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汉语成语)

2023-10-24 28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1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天地不仁

汉语成语

天地不仁,旧解释是说天地无私。典出通行本《道德经》老子第五章,郭店简本《老子》无此句。郭店简本仅有本章中“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文义与通行本同。在天地看来,万物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当台风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华的富人家里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家里逛一圈。它要刮到皇帝家里,也要刮到阿猫阿狗的家。还要刮到那小小蚂蚁的穴里。

中文名 天地不仁
拼音 tiān dì bù rén
出处 老子《道德经》
年代 春秋时代

拼音

tiān dì bù rén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详解

解释一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透明子王章海解释:版权所有翻录必究:

天地是没有层次的,把万事万物都看成是"草扎的狗"--物质.聪明人也应该有宇宙的心态,把人类看成是物质的一部分.天地之间,就好像是一个鼓风机,内部空虚反而不少占空间,只要你一动就有空气出来.再多的例子说也说不完,还不如你现在就守住自己的中间.

理解了大仁不仁,也就理解了齐物论里的如下的这么一段话了。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真正的大道是不可命名的,最了不起的辩说是不必言的,真正的大仁看上去象不仁,最廉洁的人不谦让,最勇敢的人不轻易挑逗冒犯别人。

这就是庄子的言说,他的话看上去很不对,仔细想想又很对。他的文章也是这样,看上去很没道理,也无结构逻辑可讲。其实是最有道理,最讲逻辑与结构。

解释二

天地是没有同情心的。不中断的压迫万物,如鼓风一般推动着。其中的过程,不可修正。被迫的推动着万物。老子此处强调了,万物都是盛极而衰。哪怕再强悍美妙的事物也如刍(chú)狗一般,造化弄人。强调了生存死亡的无可奈何,与强制性。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天地啊,没有良心,万物,只不过是它的刍(chú)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啊,莫若法天,百姓,只不过是它的刍(chú)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天地之间啊,好像是它的橐龠(tuóyuè)?仅仅鼓着空气

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空虚啊空虚,没有穷尽,动一动身体,你会更加倦怠。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说那么多,对你那么好 付出那么多,换来的只是空白,不如守中。

出处

《天地不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五章。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但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惯例而分《道德经》为六十八章,相对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典故

老子《道德经》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一般人批评老子这句话为阴险、刻薄,看事情太透彻。因为他们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不仁,生了万物,又把万物当刍狗来玩弄。这是对老子思想的误解,或者故意曲解来作幽默用的。老子“刍狗”的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来是作祭祀用的牺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礼中,如同冷猪头、牛、羊等一样功能。后来由于社会风气的演变,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只狗形来代替。相当于后世在拜拜的时候,用面做的猪头来代替真的猪头一样。刍狗做好以后,在还没有用来祭祀之前,大家对它都很重视,碰都不敢随便碰;等到举行祭祀以后,就把它丢到垃圾堆里去了。

儒家常说天地有仁心,滋生了万物;老子则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人帮助了人,都往往附带了条件,希望有所回报。于是老子说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万物,他没有居功;天地给万物以生命,他没有自认为荣耀;天地做了好事,使万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没有条件。所以真正要成为圣人,就要效法天地的这种精神,养成这样的胸襟。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万物和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的万物特别差。人之所以对万物差,是因为人的主观,人的自私的观念。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小说中的出现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日月无情,转万世屠枭雄”是小说《诛仙》中的句子。《诛仙》是中国当代作家萧鼎写作的长篇武侠(古典仙侠)巨著,全书共八册,被新浪网誉为“后金庸武侠圣经”。《诛仙》最初在幻剑书盟连载,后在台湾由小说频道出版,在大陆由朝华出版社出版,第七册开始转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2009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诛仙》修订版,书后增加了附录和排行榜。《诛仙》情节跌宕起伏,气势恢宏,人物性格鲜明,以独具魅力的东方仙侠传奇架空世界,令人击节长叹,不忍释卷,写情尤称一绝。书中反复探究的一个问题就是“何为正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一句被作者化用,成为这本小说的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1.老子 《道德经》·名言通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