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那亚会议

2022-12-15 91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579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热那亚会议

1922年4月10日~5月19日在意大利热那亚城讨论欧洲经济问题的国际会议。亦称热那亚国际经济会议。会议实质上就是一战后英国对苏政策演变的产物。英国的真正意图在于借苏俄因经济困境亟待外援之机利用热那亚会议以外交手段迫使苏俄回归资本主义阵营,从而实现全欧洲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重建和复兴。前提是苏俄承认并偿还其战前及战时沙皇政府所借的外债。结果由于苏联提出反赔偿建议而不欢而散,唯一的结果是苏联和德国在会议外达成两国互免债务,互相承认的拉巴洛条约。

热那亚会议

热那亚会议背景和经过

苏俄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后,力争巩固已经取得的和平共处局面,于1921年10月28日照会英、法、意、日、美等国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苏俄的关系并缔结和约。资本主义国家中主张与苏俄建立经济联系的势力有所增长。帝国主义国家中有的集团鉴于武装干涉未能扼杀苏维埃政权,转而采取外交、经济压力企图迫使苏俄屈服。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根据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提议通过决议召开热那亚会议。戛纳决议提出举行热那亚会议的6项先决条件:任何国家均不得将本国的所有制、国家经济生活和管理制度强加给别国,每个国家有权选择自己喜爱的制度;保障外国资本、财产和利润不受侵犯;凡希望得到外国贷款的政府,应明确承认该国历届政府的一切债务,归还或赔偿被接管的外国人财产;保证财政货币流通以利贸易;放弃颠覆别国的宣传;停止对邻国的敌对行动。2月25日,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雷蒙·普恩加莱在布伦会谈,决定取消原定在会议上讨论德国赔款和修改《凡尔赛和约》问题;约定只有苏俄政府接受协约国提出的各项经济要求,各国政府才能予以承认。3月20~28日在伦敦召开协约国专家会议,秘密研究“俄国问题”并拟定备忘录(史称《伦敦专家备忘录》),要求苏维埃政府偿还沙皇和临时政府以及地方当局总计180多亿金卢布的债务,发还或赔偿被收归国有的外国人在俄财产,取消对外贸易垄断制,允许外国人在苏俄享有治外法权,由协约国监督苏俄财政。备忘录同时确认苏俄可按照《凡尔赛和约》第116条的规定向德国索取赔款。然而,劳合·乔治的以承认换让步的主张在国内遇到了很大的阻力,许多政界人物都表示异议,其中最典型的反对派代表是温斯顿·丘吉尔和外交大臣乔治·寇松。寇松声称他不能从中“分辨出哪怕是极小的对英国的好处”。奥斯丁·张伯伦强调英苏贸易协定的执行情况加大了英国对苏的不信任:称1921年签定的英苏贸易协定是一个“笑料”。丘吉尔则指责政府是在没有得到苏俄政府的明确答复的情况下一厢情愿地活动,他认为苏俄根本就不会承认戛纳条件。到了3月下旬,矛盾的激化几乎一度使联合政府濒于分裂。丘吉尔甚至扬言:“告诉我这个小人将走哪条路,那么我将背道而驰”。劳合·乔治毫不让步,同样以辞职来捍卫自己的政策:“如果丘吉尔看到自己的战争计划被红军粉碎而羞恼成怒,······,宁愿辞职也不同意承认俄国,那么政府就应当在丘吉尔和我之间有所抉择”。 由于双方的互不退让使英国联合政府面临分裂的危险,奥斯丁·张伯伦意识到这种僵局的严重后果,极力从中调解。他与寇松讨论政府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一个变通的解决办法,即主张在苏俄接受戛纳条件与正式给予承认之间增加一个试验期,以考察苏俄是否仅仅口头上接受戛纳条件或准备实施它们。实际上劳合·乔治把自己的政策建立在苏俄渴望回归欧洲大家庭这一点上。一旦苏俄在会上的态度出乎英国的预想之外,那么英国的外交乃至以此为基石的整个热那亚会议计划将完全成为泡影。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欢迎召开欧洲经济会议,任命人民委员会主席В.И.列宁为代表团团长,外交人民委员格奥尔基·瓦西里耶维奇·契切林为副团长,并决定,列宁因工作繁忙不能离开俄国,由副团长代行团长一切权力。为了应付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2月22日苏俄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8个苏维埃共和国签订议定书,委托苏俄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利益。1922年 3月底,苏俄代表赴会途中在里加与波罗的海沿岸3国(拉脱维亚、波兰、爱沙尼亚)达成在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4月初在柏林与德国就建立两国正常政治、经济关系进行谈判。双方保证在会议上保持密切接触。

热那亚会议议程和结果

4月10日,契切林在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宣读苏维埃代表团声明,阐述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可能性,双方必须在平等互利、互相承认的基础上实行经济合作。苏俄准备把一部分耕地、森林和矿产资源租让给外国经营开发。提议各国普遍裁军。坚决拒绝任何不平等交易。契切林的建议引起与会者和舆论界的关注,但因西方列强代表坚决反对而未列入议程。在接着召开的分组会议和全体会议上,主要议题是赔偿债款问题。4月11日,苏俄代表团收到《伦敦专家备忘录》。4月14~15日,在同英、法、意、比代表谈判中,苏维埃代表提出了反要求:协约国应赔偿武装干涉和封锁给苏俄造成的 390多亿金卢布损失。劳合·乔治为争取苏俄放弃反要求,表示准备削减战时债务并延长支付债款利息的期限。法国代表反对作任何让步和妥协。直到会议结束,双方仍未能达成协议。在热那亚会议过程中,4月16日,契切林和德国外交部长瓦尔特·拉特瑙在拉帕洛签订《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决定两国自订约之日起在法律上互相承认,恢复外交关系。条约规定双方相互放弃赔偿要求,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贸易并进行经济合作。这样,西方列强建筑在损害俄德两国利益基础上的复兴欧洲经济计划宣告破产。《拉帕洛条约》的签订是苏德两国的外交胜利。它使苏俄突破帝国主义图谋建立的反苏统一战线,也有利于德国摆脱受协约国摆布的处境。

