗孵出3天后,内源营养基本消失,开始摄食外界人工培育的适口天然饵料———轮虫,所以,鱼苗下塘时育苗池中都应有充足的适口天然饵料,否则鱼苗就会在短时间内消瘦死亡。

中文名 鱼苗
别名 鱼花
体长 6~9毫米
解释 孵化不久的幼鱼

下塘要点

一、检查清塘效果。鱼苗下塘前1天~2天要用密眼网拉几次空塘,主要检查池塘中是否有敌害生物,如发现野杂鱼、蛙卵、蝌蚪、水生昆虫等敌害,应重新清塘,同时拉网还可使堆积在池底剩余的清塘药物充分溶解,以防危害鱼苗。

二、检查池塘中的残留药物。如药物毒性尚未完全消失,可能导致下塘鱼苗中毒死亡。检查方法是:取半桶底层水,将鱼苗放入底层水中试验,或将鱼苗置于池塘内的小网箱中,观察8小时~12小时,以确定鱼苗能否入池;经生石灰清塘的可测定池水的酸碱度,如pH值在8.5以下,说明毒性已消失,可放鱼苗;观察池水,如有水蚤存在,则表明毒性已消失。

三、检查池水的肥度。主要是根据水色、透明度和饵料生物的多少来判断。鱼苗下塘时池水以灰白色、黄绿色或淡黄色,透明度30厘米~35厘米,每升水含轮虫10000个左右,生物量每升20毫克~30毫克为好。池水肥度不够,鱼苗会因缺少饵料而生长不好,应立即在向阳的池角堆肥或泼洒腐熟的粪浆以培肥水质。发现水质太肥时,应先加适量清水冲稀后再放鱼。如池塘施基肥过早,轮虫高峰已过,池水中产生过量的大型浮游动物如水蚤,抑制鱼苗适口的小型浮游动物繁殖,干扰鱼苗的活动与摄食,可用0.3~0.5ppm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1天~2天后可放鱼苗,或每亩放养13厘米以上的鳙鱼种300尾~400尾吃掉大型浮游动物。同时还可根据鳙在黎明前浮头轻重来判断池水肥度是否适宜,但在放养鱼苗前应将鳙全部捕出。

四、及时下塘。鱼苗孵出4天~5天,可见两个眼点,一个腰点,在水中能正常平游时,应及时过数下塘。入池过早,鱼苗太嫩,容易沉入底泥造成死亡,过迟则影响鱼苗生长,成活率低。

五、放养规格应该一致。同一池塘放养的鱼苗,应品种相同,规格一致,并一次放足,以免发生大鱼压制或吃食小鱼及出现规格不齐的现象。

六、调节水温。鱼苗下塘时,池水与装鱼苗容器的温差不能超过±3℃。如果温差过大,就应先逐渐调整,鱼苗适应后再下塘。如用塑料袋充氧运输的鱼苗,应先将塑料袋开口,缓慢放入预先安置在鱼池中的网箱内,待池内水温与袋内一致,让池水与袋内的水逐渐混合,过20分钟后再将鱼苗连水一起缓慢倒入网箱内,以此调节温差和鱼苗对袋内气压的适应即“缓苗”。如将鱼苗从袋中直接倒入池中,往往鱼苗死亡率极高。

七、应在鱼苗饱食后再下塘。鱼苗下塘前可喂一次蛋黄,每10万尾鱼苗喂蛋黄一个。方法是将鸡蛋或鸭蛋充分煮熟,取出蛋黄,用双层纱布包住在水中揉成蛋黄水泼给鱼苗吃,也可投喂饲料酵母或轮虫。坚持鱼苗饱食下塘,其成活率能明显提高。

八、选择适宜的放养时间、地点和方法。鱼苗放养应尽量选择晴天的中午或下午,此时水温高,溶氧充足,有利于鱼苗下塘后迅速恢复正常的活动,应避免阴雨大风天气或夜间入池。有风天则应在深水处的上风头放苗,以免在下风头鱼苗被风浪吹到池边或压到池底造成大批死亡。放苗时应将盛鱼苗的容器缓慢倾斜于水中,紧贴水面让鱼苗慢慢游出或将盛苗容器缓缓向后拉出,不可将鱼苗猛然倒入池中。另外鱼苗入池后不要马上离开,要等鱼苗散开游入池中再离去。如发现鱼苗密集成团,要用水滴轻轻泼洒,使其散开游入池中。

