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薛军(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

2023-09-03 26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怯薛军

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

怯薛(蒙文:Хишигтэн,英文:Kheshig)又称怯薛军,怯薛制,是一个蒙古语词汇,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是由成吉思汗亲自组建的的一支军队。这支队伍主要由贵族、大将等功勋子弟构成,每名普通的怯薛军士兵都有普通战将的薪俸和军衔。

本名 怯薛
外文名 Kheshig
创建时期 蒙元时代
释义 指代蒙古帝国和元朝的禁卫军
出处 《元史·兵志二》

简介

怯薛军有着严格的纪律,同时也享有非同一般的特权,一个普通的怯薛军人的地位甚至高于千户官。这支怯薛军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这支军队的每个成员都由成吉思汗亲自挑选,他们必须忠诚地为他服务,不辜负他对他们的信任。

名称来源

怯薛,突厥一蒙古语,汉译多作“宿卫”。蒙古、元朝禁卫军。

怯薛人员称法薛歹、怯薛丹。

辽、金时,蒙古高原各部落首领皆有宿卫亲兵。建万人怯薛,征调千户、百户、十户那颜子弟及其随从为之。分旧番入值,护卫皇帝,亦称旧怯薛。其长由功臣博尔忽、博尔木、木华黎、赤老温后裔世袭。又从事宫廷服役,有昔宝赤、速古八赤、必阇赤等繁多名目,称怯薛执事。皇帝死,其斡耳朵(帐殿)保留一定员额怯薛歹。诸王亦各有怯薛。入元后,怯薛歹成为近侍大官,朝廷大员及重要官员多由此出身。怯薛歹任官,经由怯薛长向皇帝荐举,不经中书省奏议,称别里哥选。出任随朝官员后,仍按番入直宫廷服役。

职责

怯薛分4队,轮番供值,每3昼夜轮值一次,称“四怯薛”。“四怯薛”分别由成吉思汗的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任长官。博尔忽领第一怯薛(博尔忽早死,后由成吉思汗名义代领),博尔术领第二怯薛,木华黎领第三怯薛,赤老温领第四怯薛。每一宿卫、散班、箭筒士都设专人统辖,由最亲信那可儿担任。

怯薛军成员,都享有优越特权。地位一般在外地千户那颜之上。如果护卫军与千户那颜发生争执,则先治千户那颜罪。有时还参预断案和听审或充当传达大汗旨意的使者。调充外官,大都担负重要职务,免服各种差发杂役。

因护卫军是大汗亲自掌握的武装力量,所以成吉思汗格外重视,曾告诫自己的子孙要特别尊重护卫军,不要让他们心怀怨望,使其乐于为自己及“黄金家族”效力。怯薛军它是由万名壮勇的贵族子弟组成的近卫军,平素司拱卫大汗金帐之责,战时则担中军护驾之任,往往是成吉思汗在战争最关键时刻投入战场,以决定胜负的生力军。同时,这支精锐勇猛之师亦是大汗镇慑地方割据势力的重要力量。怯薛卫士职守明确,制度严密,享有种种特权,绝对效忠大汗,成为蒙古军事封建专制统治的中坚。

作用

怯薛的建立,对于蒙古国的巩固和发展,以及成吉思汗的对外扩张都起了重要作用。

怯薛军中担负宿卫之士。元朝凡万户、千户、百户贵族领主(那颜)和无功名人(白身人)之子,有特殊技能、象貌端正、忠诚可靠者,皆可入选,为特种兵役。

元朝皇帝直接控制的战略机动军队,亦即护卫亲军。怯薛军建立在严格的贵族制基础之上,成吉思汗创建怯薛军时,由号称“摄里班曲律”(四杰之意)的四大功臣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担任世领怯薛长。平时驻成吉思汗大斡耳朵(帐殿)周围,分四班,每三日轮流更直宿卫;战时则随成吉思汗出征。怯薛军由宿卫、侍卫、,环卫三队组成,各设队长,总隶于怯薛长。比枢密各卫诸军尤为亲信。成吉思汗晚年,发展到十二万余人

组建怯薛军

成吉思汗分封完千户,马上着手扩建中军护卫。突厥—蒙古语“番直宿卫”汉语音译为“怯薛”,因此中军护卫又称怯薛军。由于怯薛军分四班轮番入值,习惯上称为四怯薛。其中的护卫人员单数称怯薛歹,复数作怯薛丹。正在执行任务的护卫人员叫怯薛者,从事宫廷服役的怯薛歹称为怯薛执事。

成吉思汗连续发下几道旨意,对怯薛的人数,怯薛歹的选择,怯薛的编制,四怯薛的具体任务,以及新老怯薛歹和执行任务的怯薛者的政治待遇,都做了明确规定。成吉思汗降旨道:“昔者,朕仅有担任白昼警备任务之侍卫七十人,负责夜间警备任务之宿卫八十人。今赖长生天之助力,得天地之赞助,匡普天下之百姓,俾入朕一统之制。今当拣选十户官、百户官、千户官、万户官之子弟人为卫士,俾满万数而为怯薛军。”

成吉思汗规定,怯薛军的主要职责有三项:一是护卫大汗的金帐;二是“战时在前为勇士”,充当大汗亲自统率的作战部队;三是分管汗廷的各种事务。因此可以说,成吉思汗建立的大中军既是由大汗直接控制的常备武装,又是一个分管中央日常事务的行政组织,它已发展成为蒙古国家中枢的庞大的统治机构。

评价

这支怯薛军构建了蒙古帝国的统治基础!

怯薛军作为成吉思汗的掌上明珠,自然不会随意使用,它的作用主要是维护成吉思汗的统治。

参考资料

1.“怯薛”军:元朝政权的特种兵·江南时报网

2.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迹·学习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