热那亚会议会议外产品

《拉巴洛条约》全称《德国和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协定》。1922年4月16日在热那亚会议期间,苏、德两国代表在意大利热那亚近郊拉巴洛签订。在热那亚会议期间,德国由于关于修改《凡尔赛和约》有关条款、减少赔款的要求被协约国列强拒绝,又被排斥于大会秘密会议之外,于是就转而从东方寻找出路。德国统治集团虽仇视苏俄,但与苏俄关系正常化,不仅会给德国的经济带来好处,也会有助于改善德国的国际地位。苏俄代表团遵照列宁指示,充分利用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选择有利时机,建议举行苏、德谈判。4月16日,苏、德两国代表团会谈,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条约规定:两国彼此放弃对战争费用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赔偿的权利;德国放弃它因在俄国的公私财产被苏维埃政府收归国有而产生的要求,但以苏俄不得满足其他国家的类似要求为条件;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和领事关系;两国按最惠国原则发展彼此的经济和贸易关系。条约的缔结突破了帝国主义妄图孤立、封锁苏俄的联合阵线,为苏维埃国家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与合作树立了一个典范。英贸易协定的签订在国际上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各资本主义国家都希望能重新得到俄国这个大市场。1921年10月28日,苏维埃政府发出致英、法、意、日、美等国的照会,指出“苏维埃政府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同各国进行经济合作作为自己政策的基本目的之一。”,照会还建议召开国际会议讨论列强和俄国的相互要求,以便缔结和约。苏维埃政府的建议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兴趣,它们主张召开欧洲会议讨论欧洲各国的经济复兴问题。1922年1月6日,协约国最高委员会在法国戛纳开会,决定在热那亚召开国际经济会议,建议所有欧洲国家包括苏俄和战败国都参加。1月7日,意大利政府受会议的委托,向苏维埃政府转达了关于派谴代表团出席热那亚会议的邀请,并希望列宁率领代表团出席这次会议。这引起了全世界报刊的巨大反响。苏维埃政府在第二天立即作了答复,表示满意地接受会议的邀请。1月27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特别会议组成了以列宁为团长的代表团,外交人民委员契切林为副团长。2月22日,召开了各苏维埃共和国的全权代表会议,签了议定书。会议责成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在热那亚会议上代表它们的利益。当时各资本主义国家对热那亚会议就态度来说出现了三派:一是美、法、英等协约国中的大国;二是协约国中的中小国家和战败国;三是资产阶级和平主义者。列宁强调,对不同的集团要区别对待。他指出:“我们不是以共产党人的身份,而是以商人的身份到热那亚去”。我们去的“实际目的是扩大贸易,为最广泛最顺利地发展贸易创造条件”。1922年3月底,同波罗的海沿岸三国举行了会谈,达成了在热那亚会议上一致行动的协议。4月初,苏维埃代表团在柏林同德国总理和外交部长就建立两国正常的外交关系进行了谈判。双方保证在热那亚会议上保持密切的接触。4月10日,热那亚会议开幕。出席会议的有29个国家的代表。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代表参加的国际会议。美国认为会议“带有政治性质”,拒绝派代表参加,只派“观察员”出席会议。苏维埃代表团代理团长契切林声明来热那亚的目的是为了和平和恢复被破坏了的欧洲经济。他指出,要恢复世界经济,必须采取措施来消除战争威胁和巩固世界和平。他阐述了苏维埃代表团的和平纲领与具体建议。资本主义列强否决了苏维埃的和平与经济合作纲领。根据劳合·乔治的建议,会议讨论了三月末伦敦专家会议拟定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是旨在俄国恢复资本主义的帝国主义纲领。苏维埃代表团坚决拒绝这一无理要求,并提出了自己的反提案。由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坚持在经济上奴役苏俄的计划,使热那亚会议没有解决什么问题。5月19日在热那亚会议结束时,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于1922年6月15日在海牙继续举行会议。热那亚会议虽然没有成功,但是它的召开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苏维埃政府代表团第一次正式出席大规模的国际会议,阐述了它的和平共处与经济合作的外交政策,这在国际关系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热那亚会议的激烈斗争使苏俄与德国更加接近。正是在热那亚会议期间,苏维埃代表团利用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与德国代表团在拉巴洛进行了谈判,并在4月16日签订了苏德《拉巴洛条约》。条约规定立即恢复两国的外交关系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发展两国的经济关系;双方放弃对战争费用以及因战争损失而要求的赔偿。《拉巴洛条约》是第一个在事实上把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肯定下来的国际条约,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大国第一次在法律上承认了苏维埃俄国,并在完全平等,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与苏联建立了正常的外交关系的条约。《拉巴洛条约》的缔结,在帝国主义列强反苏阵线中打开了一个缺口,这是列宁和平外交政策的又一重大胜利,同时,它也改变了德国在凡尔赛和约后的国际地位。这一条约为两国广泛、互利的商务联系创造了实际可能。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