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河北省保定市军校纪念馆)

2023-08-30 5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2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河北省保定市军校纪念馆

保定军校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北郊的保定军校,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前身是1902年开办的保定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军官学堂,1912年始称保定军校,它是中国近代军事教育史上成立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的军事学府。到1923年8月停办,军校共培养了一万一千多名军事领导人才,后来成为将军的就有1500多名,其中包括蒋介石、白崇禧、叶挺、张治中、傅作义等中国现代史上的知名人物。

中文名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外文名 Baoding Military Academy
简称 保定军校
创办时间
学校类别 军事类
主管部门 民国陆军部
校训 守信、守时、苦读、勤练、爱校、爱国
所属地区 中国,保定

简介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位于保定旧城东北5华里,总面积约一千五百余亩。东西长两公里多 , 南越今东风东路,北跨今五四东路两侧,南北长一公里有余。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学制章程参照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1912年至1923年期间,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当中不少人後来成为黄埔军校教官。在国民党及共产党内都有保定学生。若然从北洋军学堂算起,保定训练了接近一万名军官,当中超过一千六百人获得将军的衔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造就了大批军事人材,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历史沿革

1901年11月李鸿章病逝,袁世凯到保定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小站的练兵教员根据《辛丑条约》不准驻扎天津附近,于是亦移至保定。

1902年5月于保定开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

1903年2月袁世凯奏请开办陆军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进行正规军事教育训练。之后于保定建成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即为保定军校前身。

1906年分别在保定校址开办:北洋陆军部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陆军预备大学堂。

1912年袁世凯任中华民国总统后,把陆军预备大学堂搬至北京,并更名为陆军大学。10月,于保定原址开办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1920年暑假驻扎在军校的军人因未得薪饷发生哗变,抢劫军校,之后校舍被放火烧毁。

1923年8月保定军校停办 。

1993年保定军校遗址被公布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6月成立了保定军校纪念馆筹建处。

1995年又在军校遗址上建成了仿原军校建筑风格的纪念馆第一期工程。

2002年,扩建为12亩,修复了检阅台。

2002年9月,投资1.4亿元建成了华北最大的保定军校广场对外开放。

2003年10月保定军校纪念馆正式开馆。

2006年5月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旧址(1912~1923年),被国务院批准成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学理念

校训

保定军校重视基础教育。清末各省有一所陆军小学(当时直隶省的陆军小学设在定兴县姚村 ),其学生来源主要由各地驻防旗人子弟中选送,其次由每县的高等小学中选送一名体质与学业兼优的汉族学生,他们的年龄在十四、五岁间,都享受公费待遇。陆军小学毕业后,其优秀者升入陆军中学。当时全国有四所陆军中学,第一陆军中学在北京清河镇,第二陆军中学在南京,第三陆军中学在武昌,第四陆军中学在西安。陆军中学毕业后,编成“ 入伍生队 ”, 先在保定军校的分校过半年军队生活,经过严格的训练之后,加以考核,合格者才能升入陆军军官学校。因此,军校学生的素质较为齐整。 

公元1912年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四年(公元1915年),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及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保定军校主要功能为训练初级军官。学习期为两年,分步、骑兵、炮、工、辎重五科,保定军校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参照德国与日本的军事教育,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订而成的,逐步摆脱了天津小站练兵的一套旧法。学制章程参照日本士官学校,教官亦以日本士官学校毕业者居多。第一任正式校长为蒋百里。

民国成立后,各省为培养地方势力,先后建立 “讲武堂 ”。各师为扩充军事实力,也成立“学兵队”。但是只有保定军校才是设备完善、训练严格的一所军事学校。 教官和科队长也多聘留德、留日的学生及陆军大学和本校的优秀毕业生担任。历来按兵科编队,分别进行教育训练。队长为少校级,担任生活管理和本兵科的术科教练,军事教程由中校教官担任;技术课为劈刺、体 操、武术等, 由技术教官(一般是上尉) 担任,另有技术助教辅助技术训练。至第八期,对学生编队做了一次改革,各兵种混合编队,一般的军事课和生活管理均在混合队(专科训练除外),队长提为中校级,伙食也改为连队办理。 骑兵和辎重科由骑兵科队长兼管,减少了兵种负责人,军事教官由中校降为少校。 

