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姆症(多种螺旋细菌感染)

2023-03-31 43阅读

温馨提示:这篇文章已超过492天没有更新,请注意相关的内容是否还可用!

莱姆症

多种螺旋细菌感染

莱姆症是由多种螺旋细菌引起的,由一种特殊的小型黑腿虱叮咬而传染。在地势低的中西部地区,体型巨大的得克萨斯虱就是一种携带者。有时被叮的地方会出现一圈靶心红斑皮疹在,通常会持续一周,但是持续一个月也不会散去。记住即使你被虱叮了,你得莱姆症的几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在高发病率的地区)。莱姆症的发生分阶段。早期,槽样症状会引起寒战或者发烧,疲劳,头晕,关节和肌肉疼痛,红斑皮疹、淋巴肿胀。中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包括麻痹,瘫痪,关节炎。一些人会更早的出现这些症状。晚期,慢性莱姆症,肌肉和关节疼痛,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会相继出现。一些破坏性症状也会出现。

中文名莱姆症
英文名erythema
传染病
疫苗预防

简介

莱姆症是由多种螺旋细菌引起的,由一种特殊的小型黑腿虱叮咬而传染。在地势低的中西部地区,体型巨大的得克萨斯虱就是一种携带者。有时被叮的地方会出现一圈靶心红斑皮疹在,通常会持续一周,但是持续一个月也不会散去。记住即使你被虱叮了,你得莱姆症的几率仅仅只有百分之一(甚至是在高发病率的地区)。

莱姆症的发生分阶段。早期,槽样症状会引起寒战或者发烧,疲劳,头晕,关节和肌肉疼痛,红斑皮疹、淋巴肿胀。中期,神经系统症状出现,包括麻痹,瘫痪,关节炎。一些人会更早的出现这些症状。晚期,慢性莱姆症,肌肉和关节疼痛,记忆力减弱,注意力不集中等会相继出现。一些破坏性症状也会出现。

症状

(1)皮肤病变

常为初发症状,特征性表现为慢性游走性红斑,初起为红色斑疹或丘疹,逐渐扩大成环状损害。一般出现在蜱叮咬后3~32天,好发于躯干、大腿、腹股沟、腋下等处。

(2)神经系统病变

约见于15%的患者,与皮疹同时或消退后1~6周出现。表现为脑膜炎、脑神经炎、舞蹈症、小脑共济失调,出现脑膜刺激征、昏迷、面瘫或三叉神经痛等。

(3)心脏病变

见于8%左右的患者,常于皮损出现3周后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心肌炎、心包炎或全心炎等。

(4)关节病变

约见于60%的患者,多累及大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反复发作肿胀、疼痛,10%的患者可转变为慢性关节炎。

(5)其他表现

发热、乏力、肌痛、恶心、呕吐、结膜炎、虹膜炎、淋巴结及肝脾大等。

并发症

当莱姆症恶化时亦可能引发下列疾病:脑膜炎、脸部神经瘫痪或其他神经性问题、心脏炎(一种心肌发炎疾病,可造成心率不整);这些状况通常在最初感染的数周到数月间出现。疾病发展末期亦可能引发关节炎,特别是在膝盖或髋骨部位会有肿大现象;神经性问题在莱姆症末期较不普遍,但有时会出现记忆力及集中力缺乏的症状,这些末期神经性莱姆症候群几乎会影响所有已受到早期莱姆症影响的患者,有些病患仅有上述的某些状况,很少有患者会经历所有的疾病阶段。

危害

调查美国每年莱姆症病例报告发现,目前此病的发生率已为1982年的二十倍,自1993年起至1997年止,美国每年平均约有一万两千五百个病例报告给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DC);在美国,此病大部分集中于东北、中亚特兰大及中北部区域,还有一些加州西北部乡镇。

大部分B.burgdorferi的感染被认为是在居住处附近进行居家维护、娱乐及休闲活动时暴露于带原扁虱的结果,因此,住家周围若有树林或茂盛树丛很有可能有扁虱出没,因而增加感染莱姆症的危险性,除此之外,参加户外活动如:爬山、露营、钓鱼及打猎,以及那些在户外工作的人如:野外及公园管理员都为莱姆症的高危险群。

治疗

尽早用适量的抗生素治疗。一些研究者建议被叮后不能用预防疾病的抗生素,因为有研究表明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志愿者感染莱姆病的数量,与服用安慰剂的志愿者感染莱姆病的数量相比,前者没有少多少。余下的没有接受任何治疗的,莱姆病则发展成了慢性丧失能力疾病。现在疫苗也不是百分之百的有效。

注意事项

检查时间的长短,仪器设备,以及排除虱子的方法都会影响感染率。挤压带有虱的人体可能会导致受到感染的血液回流到宿主血液。用钳子紧紧抓住虱,尽可能接近头部,慢慢扭动同时轻轻往外拔。

在虱感染率很高的地区,不管什么时候去野外,甚至是后院,都要采取预防措施:不要在草和树丛轻拂,那里是虱停留等待爬到宿主身上的地方,使用驱虫剂:穿长袖衣服;把你的裤腿缩到靴子里或者把裤腿绑到长筒袜里。你可能看起来像个傻瓜,怪怪的,但是这样有助于你防止虱钻进你的皮肤。到草丛里旅行回来以后,要做全身检查。

神经莱姆病的预防

1、加强个人防护及灭蜱、灭鼠。

2、加强对本病的宣教,在野外旅游,特别是在林区和山区时,应注意自我保护,要穿长袖衣和长裤,要用驱虫剂涂在衣物上防止蜱侵袭,最好不要露宿。

3、如果发现有虫叮咬,或者皮肤有红斑,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千万不要麻痹大意。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治愈莱姆病的关键。由于此病1984年方被正式命名,故我国的许多患者甚至医务工作者还不熟悉,要提高警惕,以免误诊和漏诊。

参考资料

1.莱姆病的体征表现·医学教育网

2.莱姆病应该如何预防?·家庭医生在线

目录[+]