九、池水深度合适。要求池水以40厘米~50厘米深为好,这样经日晒水温易提高,光照充足,水质易培肥,饵料生物繁殖快,有利于鱼苗快速生长。

十、放养密度适宜。鱼苗育成乌仔分池,一般亩放鲢鳙鱼苗20万尾~25万尾或草鱼、青鱼、鲤鱼苗15万尾~20万尾。如鱼苗育成夏花分池,则每亩放鲢鳙鱼10万尾~15万尾,或草鱼、青鱼8万尾~10万尾。

发塘技术

鱼苗培育,也称“发塘”。它是指把鱼苗经20天~25天饲养,长到了3厘米左右,称为“夏花”。鱼苗培育的成败直接影响到经济效益,但在生产中鱼苗发塘率一直很不稳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总结,现将主要原因及解决办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影响发塘率的原因

1 鱼苗下塘方法不当在鱼苗下塘时,如果放养的方法不当非常影响鱼苗的发塘率。首先是温度环境的变化,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大都利用尼龙袋和密封箱,尼龙袋的温度相对外界来说要高出好几度,所以当鱼苗下塘时外界温度的改变使鱼苗不能尽快适应,从而造成鱼苗死亡;其次,在放养过程中如果遇到大风天气或者放养的时间、地点不合适都会影响鱼苗的发塘率。

2 鱼苗下塘时的池塘环境影响由于鱼苗身体小而且纤弱、抵抗力差,对外界环境比较敏感。因此如果池塘中没有及时清理杂质和进行全面消毒会造成很多微生物泛滥以及青苔疯长,会造成幼小的鱼苗被病原微生物侵害,或者是陷入到池塘中的青苔里无法挣脱,从而影响鱼苗的发塘率。

解决的办法

1.选择诚实守信的场家买苗,买苗时要多次打样以缩小误差值,保证拿苗数量,途中运输要加强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远距离运输,装袋时每袋可溶入青霉素40万单位,以抑制袋里的鱼苗耗氧和代谢,确保运输成活率。

2.选择鱼苗孵出4天~5天后,鱼票充气游泳能力强,规格整齐优质鱼种放养。

3.鱼苗下塘前要检查清塘药物的毒性是否完全消失。检查方法:(1)将几十尾苗放入池塘内网箱中半天到一天,观察鱼苗活动是否正常;(2)测验池水酸碱度,用生石灰清塘将酸碱度降到9以下时,说明毒性已消失;(3)观察池中有无水蚤,有则表示毒性消失。

4.鱼苗下塘前用密眼网拉空塘1次~2次,看是否有野杂鱼、蛙卵、水生昆虫等敌害混入,若发现野鱼或敌害生物,须重新清塘,如发现大型蚤类或蚌壳虫,可用晶体敌百虫0.3ppm全池泼洒,然后亩施3.5公斤~4.5公斤尿素肥水,鱼苗下塘时,鱼体用青霉素10万单位/万尾消毒。

5.下塘时温差不超过5℃。放养时应先把袋子放水池中10分钟后等温度相近再打开,打开后先灌少量池水进袋,然后抓紧袋口晃几下,使池水与袋里的水充分混合,约10分钟后再贴着水面倒入网箱,下塘前每10万尾鱼苗喂一个熟鸡蛋黄浆。放养时要先在发塘的上风头离池边1米处贴着水面让鱼徐徐游出。切忌悬空倒鱼。

6.按池塘中天然适口饵料的生长规律与鱼苗生长发育中食性转化相适应的原则,及时培育水质,确保轮虫高峰期鱼苗下塘,鱼苗下塘后投饵施肥,调节水质等管理措施也要紧紧跟上,在生产过程中一般大家都比较重视管理,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开口饵料

为了保证鱼苗的存活率,在养殖初期往往需要供给适口、丰富、营养完全的开口饵料。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常用的几种开口饵料为蛋黄、豆浆、轮虫、藻类和水产微生态制剂。