课堂教育,每天至少有半天时间教授课程,除有关军事的战术、兵器、测绘、筑垒及典范令外,并增加理化、数学、历史、地理等,每节课为一个半小时。典范令小册子是教练各项军事动作的准绳。普通知识和外语是辅助教育,聘文职教员担任,以充实学生的军事知识,为逐步全面学习各种军事演习准备条件。术科训练,先在操场进行各种制式教练,再到各教练场演习。野外演习,先由简入繁,再逐步进入全面联合演习。实弹射击有打靶场,乘马训练有马场,炮兵训练有炮场,工兵有土木工作业场、架桥作业场,爆破演习则选择不致造成危害的场所。辅助术科如体操、劈刺、武术等,都有专业教官,在大院进行。器械操在校后门外的器械操场进行。这些训练每课多为一小时,正式出操训练一般两小时,野外演习至少用半天的时间,科目复杂且远离学校时,则增加到一至数日。大演习还携带帐篷、炊具,在演习地组织生活。

骚乱事件

保定军校曾出现过两次较大的骚动,严重的影响了教学质量。第一次是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作为恢复帝制爪牙的模范团被解散后,插入军校第六期学习。因该团积怨甚多,引起在校第五期学员的反对,造成双方武斗。开始以拳头、砖头、木棍对打,后又动了刀枪,以致造成伤亡。校方虽竭力威慑,却无济于事。后来,北京政府派陆军部上将荫昌来保定,压服双方,才平息了冲突。

第二次是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夏, 直皖战争爆发,皖军前敌总指挥曲同丰(原军校校长)在松林店被俘,皖军十五师向直军投降。正值放暑假时,军校作为临时收容营房。因十五师已欠军饷数月,引起下级军官的不满,发生兵变,将军校洗劫一空,并放火烧房,军校只好停办。 

社会影响

保定军校尽管在末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的说来学习质量还是高的,全国公认它是军事教育的正统。它以自身较好的军事素质,在军事教育和参谋业务等方面受到各省军事当局的重视,自成一个军事学术系统。孙中山先生创办黄埔军校时,也以保定军校毕业生为军事教育骨干。自辛亥革命至“七•七 ” 事变,保定军校毕业生担任高级指挥官的已占很大比重。尽管蒋介石独裁时代极力培植自己的体系一一黄埔系,但保定军校毕业生的学历仍然是担任军事教育最可靠的保证。保定军校自建立之日起,即标榜“军人以保家卫国,服从命令为天职”,“军人不问政治为高尚 ”,形成保定军校学生一种职业军人的特点。

保定军校之所以中外闻名,与人才辈出及对中国近代史影响之大分不开。仅民国改元后十一年的毕业生,即达 6553 人。其中不少毕业生成为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的知名人物,为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叶挺同志是我党著名的军事将领,在北伐战争中他率领的“铁军”使敌人闻风丧胆,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军长。赵博生、董振堂烈士,是宁都起义的著名领导人,赵博生同志曾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兼参谋长,董振堂同志任红五军团长,先后为革命事业光荣牺牲。地下党员、原国民党第三十三集团军副司令长官张克侠和何基丰同志,在淮海战役的紧要关头,分别率领五十九军和七十七军火线起义,为顺利地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还有何柱国、王长江等同志,也都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保定军校的学生虽然是北洋军阀培养的,但不少毕业生却有民主思想,辛亥革命时离校参加新军的很多,至于加入国民革命军参加北伐战争的就更多。保定毕业生在国民革命军中形成了所谓保定系,是黄埔系的师长辈,如土木系的陈诚、罗卓英、周至柔以及与陈诚关系良好的邓演达、薛岳、叶挺。一些人还是地方实力派的领袖人物,如川军的刘文辉、邓锡侯,桂系的白崇禧、黄绍竑、李品仙,晋绥军的杨爱源、孙楚、楚溪春、傅作义。

参考资料

1.保定军校纪念馆·保定文明网

2.保定军校纪念馆景区概述·南北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