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汉语汉字)

2023-10-10 29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07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汉语汉字

邑(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   ,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   ,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

“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中文名
拼音
部首
五笔 KCB
仓颉 RAU
郑码 JYIA
字级 一级(0748)
平水韵 入声十四缉
英文 area,district,city,state
笔画 7
部首笔划 7
四角号码 60717
UniCode U 9091
注音 ㄧˋ
统一码 CJK
造字法 会意字
结构 合体字,上下结构
异体字 𡇃、𨙨

文字溯源

字形演变流程图   

会意字。甲骨文(图1、8)上部是“囗”,意指城墙所包围的城市;下部是一个跪坐的人表示城中按秩序生活的居民——有人居住的城市便是“邑”。金文(图2)字形基本沿袭甲骨文。发展到秦代小篆(图5)阶段,表示“城市”的“囗”由方到圆,表示跪坐臣服的“人”也变成了“卪”,渐渐失去了其造字本义。发展到隶书(图6、7)和楷书阶段,表示疆域的“囗”不变,人却已讹变为“巴”了。在发展过程中,这字在秦篆阶段还分衍出偏旁“阝”来。这偏旁,在形声字里,都放在字的右边作为表意的形旁,表示和地域城镇有关。    

详细解释

读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名词

〈文言〉京城,国都。

capital

《尚书·召诰》:“周公朝至于洛,则达观于新邑营。”

《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

商邑

古代称国为邑。

state

《尚书·汤誓》:“率割夏邑。”

《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军其郊,必不诫,且日虞四邑之至也。”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文言〉人民聚居之处;城市。

city

《周礼·地官·里宰》:“里宰掌比其邑之众寡与其六畜兵器,治其政令。”

苏洵《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城邑;通都大邑

古代行政区划名。五家为轨,六轨为邑。

《国语·齐语》:“三十家为邑,邑有司。”

《管子·小匡》:“制五家为轨,轨有长;六轨为邑,邑有司。”

古代行政区划名。三朋为里,五里为邑。

《尚书大传》卷二:“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

古代行政区划名。四井为邑

《周礼·地官·小司徒》:“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

郑玄注:“四井为邑,方二里。”

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淮南子·时则训》:“命司空,时雨将降,下水上腾,循行国邑,周视原野。”

叶圣陶《隔膜·欢迎》:“这都是本邑几位前辈先生的苦心孤诣,才成就了这一桩善举。”

邑乘;邑僚;邑宰

〈文言〉封地,君主分封给诸侯,或诸侯分封给大臣的土地。

fief

《周礼·地官·载师》:“以家邑之田任稍地。”

《新唐书·房玄龄传》:“进爵邗国公,食邑千三百户。”

采邑

〈文言〉特指皇后、公主的封地。

fief

《汉书·高帝纪下》:“六年冬十月,令天下县邑城。”

《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

动词

〈文言〉分封城邑居住;建筑城邑。

《左传·隐公十一年》:“吾先君新邑于此。”

《孟子·梁惠王下》:“(太王)去邠,逾梁山,邑于岐山之下居焉。”

形容词

〈文言〉通“悒”。忧郁的样子。

屈原《九章·悲回风》:“伤太息之愍怜兮,气于邑而不可止。”

屈原《离骚》:“忳郁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è

动词

〈文言〉奉承,曲从。

《汉书·酷吏传赞》:“张汤以知阿邑人主,与俱上下,时辩当否,国家赖其便。”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卷六下】【邑部】於汲切(yì)

国也。从囗;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凡邑之属皆从邑。  

说文解字注

国也。

注:郑庄公曰:吾先君新邑於此。《左传》凡偁人曰大国,凡自偁曰敝邑。古国邑通偁。《白虎通》曰:夏曰夏邑,商曰商邑,周曰京师。《尚书》曰西邑夏,曰天邑商,曰作新大邑於东国雒皆是。《周礼》:四井为邑。《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此又在一国中分析言之。

从囗。

注:音韦。封域也。

先王之制,尊卑有大小,从卪。

注:尊卑谓公矦伯子男也。大小谓方五百里,方四百里,方三百里,方二百里,方百里也。土部曰:公矦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从孟子说也。尊卑大小出於王命,故从卪。於汲切。七部。  

广韵

於汲切,入缉影 ‖邑声缉1部(yì)

邑,县邑。《周礼》曰:“四井为邑。”又汉复姓,有邑由氏,楚大夫养由氏之後,避仇改焉。於汲切。八。  

康熙字典

【酉集下】【邑部】 邑·康熙笔画:7 ·部外笔画:0

《唐韵》於汲切。《集韵》《韵会》乙及切。《正韵》一入切,竝音浥。

《说文》:国也。《正韵》:都邑也。《释名》:邑,人聚会之称也。《史记·五帝纪》: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周礼·地官·小司徒》:四井为邑,四邑为丘。

又《载师》:以公邑田任甸地,以家邑之田任稍地。注:公邑,谓六遂之馀地。家邑,谓大夫之采地。

又王畿亦称邑。《书·汤誓》:率割夏邑。《诗·商颂》:商邑翼翼。

又侯国亦称邑。《书·武成》:用附我大邑周。《诗·大雅》:作邑于丰。

又於邑,气逆结不下也。《楚辞·九章》:气於邑而不可止。《前汉·成帝赞》:言之可为於邑。注:於邑,短气也。

又邑邑,与悒悒通。《史记·商君传》:安能邑邑待数十百年。

《康熙字典》书影

又复姓。《广韵》:汉有邑由氏。

又《集韵》《正韵》竝遏合切,音姶。阿邑,与阿匼同,谄谀迎合貌。《前汉·张汤传》:以智阿邑人主,与俱上下。

又叶弋灼切,音药。《后汉·杜笃·论都赋》:成周之隆,乃即中洛。遭时制都,不常厥邑。《说文》:从口,音围,象四境。卪声。尊卑大小有等,故从卪会意。偏旁作阝,俗从口从巴。非。  

《说文解字》书影 《说文解字注》书影

字形书法

字形对比

字形对比(楷体)

书写提示

【笔顺】①丨(竖)②㇕(横折)③一(横)④㇕(横折)⑤丨(竖)⑥一(横)⑦乚(竖弯钩)

【写法】“口”窄“巴”宽。“口”居上偏左,上宽下窄,㇕(横折)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巴”,㇕(横折)的横段在横中线,竖段在竖中线右侧,折点与“口”的折点对齐;末笔乚(竖弯钩)从横中线起笔,向下向右钩出,钩部超出上部。  

书法欣赏

篆书隶书楷书

韵书集成

小韵

韵摄

声调

韵目

韵系

声母

声类

开合

等第

清浊

反切

拟音

广韵

入声

二十六缉

侵B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於汲切

ʔjĕp

集韵

入声

二十六缉

开口呼

三等

全清

乙及切

ʔiep

中原音韵

入声作去声

齐微

齐齿呼

全清

i

中州音韵

入声作去声

齐微

银计切

洪武正韵

入声

八缉

全清

一入切

ʔiəp

入声

九合

全清

遏合切

ʔap

分韵撮要

阴入声

第十七金锦禁急

参考资料

1.邑·汉典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