轮虫

轮虫的大小为166μm* 230μm,适口性较好,粗蛋白含量最高,粗脂肪含量仅次于蛋黄,而且含有大量鱼苗所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营养价值较高。游泳速度低于0.02cm/s,在水层中分布较为均匀。轮虫可以在育苗水体中生长繁殖,不仅保持了其营养素的稳定,而且对育苗水质的污染微乎其微。另外,轮虫培育方法的研究非常丰富,培育技术比较成熟,可以保证轮虫有充足的来源,因此轮虫是解决鱼苗开口饵料、降低生产成本、提高鱼苗成活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藻类

藻类个体比轮虫小,适合在鱼苗开口初期作为开口饵料使用。随鱼苗的生长,口裂变宽,轮虫则成为其最适合的饵料。两者是可以互补的。

蛋黄

蛋黄是一种常用的鱼苗开口饵料,生产中可将蛋黄经80目筛绢过滤,使蛋黄颗粒变小,使其在水中呈雾状均匀分布,可使悬浮时间保持在1h左右,如果控制投饵量在适当的范围内,蛋黄可以较好地被鱼苗摄食。但需要注意的是,此种饵料易沉降、散失,入水后易造成水质败坏,致使鱼苗生长慢,存活率低。

豆浆

豆浆富含蛋白质,能满足鱼苗的营养需要,但是豆浆营养价值低、不易消化、吸收率低,易在水中形成悬浮物,影响溶氧,且易发酵,因此大部分豆浆主要起到肥水作用,促使水体中浮游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间接为鱼苗提供饵料。

水产制剂

水产微生态制剂个体小,无毒副作用、无污染和残留,能有效改善养殖生态环境,提高免疫能力,抑制病原微生物,可大幅度提高 鱼苗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如光合细菌是一种营养丰富、营养价值高的细菌,菌体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叶酸、B族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B12和生物素含量较高,还有生理活性物质辅酶Q。体积为小球藻的1/20,刚孵化不久的仔鱼、幼虾、贝类等消化系统中各器官尚未完全分化时,光合细菌可通过鳃吸入仔鱼体内,使仔鱼在卵黄囊尚未被完全吸收的同时,即可从外界摄取饵料,以弥补内源性营养的不足。

越冬措施

加强越冬防寒管理和防病工作,是提高冬季鱼苗成活率和来年养鱼效益的关键。主要有以下五点:

疾病防治

在鱼类停食前30天左右,对计划越冬的鱼类进行全面检查,通过越冬前的强化培育,提高鱼类抗寒抗病能力。饵料要营养全面且丰富,能量蛋白比要高于饲养期,并适当增加维生素C等。在饵料中还要添加适量的甜菜碱、氯化胆碱等,可促进鱼类肝脏的脂肪代谢,对防止脂肪肝的形成有明显效果。

增加溶氧

水体缺氧也是造成池塘鱼类越冬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要保持越冬池塘水体中浮游植物数量和水体中溶解氧相对稳定,并增加水层光照,控制浮游植物,防止有机质过高,提高溶氧量。

低温预防

越冬池塘水体出现低温是造成越冬期大批死鱼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养殖鱼类长期在低于0.5℃的水温下难以存活,而引自温暖地区和高密度饲养的鱼类更不耐低温,因此,在鱼类的越冬管理中要尽可能控制并减少低温的出现,特别要防止机械搅水造成水温剧降,不要使底层水温降至2℃以下。

池水处理

我省的精养池塘一般采用高产量、高密度的生产方式,饵料投喂量大,水源相对不足,许多池塘有机质超标。封冰前对池水进行处理,可有效降低池水中有机质的含量,减少有机耗氧量,消除致病菌和有毒有害物质的危害。在鱼类停食后,根据当地气候,可以在封冰前一周左右进行封冰前的池水处理,如采用含氯消毒剂全池泼洒等方法。

鱼病预防

鱼类越冬期长时间不摄食,体质非常虚弱。融冰后随着水温的上升,水体中各种病原菌或其孢子、卵、幼虫逐渐发育,大量繁衍,使鱼体易受病原菌的侵袭,竖鳞病、水霉病、白云病等极易流行,造成鱼类的大量死亡。为减少损失,融冰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鱼病的发生和流行。

参考资料

1.浅谈鱼苗下塘的技术要点·畜牧水产局

2.水花鱼苗下塘及注意事项·水产养殖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