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水桥(江西省南城县金水桥)

2023-09-06 2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金水桥

江西省南城县金水桥

金水桥,遗址位于南城县幼儿园内,建于明代。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水桥是明代益王府遗址,是其遗留的唯一见证。“金水桥”是进入益王府的三座红石卷成的拱桥,至今还残留在县幼儿园里的一个角落,上面长满了杂草、小树。玉带河遗迹犹存。“金水桥”前面原本遗存有宽度20多米的六柱五间绿色大理石牌坊基础石,可惜已被挖掉,旁边剩下的是面目全非的益王府小校场。

中文名 金水桥
英文名 Jinshui bridge
所在地 江西省抚州市
建造时间 明代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 免费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1300平米
著名景点 益王府
所属国家 中国

历史沿革

残存的益王府金水桥

明弘治八年(1495),宪宗朱见深第四子(朱元璋的六世孙)益王朱祐槟封藩南城。为了扩建王府,“广取军民屋址,人情汹汹”。南城知县高齐南出面调停,迁走百姓。在王府四周筑起了围墙,纵深144丈8尺,墙高2丈9尺,用特制的“王砖”砌成,称为王城。王城开四门,东曰“体仁”、西曰“遵义”、南曰“端礼”、北曰“广智”。益王朱祐槟还在王府前增建了“忠敬孝友”的十柱牌坊。

益王府的大致范围是:东至大岭头,西至天主堂,南至生产路小学,北至天一山水塔一带,占地十多万平方米。王府入口处有两道牌坊,前坊叫“十柱坊”,三门十柱,结构奇特。石柱上部祥云盘龙,镂空雕刻,坊上横额有“屏藩帝室”四个大字,昭示其设藩之目的。整座王府呈长方形,规模庞大,约占地万余平方米。王城的城墙是砖石垒砌的,高二丈九尺,四座城门皆为赤丹色,东曰体仁门,西曰遵义门,北曰广智门,南曰端礼殿门。王城内建有前中后三殿,前殿为承运殿,中殿为园殿,后殿为存心殿。黄瓦红墙,朱门映辉,雕梁画栋,色彩灿烂。殿前为盘龙大理石(今实小办公室前,已毁)。中殿殿基高6尺9寸。殿四周有走廊,檐柱采用整块的巨石雕凿而成。殿内的柱子为巨大的木柱,直径都在五六十公分,益王府内遗留下来的木柱磉石,有几块现存麻姑山仙都观门前停车场樟树下,从这几块磉石就可以看出当年益王府大殿的气派。

大殿两厢周围有三宫、宗庙、书院、仓库、游击署、守备署,还有沐浴、进膳等房屋,共计800余间。据史料记载,一次因患白蚁,“修缮之费约银3万余两”。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十二月益府失火,一次烧废房屋260余间,接着花几万两白银进行维修。

益王之下还有郡王,他们大都在南城县城内据地营造郡王府,如:崇仁王府在西街,金溪王府在东街,玉山王府在南街,阜平王府在车家巷,铜陵王府在南门……由于世袭了七代八王,在建昌府修建的郡王府有46处,由于时境变迁,清代以来,有的废弃,有的成了民宅。

清代,益王府改作“文庙”,原来的中殿金水桥南城改为“大成殿”。1942年,日军侵犯南城,“大成殿”被严重破坏。

现状

“金水桥”是进入益王府的三座红石卷成的拱桥,上面长满了杂草、小树。奇怪的是,虽然没有流动的溪水,可是桥下的水从来没有干过。占地十多万平方米的益王府,就剩下了这点遗迹了。“金水桥”前面,原来还遗存有宽度20多米的六柱五间绿色大理石牌坊基础石,可惜也被挖掉了,旁边剩下的是面目全非的益王府小校场(人民广场)。但是,益王府的这段历史却将永远遗留在南城人民的记忆中。

在“金水桥”正南面是一段下坡的地段,那里是通往王府的官道,有十柱石牌坊等石雕建筑物,十柱坊后面有人工挖的深水池,上面也架有三座石拱桥,十柱石牌坊上部镂空雕刻祥云盘龙,石柱底部前后有抱鼓石,横额南面书“忠敬孝友”,北面书“屏藩帝室”,中间镌刻益王府藩王册文。“文武官员至此下马”的巨大石碑,立在前面,显示着王府的尊贵,益王府前门的宏伟规制可见一斑。民国时期以来十柱坊只有六柱,到文革时期,那些残留的“封建遗迹”基本被扫荡殆尽了。

可惜的是,数百年后的今天,这座百年王府如今砖片瓦也没有留下,惟一的遗址便是位于南城县幼儿园内的金水桥了,该桥也是抚州市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近期,为更好地保护金水桥历史文化遗址,该县对金水桥遗址进行了排水沟改造及清淤工作,在保护遗址现状的前提下,对遗址内三座红石拱桥积淤严重的水域进行了人工清淤,并在充分尊重居民意愿的前提下,将历年来流经金水桥遗址的排污通道引接至新建的市政排污通道中。据介绍,此次改造新建排水沟约32米,清淤面积约500平方米,浇筑盖板约34块。

参考资料

1.金水桥进行排污改造 保护益王府最后遗迹·抚州市人民政府官网

2.金水桥进行排污改造 保护益王府最后遗迹·抚州新闻网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