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汉语汉字)

2023-10-24 27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13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氏(拼音:shì,zhī),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 。最早见于甲骨文 。本义为根柢,后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

中文名
拼音 shì,zhī
繁体
部首
五笔 qav
仓颉 hvp
郑码 rh
字级 一级字
平水韵 上声四纸
笔画 4
注音 ㄕˋ,ㄓ
四角号码 72740
统一码 6C0F
结构 单一结构
造字法 象形字

字源演变

字形演变图

象形字。氏与氐同源。或说“匙”之初文。始见于甲骨文。西周金文“氏”字竖画上加饰点,春秋金文饰点变为一短横。战国文字“氏”字竖画上的短横或下移作A,或缩半作B,竖笔或穿透作C。作“D”形者,为《说文》篆文所本。《说文》认为“氏”字“象形,乁声”,不确。“氏”是同姓贵族的不同分支。《左传·隐公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陈逆簋:“陈氏裔孙逆。”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其父姓之后系“氏”。《仪礼·士昏礼》:“祝告,称妇之姓曰:‘某氏来妇。’”乎簋:“乎作姞氏宝簋。”这些意义的“氏”读为shì。月氏,汉代西域国名。这种意义的“氏”读为zhī。“氏”通“祇”。长甶盉:“井白(伯)氏(祇)寅不奸。”(井伯恭敬不伪)又通“是”。中山王鼎:“氏(是)以寡人许之。”(因此我答应他)《说文·氏部》:“氏,巴蜀名山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声闻数百里。象形,乁声”析形、释义皆不确。本义当为根柢,引申为古代贵族表示宗族系统的称号,也用以表示远古传说中的人物、国名、国号或朝代,后多加氏作为称呼。

现代释义

基本释义

氏shìㄕˋ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氏zhīㄓˉ

〔阏(yān)~〕见「阏」。

〔月~〕见「月」。

详细释义

氏shì

〈名〉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同本义[family;familyname]

氏,姓氏。——《玉篇》。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通志•略·氏族》

赐姓刘氏,拜为郎中。——《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秦始皇则曰「姓赵氏」,于汉高祖则曰「姓刘氏」。——顾炎武《日知录》

丁氏穿井得一人。——《吕氏春秋•察传》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乐府诗集•陌上桑》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aformofaddressforcelebritiesandspecialists]

妙思六经,消遥百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acharacterplacedafteramarriedwoman’smaidenname]

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词性变化

氏shì

〈代〉

通「是」。此,这[this]

今知氏大国之君。——《墨子•天志下》。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唯氏三族之不虞。——《白虎通·宗族》

氏为庄公。——《汉书•地理志》

另见zhī

基本词义

氏zhī

——见「月氏」(Yuèzhī):汉代西域国名

另见shì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巴蜀山名岸胁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象形,乀声。凡氏之属皆从氏。杨雄赋:响若氏隤。承旨切。

说文解字注

巴蜀名山岸胁之?旁箸欲落?者曰氏,

十六字为一句。此谓巴蜀方语也。?大徐无。小徐作堆。俗字耳。今正。?、小?也。箸直略切。小?之旁箸於山岸胁,而状欲落堕者曰氏。其字亦作坁。亦作?。?部曰:秦谓陵阪曰?。?与氏音义皆同。杨雄解嘲曰:响若坁隤。应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陇坁。其山堆傍箸崩落作声闻数百里。故曰坁隤。韦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见文选注。今本汉书作?隤。师古曰:?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堕落曰氏。应劭以为天水陇氐。失之矣。氐音丁礼反。玉裁按颜说殊非古。陇?亦作陇坁。与巴蜀之氏形小异,而音义皆同。?坁字同氏声。或从氐声而丁礼切者,字之误也。刘逵注吴都赋坁颓曰:天水之大阪。名曰陇坁,因为陇坁之曲说。与应仲远同。坁、韦音是。?,颜音氏。皆不误。考氏亦作是。见夏书。禹贡曰:西顷因桓是来。郑注云。桓是,陇阪名。其道般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今其下民谓阪为是。(句绝)谓曲为桓也。(各本误今校订如此)据此则桓是卽陇?。亦可作陇氏。昭昭然矣。古经传氏与是多通用。大戴礼。昆吾者衞氏也。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汉书,汉碑叚氏为是不可枚数。故知姓氏之字本当作是。叚借氏字为之。人第习而不察耳。姓者统於上者也。氏者别於下者也。是者分别之䛐也。其字本作是。汉碑尙有云姓某是者。今乃专为姓氏字。而氏之本义惟许言之。浅人以为新奇之说矣。

