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望道故居(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2023-03-16 6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7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陈望道故居

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故居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年间的庭院建筑。一进五开间,左右厢房各二间,开间前檐有天井,设有照墙。古居右角不远处是陈家的柴屋。陈望道故居陈列着他的生平事迹、照片和部分珍贵书籍,是让人们了解革命的绝好教材。

中文名陈望道故居
英文名Chen Wangdao's former residence
所在地浙江省金华义乌市
街道地址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
建筑类型庭院建筑
兴建时代清宣统年间
入住时间1919年
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
纪念人陈望道

概述

陈望道故居所在地——分水塘的村名早在清代已有文献记载,在这个四面环山、风光秀丽的小山村边,有一口不大的水塘,此塘中的水从两边分流出去,东南一路留在义乌,西北一路流入浦江县境内,分水塘因此而名。

地理位置

陈望道故居位于义乌市城西街道分水塘村。分水塘是义西夏演乡的一个偏僻的小村。周围山峦重叠,邻着浦江县。因这里的水流分别流入义乌和浦江,故称分水塘。

故居历史

1891年1月18日,一位给中国的命运带来直接影响的人物--著名的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语言学家、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陈望道就诞生在这个村子里。

1919年,陈望道从日本留学回来,因提倡思想解放,被当局以“非孝”、“废孔”和“共产”、“共妻”的罪名而遭查办时,回到家乡,并在这柴屋中首译了《共产党宣言》中译本。

后来,柴屋焚于火中,而他翻译的经典著作,却为中国革命“盗取”了“天火”,照亮了革命者的道路。

1984年9月,陈望道故居被义乌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义乌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4月被中共义乌市委公布为义乌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庭院结构

陈望道故居是一幢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间的前廊式天井院两层砖木结构庭院。故居坐北朝南,呈“凹”字形布局,正室5间,前设开堂,左右厢房各两间。南面山墙辟石库大门,门前设照壁,正堂明间门口上方悬挂汪道涵题写的“陈望道故居”匾额。

西厢房西面有柴房一间,据回忆,当年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就是在这间柴房中完成的。

故居于1998年8月进行了整体维修。占地面积约294平方米,现只开放正堂的3间,其余还有私人居住。曾经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柴房,因年久失修已倒塌。故居还开辟了陈望道生平介绍的展板。

人物简介

陈望道(1891.01.18-1977.10.29),中国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原名参一,笔名陈佛突、陈雪帆、南山、张华、一介、焦风、晓风、龙贡公等。浙江省义乌人。1891年1月18日(清光绪十六年农历腊月初九)出生于农民家庭,早年毕业于金华中学,曾赴日本留学学习文学、哲学、法律等并阅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撰写了《漫谈“马氏文通”》等论文和《修辞学发凡》等专著。

1977年,他在病榻上完成了他最后一部著作《文法简论》(1978)的定稿工作。这本书共分7章,其中不少地方是30年代末40年代初一些见解的进一步发挥。书中对词类问题用了较多的笔墨,既讲了词类区分的依据,又讲了汉语的词类系统。他把汉语的实词分为体词、用词、点词、副词4大类。体词包括名词、代词;用词包括动词、形容词、断词、衡词;点词包括数词、指词;加上副词,合为9类。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3类。在实词、虚词之外另立感词一类,共计13类。句法部分讲得比较简单,他把复合谓语分为并列、顺递、接合、提带4种。这本书是他继《修辞学发凡》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此外,他还有许多篇论文。他的论著均已收入四卷本《陈望道文集》中或依专题而分别收入《陈望道语文论集》《陈望道修辞论集》等当中。陈望道曾任上海大学、复旦大学、安徽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教授。

1977年10月29日,陈望道不幸逝世,享年86岁。1980年1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在上海市革命公墓隆重举行了为陈望道同志骨灰盒覆盖党旗仪式。

参考资料

1.陈望道故居 燃星星之火 立信仰之源·浙江新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