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州中学(高州市全日制公办高级中学)

2023-12-01 33阅读

广东高州中学

高州市全日制公办高级中学

历史足音广东高州中学是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和国家级美术教育培训基地,历史悠久,文化氛围浓厚,蜚声粤西,扬名海外。

学校始于1304年创建的府学,1569年改为南岳书院,1905年改名高郡中学堂,1926年更名广东省省立第九中学,1950年定名广东高州中学。

中文名 广东高州中学
简称 高州中学
主管部门 高州市教育局
校训 爱国、团结、勤奋、进取
知名校友 丁颖、丁衍庸、林砺儒
创建时间 1905
类别 公立中学
现任校长 潘裕岳

办学历史

根据高州府志卷十三记载,广东高州中学始建于元代大德八年(1304年),当时称府学。

隆庆三年(1569年),高州知府吴国伦将府学改称南岳书院,与全国府学改书院一致。

万历四十年(1612年),知府曹志遇重修郡学,扩大规模,将南岳书院改称笔山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将笔山书院更名敷文书院。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高州府知府吴柯(江南徽州人),改建敷文书院。

雍正八年(1730年),高州府知府张兆凤(浙江分水人),为书院添建讲堂、问字亭,左右增建书舍。

乾隆十九年(1754年),巡道王概,清查旧项,捐添膏火,重修学舍,便将不能维持的15个书院(高明、朋来、茂山、四水、东津、拱极、墨池、笔山、参天、潘江、三至、安乐、敦仁、观澜)的地租清查俱拨敷文书院。

嘉庆五-八年(1800-1803年),知府修缮敷文书院后又易名为高文书院。

道光三年(1823年),学生、举人林召棠(字芾南,广东吴川人)获癸未殿试状元。

咸丰二年(1852年),伊霖(字云岩,满州正黄旗人,举人出身)署高州,拨款重修高文书院。

咸丰五年(1855年),信宜县梁巍(字恩焕,顺天举人,庚戌进士)改修书院的内堂、厅房、门户。

咸丰六年(1856年),高州城遭特大洪灾。书院楼舍,多圮于大水。

咸丰十年(1860年),邑人陈兰彬、杨颐提倡重建高文书院。

同治六年(1867年),巡道陆心源(浙江归安人)为书院捐银300两及前筹防局为书院捐钱200千文。2项合共559千990文,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59千90文。又将六属公捐银367两拨给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36两7钱。

同治十二年(1873年),高州府知府额哲克为书院捐银500两,并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银50两。

同治十三年(1874年),高州知府楼震(浙江人,进士出身),审讯结束唐演勋等诉讼案,罚钱500千文。楼震将此罚款拨入书院,交茂名县发当生息。每年息钱50千文。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翁同龢为书院题匾,曰:“敬业乐群”。题楹联曰:“学有根基培养坚时乃担得圣贤许多事业,士先器识源流贯后方做成民物莫大文章”;为内堂题匾,曰“高堂”。楹联为清代书法家、文学家、金石学家翁方纲所书。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高雷廉巡道叶大遒,提倡学术,奖饬士风,为书院大门署联,曰:“观山钟秀气,学海助文澜”。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采纳张之洞的建议,将官办书院改为学堂,书院之名遂废。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高雷廉巡道吴永与邑绅士江慎中、周廷劢、梁宗矩、李维寅、李崧年等筹备建立学堂,将高文书院改制为高郡中学堂,逐渐接近近代的学府建制。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高郡中学堂于3月15日正式开学。这是清末“废科举,兴学堂”运动中较早涌现出来的新学制学校。

宣统三年(1911年),当地政府奉命又将高郡中学堂更名为高州官立中学。是年,高雷地区先进青年林云陔、熊英、谭惠泉、周瑛等均就读于高郡中学堂。在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下,他们创立了先进组织“新高同志社”和“雄辩学会”,购阅《民报》、《革命军》等进步刊物组织社员阅读,并定期进行演讲,传播民主革命思想。辛亥革命前夕,学生周瑛变卖家产筹备革命活动经费,全力协助林云陔、谭惠泉、梁宣诚等人在高州组织民军,建立起义总指挥部。辛亥革命爆发后,高郡中学堂学子带领高雷人民揭竿而起,响应武昌起义。

民国四年(1915年),学生张昌言挺身而出,反对校长陈宪弼盗用全校名义通电劝进袁世凯称帝。

民国五年(1916年),校长林拨萃奉命将高州官立中学易名为广东省立高州中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高中毕业升入中山大学8人,襄勤大学10多人,其他大学及学院各10多人。初中毕业升入本校高中28人,入高州农校、茂名师范各7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高州中学进步师生积极响应中共号召,自发组织起来,自觉投身抗日救亡活动,学生抗日救亡活动空前高涨。师4班学生廖盖隆、杨优德和普8班余荣中等于暑期组织同学留校搞抗日宣传。下乡宣传历时10天。秋,新生一入学,即又组织进步同学,成立“抗日救国星期六下乡宣传队”。全级分成5队,每队20—50人不等,到县内东南西北中5个区宣传。同时又组织“抗日救亡剧社”、“新书合作社”等进步团体。在没有共产党组织具体领导的情况下,主动根据革命报刊介绍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开展工作。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学生周瑞腾、梁巨汉等10多人到广州买回100多本马列主义书籍,在高州城“成蹊书室”成立真理读书会,定期学习讨论,宣传马列主义真理。在校内组织大型读书会。廖盖降、杨优德和杨琳熙(杨毅)、卓树基、程均昌、杨进琳、刘叔祥(女)、余荣中和李淑珠(女)等9人奔赴革命圣地延安。9月,中共高州中学支部成立(此为中共高州中学第一个支部)。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高州城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狂轰滥炸,学校被逼迁往城东镇头岭,建茅棚上课。高州中学很多学生参加学生军。专员公署举行学生抗战智能比赛,高州中学演出的《战时家庭》(区毓栽老师导演),获戏剧汇演2等奖。

1957年,考入重点大学的人数和升大率,仅次于广州华南师范附属中学,名列广东省第二名。

1957年寒假,全体教师往湛江市参加整风反右派斗争学习,反右扩大化,陆士风、梁镇宇等五人等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直至1976年后才陆续得到平反。

1958年,国家颁布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为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县政府拨镇头岭南、引鉴河北十多亩土地和东风坡几十亩荒地给高州中学办农场,农场所收获的青菜供给学生饭堂。

1998年12月,被教育部评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

2002年,学校高中部搬至城南新校区。

师资质量

据2006年11月12日广东高州中学官网显示,先后14人被评为广东省特级教师(现在职3人),高级教师148人,在职研究生28人,省、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名师、名校长等53人。近年,教师获国家和省市级荣誉称号200多人次、获省级和国家级科研成果奖8项、在省级和国家级获奖或发表论文300余篇。

硬件设施

学校在2002年学校高中搬迁新校区后,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在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校区建设日趋完善,江可伯体育馆、丁衍庸美术馆、教工活动中心等先后投入使用。

参考资料

1.高州中学:百年名校 英雄辈出·知网空间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