氏?声闻数百里。象形,

谓?象傍於山胁也。氏之附於姓者类此。

乁声。

乁读若移。氏篇,韵皆承纸切。十六部。大徐承旨切。非也。

康熙字典

《唐韵》承旨切《集韵》《韵会》《正韵》上纸切,音是。氏族也。《白虎通》有氏者何,贵功德,下伎力,所以勉人为善也。《左传·隐八年》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諡,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疏》释例曰:别而称之谓之氏,合而言之则为族。《赵彦卫·云麓漫抄》姓、氏后世不复别,但曰姓某氏,虽史笔亦然。按姓者,所以统系百世,使不别也。氏者,所以别子孙所自出。如周姓姬氏,所以别子孙,如鲁卫毛耼邘晋应韩之分,若夫《易》云:黄帝尧舜氏作。尧舜虽非姓氏,即是天子当一代,称曰尧舜氏,义亦通。此又不拘姓氏之例。《柳芳·论氏族》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諡则文武成宣,氏于官则司马司徒,氏于爵则王孙公孙,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氏于志则三马五鹿,氏于事则巫乙匠陶。

又古者贵有氏,贱无氏,故其诅辞有曰:坠命亡氏,言夺爵失国也。诅辞见《左传·襄十一年》。

又妇人例称氏。《仪礼·士昏礼》祝告妇之姓,曰某氏来归。

又乐氏,津名,在郑。《左传·襄二十六年》涉于乐氏。

又元氏、猗氏、卢氏、尉氏,皆县名。《广舆记》元氏属常山,今属眞定府。猗氏属河东,今属平阳府。卢氏本汉县,今属河南府。尉氏本秦县,今属眞定府。《师古·汉书注》凡地名称某氏者,皆谓因之而立名。如尉氏、左氏、缑氏、禺氏之类。

又以氏名其物。《大戴记》兰氏之根,櫰氏之苞。

又姓。《吴志》有氏仪,后改姓是。

又猛氏,兽名。《司马相如·上林赋》鋋猛氏。《郭璞曰》今蜀中有兽,状似熊而小,毛浅有光泽,名猛氏。

又《说文》巴蜀山名岸胁之旁著欲落堕者曰氏。氏崩,闻数百里。《扬雄·解嘲》响若氏隤。○按今《扬雄传》作。《玉篇》亦云:巴蜀谓山岸欲堕曰氏,崩声也。承纸切。

又《元包经》剥屵氏。传曰:山崩于地也。注:屵音蔡,氏音支。与《说文》《玉篇》义同而音异。

又《集韵》掌是切,音纸。姓也。义同。

又《广韵》《集韵》《韵会》章移切《正韵》旨而切,音支。月氏,西域国名,在大宛西。《史记·大宛传》有大月氏,小月氏。亦作月支。

又阏氏,单于后名。《史记·韩王信传》上乃使人厚遗阏氏。《注》阏音燕,氏音支。

又乌氏,县名。《史记·郦商传》破雍将军乌氏。《注》乌音于然反,氏音支,县名。属安定。《前汉·地理志》作阏氏。

又《史记·货殖传》乌氏倮。《注》韦昭曰:乌氏,县名,倮,名也。索隐以乌氏为姓,非是。

又《广韵》子盈切《集韵》咨盈切,音精。狋氏,县名。《前汉·地理志》代郡有狋氏县。《注》孟康曰:狋音拳,氏音精。亦作。《古今印史》,承旨切,族下所分也。古者姓统族,族统。适出继位之馀,凡侧出者皆曰。故为文从侧出以见意。

参考资料

1.氏·汉语字典

2.氏·新华字典

3.氏·汉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